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羅納德·裏根(1 / 2)

1981年1月20日,美國共和黨保守派代表人物羅納德·裏根就任美國第40任總統。他於1985年連任,1989年1月卸任。

20世紀80年代是冷戰達到高峰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裏根接連擔任了兩屆美國總統。裏根上台之初,美蘇爭霸激烈,美國所麵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當時,蘇聯對美國步步進逼。特別是蘇聯出兵阿富汗後,進一步威逼印度洋,在全世界到處插手。而美國則有時顯得被動。例如伊朗和尼加拉瓜的親美國政權相繼垮台。52名美國駐伊朗的外交人員被扣為人質,使美國這個世界超級大國蒙受了奇恥大辱。

裏根上台後,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對付蘇聯。裏根製定了新遏製戰略。這一戰略表麵上沒有20世紀50年代杜魯門主義那樣強硬,也不像尼克鬆主義那樣軟弱。其基本方針是,以抗擊蘇聯為中心,重振國威,奉行“以實力求和平”的方針,即以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壓住蘇聯;在地區爭奪上,把蘇聯阻止在70年代末的擴張線上,使蘇聯不能再進一步。同時,保持各種渠道,加強同蘇聯的對話,迫使蘇聯妥協讓步,促使蘇聯“演變”。裏根對付蘇聯有許多招數。

裏根認為,對蘇聯必須有強硬的一手。裏根上台後任命的國務卿黑格和國防部長溫伯格都是對蘇強硬派。這顯然被認為是對蘇聯發出的強硬信號。黑格在答記者問時將裏根政府初期的對外戰略概括為四點:恢複軍事實力;著手重建與盟友的健康關係;理順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穩定國內經濟形勢。

為了極大地增強實力,以對蘇聯構成強大的壓力。1981年10月,美國製定了戰略核進攻力量現代化計劃,以提高戰略核武器生存能力為中心,加強陸、海基戰略導彈力量。裏根承襲了曆屆政府的“劍盾理論”,以核力量為後盾,把常規力量作為主要作戰手段。但他在強調常規力量的實戰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其威懾作用。裏根認為,遏製戰爭爆發是美國的首要任務。為達此目標,美國現在需要的,不是削弱威懾,而是要增強威懾。美國核威懾和常規威懾一旦失靈,美國應立即進行靈活反擊。

裏根對付蘇聯的第二招是與蘇聯展開太空軍備競賽。1983年3月23日,裏根宣布,為確保美國及其盟國在可能發生的美蘇核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美國已經製定了《總統戰略防禦倡議》,其主要內容是建立以定向能武器為主的反彈道導彈多層綜合防禦係統,用以在可能發生的核大戰中攔截並擊毀對方發射過來的彈道導彈,保護美國及其盟國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裏根政府推出了一個“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試圖謀求對蘇聯的戰略優勢,美蘇之間的戰略平衡因此開始受到威脅。這個計劃在國際論壇上被炒得沸沸揚揚,人們都感到它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從1985年起,美國開始每年為“星球大戰”計劃投入2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星球大戰”計劃開始全麵展開。由於這一計劃所設想的核大戰主要是在外空進行的,因而又被稱為“星球大戰”計劃。1985年1月3日,美國正式公布了這一計劃,計劃透露,擬建的戰略防禦係統將不僅使用常規彈頭,而且將使用激光、粒子束、電磁軌炮和截擊彈等高新技術武器。SDI計劃最大限度地起到了對蘇抗衡作用,在當時情況下有效地對付了蘇聯的威脅。然而這是裏根製定“星球大戰”計劃的目的之一。他製定“星球大戰”計劃還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即憑借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曠日持久的、耗資巨大的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