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弗·伊裏奇·列寧:人類首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2 / 2)

二、關於過渡時期的理論

列寧認為過渡時期是指從資本主義社會轉向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的那一段過渡的革命轉變時期。目的是消滅剝削階級,消除工農差別,從個體的、單獨的小商品經濟過渡到公共的大經濟。其經濟特征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生產資料公有製。

三、關於新經濟政策

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遭受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瘋狂武力進攻,為挫敗國外帝國主義的幹涉和國內武裝叛亂,俄國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將大、中、小企業部門收歸國有,實行國有化;實行糧食貿易壟斷;製定餘糧收集製;實行義務勞動製;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並探討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四種主要形式:租讓製、合作製、代購代銷製、租借製。新經濟政策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病。國內戰爭結束後,列寧及時領導蘇維埃俄國走上恢複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列寧及時總結論證了由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並實現了這個重大轉變。在《論糧食稅》、《十月革命四周年》和在俄共(布)十一大的政治報告中闡述了新經濟政策的理論,明確指出要根據俄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不能超越現實發展階段,需要經過“社會主義一係列過渡階段”,向社會主義過渡必須利用商品貨幣,必須努力學習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文明成果。從戰時共產主義可先退到資本主義,允許公民自由貿易和私人商業發展,恢複小農經濟。列寧把國家調節商業和貨幣流通作為蘇維埃俄國新經濟與農民經濟的結合點,作為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形式,從而使新經濟政策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列寧關於新經濟政策理論的探討以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普遍規律性和國家具體的曆史條件為依據,解決了做為經濟落後國家的俄國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方式、步驟、政策等一係列問題,具有世界曆史意義。

四、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

(1)列寧認為製定統一的計劃經濟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特點,無產階級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區別之一,就是在革命勝利後不再保留私有製,不給私有製以自由。製定統一的經濟計劃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其目的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導致的對生產力的破壞,合理地利用資源,科學地組織經濟建設。製定統一的經濟計劃,必須對國情進行科學分析,以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為核心,使長遠規劃與當前任務緊密結合。同時列寧還論述了關於國家的工業化和電力化問題,即利用現代高科技建設高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問題。

(2)隨著列寧對建設社會主義要從依據書本轉向依據實踐、依據經驗的基本思路明確和堅定後,列寧就經常強調像俄國這樣一個生產力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同時明確提出學習和汲取資本主義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思想,提出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製度+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社會主義。這個著名公式從表麵上看,由原來實行的單一計劃經濟轉向把商品經濟關係引入到整個國民經濟體係中,似乎是一種退卻,而實際上卻是一種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曆史定位偏差的校正和體製模式的調整。他不囿於別人和自己已經得出的認識,不斷依據實踐進行修正,表現出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科學精神。“新經濟政策”所體現的還未定型的模式,可以說是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趨向和接近正確曆史定位而產生的一種社會主義模式的雛形,雖然列寧過早逝世,還沒來得及在實踐中完善它,但這卻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可以啟迪後人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