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1 / 1)

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是舉世公認的“懸念”大師。他曾經給懸念下過一個十分著名的定義:假如你要表現一群人圍著一張桌子玩牌,然後突然一聲爆炸,那麼你便隻能拍到一個十分呆板的,炸後一驚的場麵。從另一個角度看,雖然你是表現這同一場麵,但是在打牌開始之前,先表現桌子下麵的定時炸彈,那麼你就造成了懸念,並牽動觀眾的心。

希區柯克生於倫敦,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他一生導演監製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係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來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1939年他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

希區柯克的作品並非隻靠懸念吸引人,其內涵要深刻得多。他對人類的心理世界有著深刻的體悟。作為一個大師級人物,希區柯克對人性的看法是相當冷靜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冷酷的,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現代社會的荒謬。

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有些變態,備受焦慮、內疚、仇恨或情欲的折磨。希區柯克對變態心理學有著持久的興趣,他對殺人狂的一段評論,很典型地表明了他對這類人的態度。他說:“人們常常認為,罪犯與普通人是大不相同的。但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罪犯通常都是相當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們比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紀守法的老百姓更無特色,更引不起人們的興趣。罪犯實際上是一些相當笨的人;他們的動機也常常很簡單,很俗氣。”希區柯克認為人是非常脆弱的,他們經不起誘惑。他說:“人們正派和善良的品質可能是天賦的,但常常經不住嚴格的考驗。”於是我們在希區柯克的作品中,看到一個個受到誘惑的靈魂逐步地脫去人性的外衣,滑向罪惡的深淵,越陷越深,難以自拔,最終是害人害己。

希區柯克的作品結構巧妙,這是為世人所公認的,以致形成了一種“希區柯克模式”:故事的結局曲折驚險,出人意料,其中不乏黑色幽默式的場麵。

文如其人,希區柯克能成為一位藝術大師,這與他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希區柯克對人生抱著一種奇怪的恐懼感。他認為,駭人的東西不僅潛伏在陰影裏,而且潛伏在隻身獨處的時候,有時當我們和正派、友好的人在一起時,也會感到十分孤獨、險象環生和孤立無援。另外,在希區柯克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莫名的焦慮,一種絕望的感覺。他的那部影片《破壞者》初次放映時,在廣告上加上了“當心背後有人”的副標題,這是很有象征意義的,暗示了希區柯克本人具有無時不有的偏執的疑懼。

希區柯克的藝術的別具一格的主題,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懸念,但是,更準確地說,那是一種焦慮。例如,他非常害怕和警察打交道,以致到了美國後,幾乎不敢開車出門。有一次,他驅車去北加利福尼亞,僅僅因為從車中扔出一個可能尚未完全熄滅的煙頭而終日惶惶不安。希區柯克是一個難以捉摸的人。雖然他身處名利場中,卻離群索居,怕見生人,整天在家裏跟書籍、照片、夫人、小狗、女兒為伍,隻同很少幾位密友往來。

希區柯克也許有點古怪,難以理解,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的,那就是他是一個獻身藝術的人。他主要關心的是如何拍出一部傑作,而不是賺錢(雖然錢也會隨之滾滾而來)。希區柯克不參加各種社交聚會,不跟妖豔的女影星廝混。他除了拍片之外,的確是一心不二用的。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準備製片上,他事先籌劃一切,直到最後一個細節,並且全神貫注、兢兢業業地去實現他的計劃。有人問他,要是讓他自由選擇職業的話,那他願意做什麼,或者在他一生中想做什麼。他回答說:“我不知道,我愛畫,但我不會畫;我愛讀書,但我不是作家。我隻懂得製片。我絕不會退出影界,除此之外,我還能做什麼呢?”

因而,對於希區柯克來說,電影仿佛是這麼一種手段,它能使驚恐不安、經常受著莫名其妙的內疚和焦慮所折磨的人們,通過導演對劇中人物進行巧妙的安排來排除內心的痛苦;對於希區柯克來說,電影似乎是一種工具,那就是在他確認人們需要他的地方,可以暫時從精神上來支配人們和擁有人們。

為了表彰希區柯克的一生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高度關懷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