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馮子材(1 / 2)

馮子材(1818-1903),清末愛國名將。字南幹,號萃號(一作翠亭)。廣西欽州(今廣西欽縣)人。行伍出身。年近古稀仍馳騁疆場,奮勇殺敵,打得法國侵略者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臨危受命抗擊法軍

馮子材早年參加過廣東天地會起義,鹹豐元年(1851)參加清軍,曾隨向榮、張國棟鎮壓過太平軍,從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擢升至提督。同治元年(1862)任廣西提督,光緒元年(1875)調任貴州提督,光緒七年(1881)回任廣西。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馮子材親身體驗了帝國主義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因此他竭力主張保衛疆土,抵禦外敵,但屢次遭到清政府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一氣之下,年已65歲的馮子材於光緒九年以年邁多病為由解甲歸田,回到原籍欽州。

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法國侵略者大舉進攻中國的南大門鎮南關(今友誼關)。當時,廣西巡撫、清軍前線統帥潘鼎新,積極執行李鴻章的投降政策。麵對法軍進攻,他不但不予抵抗還擊,反而臨陣脫逃,致使人心動蕩,全軍潰敗,法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鎮南關。

經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奏準,馮子材毅然臨危受命,出任廣西軍務幫辦。馮子材接到任命,立即召舊部,募新兵,擴編部隊,趕赴前線。出征前,馮子材對家人說,“萬一軍有不利,百粵非複我有,亟率我眷屬,奉香火馳歸南江祖籍,永為中國人,免奴外族也。”並帶了兩個兒子同行,準備將自己的屍體運回家鄉,以此來表達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決心。

馮子材抵達前線後,發現人心不穩,士兵低落,加之局勢混亂,指揮不力,導致軍紀渙散。麵對此種情況,馮子材果斷地采取了一係列有力的措施。首先是整肅軍紀,約法三章,不準欺壓百姓;其次是整頓潰散之軍和擴編新軍,加緊軍事訓練,努力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再是把湘、淮、粵、桂各支軍隊的指揮關係統一起來,組建作戰指揮中心。迫於中國軍民的強大聲勢,法國侵略軍燒掉鎮南關,退到鎮南關外30裏的文淵城。

隨後,馮子材會同王孝琪等諸將到鎮南關前視察地形。鑒於鎮南關已被法軍燒毀,他們決定選擇距鎮南關10裏的關前隘作為決戰的戰場。關前隘兩側都是崇山峻嶺,中間隻有一條狹窄的通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戰場選定後,接著馮子材又組織軍民在隘口處突擊修築起一道三裏半長的高牆,橫跨東西兩嶺,牆外還挖了一條很深的壕溝,以利堅守。此外,又在東西兩嶺的山頂上構築了炮台,以便居高臨下,打擊來犯之敵。

法軍得知鎮南關防守森嚴,正麵進攻難以取勝,就準備偷襲芄封,企圖繞過鎮南關,奪取龍州,從北麵對鎮南關守軍形成合圍之勢。馮子材得到越南人民的密報後,針對敵人的詭計,急調部將魏剛率大軍秘密進駐芄封,又派一支部隊埋伏在敵人的必經之地,待敵敗退時,再予以痛擊。三月十三日,法軍果然進犯芄封,當即遭到魏剛軍迎頭痛擊。敵軍被迫後撤,回軍途中遭到馮子材伏兵一陣猛殺。法軍傷亡慘重,狼狽敗逃。這一仗的巨大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軍民的戰鬥信心。

收複諒山揮淚班師

法軍偷襲芄封失敗的消息傳來,司令尼格裏惱羞成怒,揚言要在三月二十四、二十五兩日向鎮南關發動總攻,與馮子材決一死戰。根據以往法軍的活動規律,馮子材敏銳地識破這是敵人的陰謀,他估計敵人可能會提前發起進攻。為了打亂敵人的戰鬥部署,馮子材一麵督令部隊加強防守,一麵抽調一部兵馬主動出擊,先發製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三月二十一日晚,馮子材和王孝琪率軍出關,突襲法軍前哨據點文淵城,一度衝進了文淵城街心,敵軍三座山頭炮台被毀壞兩座,激戰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傍晚。這次主動出擊,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使敵人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同時也迫使法軍慌忙於二月二十三日淩晨,發起了進攻。

法軍兵分三路,配屬三支炮隊,向我東、西嶺和關前隘長牆同時發動強攻。他們發現東嶺五座炮台是倉促修成的,不夠堅固,便在開花大炮的掩護下,凶猛地進行攻擊,五座炮台被敵攻占了三座。這時,法軍利用東嶺炮台,居高臨下,掩護其主力向關前隘長牆猛撲。馮子材披掛佩劍,振臂對將士們說:“如果法軍再度入關,我還有什麼臉麵去麵對粵地的黎民百姓?還有何麵目活在這個世上!”在他的愛國熱忱激勵下,將士們誓與長牆共存亡,個個奮勇殺敵。恰在此時,從法軍背後殺出一支清軍,牽製了正麵進攻關前隘長牆的敵人。原來,這是王孝琪在反擊進攻西嶺之敵的同時,派出的一支部隊。這支部隊從小路迂回到敵人背後,解了關前之危。傍晚,蘇元春軍也從幕府趕到,登上東嶺,鞏固了尚未被敵奪去的兩座炮台,與敵展開了拉鋸戰。這一天,駐在油隘的王德榜軍按照預定計劃,穿插到法軍的老巢文淵,切斷了敵人的補給線,使敵頓陷困境。入夜後,法軍被迫停止進攻。馮子材預計到第二天將會更是一場的惡戰,便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搶修工事,並派出300名敢死隊員,趁夜暗越出長牆,潛伏在長牆外的溝渠雜草叢中,待機殲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