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眼前的景物、周圍的人物、室外的天氣、室內的陳設、身上的服飾、手中的物品、傳來的聲音等,隨時都可以成為岔開的話題。
當然,岔題的方式還有很多,不論哪種,都是利用注意指向、注意中心的轉移。在岔題的時候,你需要注意幾點:第一是隱蔽,隱蔽能模糊對方的注意指向,分散對方的注意力,使其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覺地離開原來的話題。第二是鄰近,岔題以身邊的事為好,有一定的範圍限製。第三是及時,岔題要抓住時機。在一個話題剛剛提出尚未展開時就機敏地選準岔口,把話題岔開。一個岔題機會出現,如不能及時抓住,就會稍縱即逝。第四是超越,用以岔題的新話題,要大大地超過原來的話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些詞語表達的概念沒有明確的界限,常常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利用這種模糊性,就可以把話題中某些概念轉換為與它相近的另一個概念,岔開了原來的話題。周恩來總理在北京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介紹了我國經濟建設和對外方針之後,請記者提問題。一位西方記者站起來說:請問總理先生,中國可有妓女?對於這一不懷好意的問話,周總理坦然自若,雙目盯住這個記者,略加思索,正色回答道:有,在中國的台灣省。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一陣掌聲。周總理的一番話,巧妙地岔開了西方記者不懷好意的提問,維護了國家尊嚴。
漢語語言中的同音異義字很多,音同義不同或音相近而義不同,這在書麵語言裏是界限分明的,不容混淆。由於談話是用口語,以聲傳義,這就有了相當的含混性。利用這種含混性,抓住同音異義的詞語,就可以巧妙地把話題岔開了。
讚美是一種有效的交往技巧,能有效地縮短人與人之間的人際心理距離。人人都渴望被別人讚美,它代表自己被人認同、被人接納、被人欣賞,代表自己的一種存在價值。
美國學者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提到:要想不引起憎恨又不傷害感情而達到預期的目的,第一個信條是:從正麵稱讚著手。關於讚美的作用,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甚至這樣說:僅憑一句讚美的話語就可以活上兩個月。在談判中,適當運用讚美的藝術會對縮短談判雙方的距離、密切彼此的關係而進行心靈溝通打下很好的基礎。
一般來說,讚美的話人人愛聽,人們受到讚美,都會表現出心情愉快,信心大增,自身受到肯定的同時也容易對稱讚者產生好感。
雖然讚美的話人人愛聽,可並不是人人會說讚美的話。說不到點子上的讚美,會讓對方感覺你是在敷衍他,戲弄他,甚至嘲諷他,會對讚美者產生強烈的反感。因此,運用讚美的語言技巧一定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讚美要具體
在讚美他人時,要具體指出值得你讚美的證據,而不可籠統概括。
籠統地讚美他人,會使你的讚美大打折扣,你這人真好,你是一個出色的領導或你工作得不錯之類的話,由於沒有講出證據而缺乏令人信服的因素,別人聽了可能會窘迫甚至反感。如果你能用具體的語言去讚美對方,就證明你非常了解對方,敬重他的長處。這樣,你的讚揚也顯得很真切,很實在,而對方也會因此而接受你的讚美。
(2)讚美要真心
在讚美他人時,要出於誠意,發自內心地稱讚,而不可矯揉造作,言不由衷。
發自內心,出於誠意,這是讚美與奉承、諂媚的根本區別。如果對方在某方麵表現並不突出,卻一味違背事實地誇讚,那隻能讓人覺得肉麻。雖然我們把讚美他人當做談判的一種策略,使得這種讚美有了功利性,但是在運用這種語言技巧時一定不可以虛情假意,勉強做作,應該誠懇地、認真地、發自內心地熱情稱讚。隻要是真心的,那麼即使你的讚美有些不妥或言不及義,也會產生不錯的效果。
(3)讚美要獨到
在讚美他人時,要找出他與眾不同的值得稱讚的優點與長處,而不一定是眾所周知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如果讚美一些眾所周知、顯而易見的東西,很難打動對方。如果能夠找出那些不為人知,但他本人卻很有信心的部分加以肯定和讚美,對方一定會喜在心頭。
他人與眾不同的值得讚美的優點和長處,並不一定必須是那些令人矚目的成就。有時,一個人有些毫不起眼的優秀品質,也許他自己也覺得不足為道,或者連他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如果你能挖掘出來,並對他說明,往往會令對方更為高興,很容易把你引為知己。所以,永遠不要因為對方的長處太微不足道而不敢誇獎。
凱末爾將軍英勇善戰,一次他帶兵出征,又大獲全勝,凱旋歸國。人們爭相讚美他:您真是偉大傑出的軍事家!這種話聽得多了,他根本無動於衷。有一位低級官員卻與眾不同,他隻對將軍輕輕地說了一句:啊!好美啊,將軍,您的胡子好美啊!凱末爾大為高興,立刻把這個人提為幕僚。
可以說,那些世人皆知的優點和長處,由於被讚揚了很多次,已經成為公式化、定型化的東西,根本不可能引起被讚美者的喜悅。而出其不意被人點出自己渾然不覺的長處,那種喜悅才是新鮮的會產生效力的。
7.陳述要說到點子上
談判雙方多為初次見麵,而且有非常顯著成績的人並不多見,所以在讚美人時應從具體事件或者事物人手,善於發現對方哪怕是微小的長處,並不失時機地加以讚美。
讚美用語越具體越說明你對他長處的看重,讓對方感到你的真摯、親切和可信,你們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從而可以淡化談判中的敵對情緒。如果你隻是含糊其辭地讚美對方,會讓對方覺得你是虛情假意的,反而產生不好的效果。
一位男士跟一位女士初次見麵,由於當時沒有合適的話題,就順便說了一句你佩戴的這個墜子很少見,非常特別,企圖以此掩飾當時的尷尬。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墜子確實很特別,隻有在巴黎聖母院才能買到,是那位女士的心愛之物。男士的一句話引起了女士有關墜子的種種聯想,從此這二人成為了好朋友。
所謂真實的情感體驗包括對對方的情感感受和自己的情感體驗。這種讚美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是真情實感的。這樣的讚美不會給人虛假和牽強的感覺。帶有情感體驗的讚美既能體現談判雙方的互動關係,又能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美好感受,對方也能夠感受到你的誠意。
我國清朝有一部名為《一笑》的書,裏麵記載了這樣一則笑話:
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一千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一千個人,現在已送出了九百九十九頂,隻剩下最後一頂了。一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道:先生說的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捋胡須,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一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你了。
人的經曆不同,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在讚美時要突出個性。有特點的讚美比一般化的讚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讚美的效果在於相機行事、適可而止。比如當別人計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時,開頭的讚揚能激勵他下決心做出成績,中間的讚揚有益於對方再接再厲,結尾的讚揚則可以肯定成績,指出進一步的努力方向,從而達到讚揚一個,激勵一批的效果。在談判中,當對方在某方麵表現出色時,不妨適時地給予讚美。記住抓住讚美的時機非常重要。
尋找別人不注意的地方讚美,優秀的推銷高手都知道,推銷的秘訣在於研究人性,研究人性的關鍵在於了解人的需要。但是對讚美的渴望是每個人最持久最深層的需要。談判何嚐不是如此。
讚美別人,首要的一點是要發自內心,讓別人切實感受到你的誠意。首先態度要真誠,在讚揚別人時要與對方有目光的交流,如果東張西望,就會給人以心不在焉、虛情假意的感覺;讚揚的話要實在,如果你的談判對手是一個長相一般的女孩,你卻對她說你真是美若天仙,往往會弄巧成拙。
讚美他人必須出自真誠。有些人知道讚美對於他人和睦相處有很好的作用,於是和他人相處時,不管是否值得讚美的事,一開口就是一大堆風馬牛不相及的誇讚之詞。這種讚美隻是一種客套話,沒有一點真誠的痕跡,讓人聽後反而覺得渾身不自在。這種言不由衷的讚美不但得不到他人的默許,還會讓人覺得虛偽,增加對你的戒備心理。
在談判中為了消除緊張氣氛或者拉近與對方的距離,往往會讚美對方一番。但是讚美由自己口中說出,難免有恭維、奉承之嫌。因此借用第三者之話進行讚美,會給對方以真實的感覺。因為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總認為第三者所說的話是比較公正、實在的。因此以第三者的口吻來讚美,更能得到對方的好感和信任。在談判中你可以借用第三人的口吻來讚美對方。
當麵讚美他人,能夠在很短時間內贏得對方的歡迎,這可能是大家常用的一種方式。但是在讚美他人的時候,除了這種方式,背後讚美也會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大家對背後的壞話恨之入骨,那是因為大家都認為背後的話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內心真實想法。因此,當他人知道了你在背後讚美他的話,一定會感到更加高興。
年輕人可能很在乎他們的外表,你如果對他們的內涵進行讚美,他們可能會認為你是在挖苦他們;老年人可能很在乎他們的內在修養,你如果對他們的外表過於讚美,可能會使他們感覺到你是在暗示他們涵養不豐富。
因此,你要讚美他人就要留心觀察他人,洞悉他們的喜好,讓他們聽到自己渴望得到的讚美聲。
間接讚美往往比直接讚美更有效。
8.陳述常用邏輯方法
人的理性行為都是受思維所支配的,邏輯是思維的工具,它時時處處製約著談判人員的行為,聯結著談判的各個環節,貫穿於談判活動的始終。
談判口才需要組織自己的思維,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那就需要在陳述時要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在談判口才中常用的邏輯方法主要有以下種類:
(1)淘汰法(選優法)
淘汰法是對可供選擇的幾種情況進行權衡,即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故又稱選優法。
例如,作為買主你在確定談判對手的時候,可以貨比三家,淘汰那些價格較貴、質量較差的賣主,而選擇價廉物美的賣主與其進行談判。
又如,賣方可能根據你的購買數量提出幾種價格。如果購買100台,每台售價為800元:如果購買50台,每台售價為825元;如果購買10台以下,每台售價850元。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再如:
有人問哲學家狄奧佛拉斯塔:在交際場合中一言不發好不好?
哲學家回答:如果你是個傻子,那麼一言不發是最聰明的;如果你是個聰明人,那麼一言不發則是最愚蠢的了。
哲學家的意思是說你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自己是否發言。這即為選優法。
(2)條件法
條件法是根據條件與結果之間的聯係作出推斷的一種方法。例如:
有人指著一坑水對阿凡提說:別人都說你很聰明,如果你準確地說出這坑水有多少桶,那就說明你真聰明,否則,你便算不上聰明。阿凡提說:那要看桶有多大,如果那隻桶與這個坑一樣大,那麼,就隻有一桶水;如果那隻桶是這個坑的二分之一,那麼,就隻有兩桶水;如果那個桶是這個坑的三分之一,那麼。就有三桶水……
阿凡提確實不愧為聰明人,因為他把條件與結果聯係起來,回答得非常準確。
談判過程中,如果你想拒絕對方,也可以采取此種方法,提出對方難以做到的事情作為條件。如:
古希臘寓言大師伊索的主人酒後狂言,說:我要把大海喝幹,如果喝不幹的話,願以全部財產和所有奴隸作為賭注。次日醒來,極為懊悔,但全城的人都已等在海邊,想親眼看他怎樣出醜。主人束手無策,去請教伊索,伊索給主人獻了一條妙計,主人聽後驚喜若狂,急忙奔赴海邊,麵對觀看者高喊:我的話算數的,我是要喝幹大海。可是,現在千萬條江河不停地流進大海,這就不好辦了。如果誰能把江河的水與海水分開,我保證喝幹大海。
這個條件有誰能做到呢?於是,伊索的主人便擺脫了困境。
(3)喻證法(類比法和比喻法)
同類相比為類比,異類相比為比喻。它們的共同性質都是說明而非證明。類比表現為兩類事物有一係列相似或相同屬性,從中推出另一性質也相似;比喻一般表現為兩個事物有某種相似或神似。例如:
《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爾,在當雜誌編輯時,收到一封信,信上說:你退回我的小說,我知道你並沒有把它讀完,因為我故意把其中的幾頁稿紙粘在一起,您並沒有把它拆開,您這樣做是很不好的。
柯南道爾回信說:如果你吃雞蛋時,咬了一口,知道它是變味了,那你大可不必把它吃完。
柯南道爾在這裏運用了比喻推理的方法,將一處複雜而又難於說清的道理,作了形象、生動、簡明而又深刻的闡述,這正是比喻推理的優越性所在。又如:
世界著名航海學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在一次宴會上有人說:你發現了新大陸,但我看不出這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任何人都可以發現,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哥倫布聽後沒有吭聲,伸手從盤中取出一個雞蛋,對眾人說:先生們,你們當中哪一位可以把這個雞蛋豎立起來?
在座的人迷惑不解,輪流嚐試,無一人成功。於是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哥倫布接過雞蛋,小心地將一頭的蛋殼敲破,便把雞蛋立了起來,他掃視了一眼,平靜地說:先生們,還有什麼比這更容易的呢?可你們卻說是不可能的,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在有人做過了以後。
哥倫布對於別人的非難並沒有進行直接答辯,而是巧妙地運用了一個豎雞蛋的比喻進行駁難,說明新發現與新發明的先導作用,致使滿座為之傾倒。化深奧為淺顯,這也是比喻推理的一大特點。類比推理在談判中往往也具有同樣的魅力,例如:
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是個很高傲的人,1961年訪華期間觀看戲劇《穆桂英掛帥》,他不以為然地說:愛看女人當元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愛看女人當元帥的女人也不是真正的女人,怎麼可以讓女人當元帥呢?
中國陪同人員機敏地說:英國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們的體製,女王是英國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
中國陪同人員使用類推歸謬法,進行了巧妙的駁難,並說服了對方。類證法確實具有神奇的說服作用,它被廣泛地應用於各種談判之中。
(4)區別法
區別法是通過強調兩種事物之間的差別,來推卸責任或拒絕對方的一種方法。例如:
著名英國作家狄更斯很喜歡釣魚。有一次,他在江邊釣魚,忽然來了一個陌生人。他問狄更斯:你是不是在釣魚?狄更斯說:今天真倒黴,釣了大半天,連一條魚都沒有釣到。可昨天卻不然,也是在這個地方,不一會兒我就釣到了十五條魚。陌生人接著說:我是專門在這條江上抓釣魚的人的。凡是在這條江上釣魚的都要接受罰款。你既然承認在釣魚,那你就交錢吧。說著便掏出了罰款收據。狄更斯一看真的要罰款,便反問了一句:那麼你知道我是誰嗎?陌生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問話弄得莫名其妙。狄更斯接著說:我是作家狄更斯,你要知道,虛構故事就是我的職業。陌生人聽說是大作家狄更斯,便會意地一笑,收起了罰款收據。
狄更斯巧妙地應用三段論推理的第二個,將虛構的故事與事實區別開來,擺脫了被罰的窘境。在實際談判過程中,區別法也是被大量運用的一種方法。例如:
A供銷社儲運公司車隊為B製藥廠承運藥品,當運藥車行駛到中途時,因車前輪脫落,造成翻車事故,死亡兩人,重傷兩人。製藥廠再三向A車隊索賠,A車隊以不可抗力事件為由拒絕賠款。製藥廠向法院起訴。法院判決為:不可抗力事件是指當事人不能預見、不可避免、不能克服的事件,車輪脫落並非不可避免。所以,翻車事故並非不可抗力事件。
法院的判斷正是用邏輯推理中的區別法判處車隊應賠償藥廠損失,結束了這場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