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夫曾經對貝多芬說:“你應該到外麵四處學習,找一流的大師,更好地發揮你的天賦。”經過一番周折,貝多芬終於得到了大主教的資助,前往維也納,去拜見他仰慕已久的大師莫紮特。

收拾好行李,貝多芬裝好大主教寫給莫紮特的信,上路了。一路上他不安地想:“莫紮特會接見我嗎?他會收我做學生嗎?我要是能夠定居在維也納就好了。”

下車後,他立刻就被維也納的風光迷住了。維也納典雅的教堂、古老的別墅、鬱鬱蔥蔥的樹木,富麗堂皇的建築,這一切都使他陶醉不已。但是最使他高興的是,馬上就可以見到自己所景仰的大師了。

貝多芬沒有費太多的周折就打聽到了莫紮特的住所,他懷著極其崇敬的心情敲響了這位大師的門。“這位始終被父親掛在嘴上的‘神童’,是什麼樣子呢?”他想。

這時門開了,讓他吃驚的是,出來的是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人,他淡淡地看著眼前這個16歲的青年,問:“有什麼事?”貝多芬沒說什麼,拿出大主教的介紹信遞給了莫紮特。就這樣,兩位音樂巨匠相遇了,那時莫紮特31歲。

貝多芬在莫紮特讀信的時候,悄悄觀察他所景仰的大師,他感到有點失望,大師和他想象中的形象相距太遠。莫紮特麵色蒼白,一頭淺黃色的頭發,身材清瘦,有一雙女性般白皙的手。

莫紮特看完信後,說:“你先進來,給我彈一首樂曲吧。”於是貝多芬隨便彈了一支樂曲。他奏得有力但有些粗糙,沒有表達出曲子柔和的一麵。莫紮特反映很淡。貝多芬有些失望,於是說:“我很想試試即興演奏,你可以先給我一段旋律。”

莫紮特隨手彈了一段旋律,那是他正在創作的歌劇《唐·璜》中的一節。這節樂曲顯然給了貝多芬靈感,他以強大的力量和大膽的技巧將這一旋律進行變奏,他將旋律分化成兩個對立的力量,相互衝擊、瘋狂搏鬥,然後又轉化成一個統一的主題旋律,使樂曲仿佛是暴風雨後的晴空一樣,使人感到很舒暢。莫紮特被貝多芬高超的技藝深深吸引,他激動地走到大廳對來訪的幾個朋友說:“諸位,請注意這個孩子,他將震驚全世界。”最後他答應給貝多芬上鋼琴課。

雖然得到了大師的賞識,但貝多芬還是有些失望。也許是現實生活中的大師與他心目中的大師反差太大,演奏的風格也與自己不同。貝多芬總覺得莫紮特的作品太過於柔媚,以至於缺少點陽剛。

貝多芬在莫紮特那裏隻上了幾次課,主要是學習作曲,但是沒過多久,他突然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他隻得返回了波恩。不久,貝多芬的母親就去世了。這給了貝多芬很大的打擊,使他在很長時間裏情緒都很低落。

父親依然天天酗酒。貝多芬又回到了樂隊,用微薄的薪水來支撐這個不幸的家庭。還好,不久他結識了一位地位顯赫的伯爵,給予了他大量的經濟援助。

貝多芬不論自己多麼繁忙,依然抽出時間堅持創作。1791年,他發表了《裏費尼主題變奏曲》,當時一位非常傑出的鋼琴家看了作品後,感到難度太大,於是親自找到貝多芬,他懷疑作者本人也無法演奏這首樂曲。但是貝多芬完美地演奏了這部作品,這使得大家都很吃驚,貝多芬一時名聲大振。有一家音樂雜誌寫道:“聽到了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親愛的貝多芬的演奏,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他的即興演奏,他為音樂藝術開拓了一個嶄新的途徑……”

不久,奧地利皇帝奧波德去世了,波恩決定舉行追悼會,請貝多芬譜一首樂曲。貝多芬欣然應允,寫成了一首葬禮曲。但是開追悼會的時候卻沒有上演這首曲子,因為樂手說它太難了,已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演奏水平,無法演奏,結果在一個世紀以後,這首樂曲才得到公演。

作為已經有點名聲的音樂家,貝多芬依然感到需要拓展更寬的活動舞台,需要進一步進行深造。他不斷地接觸各種類型的人物,熟悉各種思想,同時也閱讀大量的文藝作品,即使如此,他依然感覺到環境的製約,因此他越來越想離開波恩。

就在奧地利皇帝逝世的那一年,被尊稱為“交響樂之父”的著名音樂家海頓路過波恩,他看了貝多芬寫的那首葬禮曲之後,對這位青年音樂家非常重視。他說:“你應當去維也納,隻有在那裏才能實現你的壯誌,我會盡力來幫助你的。”

有了海頓的許諾,加上大主教的推薦,貝多芬終於能再去維也納了。這座音樂之都一直是貝多芬朝思暮想的聖地,於是在1792年11月間,貝多芬再次離開了他的誕生地,而且至死也未曾再回去過。這標誌著這位偉大作曲家的少年時代已經結束,但是在波恩的那些學習和生活,奠定了貝多芬思想和音樂上的基礎,使他後來能夠取得更大的成果,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