關天培(1780-1841),清代愛國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在鴉片戰爭中,關天培曾鎮守虎門,多次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軍。他的浩然正氣、英勇無畏不僅使英軍膽戰心驚,也讓無數中國人敬佩不已。
投身軍隊建設海防
關天培自幼天資聰慧,在家鄉讀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且在那時他就立下誌願,要通過科舉考試,來做一個為百姓謀福利的官員。後因常見國家遭受外來海盜的侵犯,深為國家安危擔憂,於是棄文習武,刻苦攻讀《孫子兵法》,認真研究軍火製造。也就在關天培準備投筆從戎的前夕,他的母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講述了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並再三囑咐關天培一心為國為民,做嶽飛那樣的民族英雄。嘉慶八年(1803),關天培考中武生,授漕營右營把總。由於深得上司的信賴,被迅速破格提升,先後任千總、守備、都司、遊擊、參將及太湖營水師副將。道光五年(1825),首次執行海運任務的關天培督護140多艘船隻安全到達天津,受到讚譽,第二年被提升為江南蘇鬆鎮總兵。道光十三年(1833),代理江南提督。道光十四年(1834),調任廣東水師提督。
關天培任廣東水師提督之前,廣東海關和水師腐敗不堪,炮台長期失修,武備廢弛,貪汙賄賂成風。帝國主義見有機可乘,紛紛將魔爪伸向中國,進行可恥的鴉片貿易,企圖分得一杯羹。更有甚的是英國軍艦竟然明目張膽地闖入內河,直抵黃埔。
為了整頓和加強海防,關天培親自到海防前哨虎門察看地形。虎門兩岸峰巒對峙,水中島嶼突起,地勢十分險要,是珠江的咽喉要隘。從這裏順流而下,過穿鼻灣經伶仃洋可出南海;溯遊而上,經獅子洋進黃埔可直入廣州,素有“南天門”之稱。通過一番地形勘查,關天培決定在虎門重點設防。為把虎門要塞建設好,他自已動手,在虎門測量海口寬度和海水深度,試演大炮射程及連發情況,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製定了增建、改造炮台,調整炮位,鑄造大炮等新的海防措施。道光十五年(1835),關天培相繼整頓了舊有的大角、沙角、鎮遠、南山(即威遠)、橫檔、大虎、新湧、蕉門等八座炮台,增建了永安、鞏固兩座炮台,並稱為“虎門十台”。規定“以沙角、大角兩炮台為第一道門戶,南山、鎮遠、橫檔三處炮台為第二道門戶,大虎炮台為第三道門戶”,嚴防主航道;其他炮台分守叉道。同一年,關天培還督鑄6000斤和8000斤大炮各20門,加強了主要炮台的火力。道光十六年(1836),他又督鑄3000斤大炮9門配給永安、蕉門、鞏固等炮台,並在橫檔至南山海麵安裝一道木排鐵鏈,在橫檔至鞏固水下釘插暗樁,以便戰時有效地攔阻和打擊闖入內河的敵艦。
與此同時,關天培還對水師進行了整編,如整頓軍紀,打擊走私販私,嚴禁賄賂、吸毒,清除軍事防區內的販毒場所;選拔思想好、技術精、身體壯的士兵堅守炮台;選賢任能,對有特長的將士,盡可能地做到人盡其才,各顯其能。他還編印了《籌海初集》一書,發給屬下將士學習,並按照實戰要求督率水師經常操練和演習。
激戰虎門英勇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