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嫂眼裏含著熱淚說:“同誌,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部隊的?住在哪裏呀?”
雷鋒笑了,說:“大嫂,我叫解放軍,就住在咱們中國呀!”
大嫂口中喃喃地念叨著“解放軍……”,走出好遠還不住地回頭向雷鋒招手。
還有一次,雷鋒到丹東工程兵某部作了兩場報告,返回部隊時要在沈陽換車。在擁擠的人流中,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背著個大包袱,拄著棍,行走又慢又吃力。
雷鋒上前接過老大娘的包袱,扶著老大娘走進站,一邊走一邊跟她聊天。得知老大娘是去撫順找兒子的,便爽快地說:“老大娘,咱們是同路,我一定幫您找到兒子!”
老大娘原是第一次出門,連火車都是頭一回坐,正發愁呢,聽雷鋒這麼一說,感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
雷鋒把老大娘送上車,找了一個座位讓她坐下,自己在一旁坐在老大娘的包袱上,一路上對老大娘照顧得無微不至,周圍的旅客開始都以為他們是母子倆。有一位旅客還說:“大娘,你真好福氣啊,有這麼孝順的兒子!”
老大娘笑眯眯地說:“你弄錯了,這位解放軍同誌我才認識一會兒,是幫我去找兒子的!”
旅客們驚訝之餘,紛紛向雷鋒投去敬佩的目光。
到了撫順,雷鋒按老人帶的信封上的地址,邊走邊問邊打聽,找了兩個多小時,終於找到了老大娘兒子的家。
雷鋒謝辭了母子二人的熱情挽留,隻說了一句:“這是我應該做的。”便匆匆趕回部隊。
一九六一年五月的一天,雷鋒又出差到沈陽去,恰逢一場大雨,在去車站的路上,他看見一位大嫂背上背著個孩子,手裏牽著一個女孩,正往車站趕,母子三人渾身上下都淋濕了。
雷鋒趕上前去,解下自己身上的雨衣給大嫂和孩子披上,又背起那個女孩,一直把她們送進站,送上車。
上車之後,雷鋒又脫下自己的絨衣給女孩穿上,把隨身帶的幹糧分給兩個孩子吃。到沈陽,雨仍然下個不停,雷鋒又把母子三人一直送到了家。
大嫂感動得直流眼淚,說:“同誌,我可怎麼謝你呀?”
雷鋒還是那句話:“不用謝,還是我應該做的。”
就這樣,雷鋒常來又常往,每次乘車都是扶老攜幼,把溫暖送到每一名旅客麵前,成了人人皆知的“義務列車員”。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去幫助站台裝卸工人去裝卸貨物和行李。他的事跡在整個鐵路沿線傳開,許多列車上的工作人員都和他交上了朋友,有人還請他簽名留念,作為珍貴的紀念保存至今。
雷鋒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感人至深又發人深省的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為人服務之中去。
這段話,後來成為無數革命青年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