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帝王末路——曆代君主死亡事件(1)(1 / 3)

秦始皇:千古一帝,駕崩沙丘

前210年,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或許秦始皇注定是一名曆史上爭議頗多的人物,他的死如同他的身世以及雄才大略一樣,同樣引起了後人的爭議。目前在史學界對他的死因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說他是死於疾病,另一種說他死於非命。

第一種說法認為,《史記》中關於秦始皇死因的記述很多,死因已明,病死無可置疑。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小就患有疾病,體質較為羸弱。可是他為人又剛愎自用,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裁決,所以工作極度勞累;加以巡遊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並發,促使他在途中病發身亡。

那麼他死於何種疾病呢?郭沫若先生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症,又時常患著支氣管炎,所以長大後胸部和摯鳥一樣,聲音好似豺狼,後來由於政務繁重,引發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症。秦始皇在渡黃河時,癲癇病發作,後腦殼撞在青銅冰鑒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於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後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中推敲,發現了可疑之處,認為從宦官趙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後的種種表現,使人不得不懷疑秦始皇的死與他有莫大的關係。此次始皇出巡,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將軍蒙恬也在隨行之列。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恬卻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大將軍蒙恬是公子扶蘇的親信,而突然間將其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不僅去掉了扶蘇的耳目,也為自己後來計謀的實施清掉了一塊絆腳石。

隨後,趙高假冒秦始皇的旨意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鹹陽。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走捷徑回鹹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鹹陽。當時正值七月高溫,秦始皇帝的屍體在途中開始發出陣陣惡臭,為了掩飾屍體的味道,趙高竟然將鹹魚放在秦始皇的車上。回到鹹陽後,趙高便開始對李斯下毒手,將李斯給逼死了。

然而趙高為什麼要謀害秦始皇呢?主要原因就是趙高唯恐扶蘇繼承王位。趙高曾對李斯講:“長子(即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可是蒙恬是扶蘇的親信,趙高曾被蒙恬治罪而判死刑,後被秦始皇赦免,所以趙高對蒙恬恨之入骨,因此他不希望蒙氏爭寵,所以必須阻止扶蘇即帝位。但是秦始皇寵愛長子扶蘇,隻有伺機殺掉秦始皇,才可擁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秦始皇平時居於深宮,戒備森嚴,趙高根本無法下手,現在他在旅途中病倒,這真是天賜良機,正如趙高勸胡亥時所說:“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對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提前結束其生命,這完全有可能。

秦始皇到底是病故還是被害呢?這兩種觀點至今尚無定論。不過,人們對解開此謎是充滿信心的。根據考古研究和調查,秦始皇陵沒有被盜掘和破壞,再加之檢測出地宮中可能存在水銀,水銀形成的水銀蒸氣對遺體有冷凝防腐作用,所以秦始皇的遺體可能還存在。等到秦始皇陵發掘的時候,秦始皇死亡的真正原因就可能被世人所知曉了。

隋煬帝楊廣:身死國破

隋王朝同秦王朝一樣,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由於施行暴政,隋煬帝即位沒幾年,就弄得社會矛盾激化,政治危機四伏。此時的隋煬帝,雖然仍過著荒淫腐朽的生活,還在尋歡作樂,心中卻充滿恐懼。一次,大業殿起火,這本是一場平常的火災,隋煬帝卻以為有人造反,急忙逃往西苑,藏到草叢之中,直到大火熄滅才回來。他夜裏睡覺也常常驚醒,到了睡覺時要有幾個婦人搖撫才能入睡。

到618年,隋王朝的勢力已土崩瓦解,隻剩下洛陽和江都兩地。隋煬帝在江都極度恐懼,天天打卦問卜,借酒消愁。有一天,他竟對著鏡子哀傷地說:“好頭顱,誰當砍之?”他備下了一缸毒酒,對他的寵妃們說:“賊兵若來了,你等先飲,然後朕也飲之。”其實,隋煬帝很怕死,還幻想能得到寬恕,他對蕭後說:“痛痛快快地喝酒吧,不管怎樣,朕不失為長城公,卿亦不失為沈後。”長城公,是南朝亡國之君陳後主降隋以後隋給他的封號,沈後即陳後主的皇後。

說來也巧,陳後主是在煬帝即位那年即604年死去的。當時,這位雄心勃勃的新皇帝賜給死去的陳後主一個貶稱“煬”,意思是說他一生貪圖花天酒地而荒疏了政務。顯然,他是在嘲弄這個亡國之君。曆史無情,他萬萬未曾料到,幾年之後,他自己竟連當長城公的待遇也求而不得,並落得“煬帝”的醜名!

最後,煬帝落入了嘩變的禁衛軍手中,寵妃們早己逃散,毒酒也找不到了。他怕被殺頭,便從身上解下一條絹帶,遞給禁衛軍頭領,讓他把自己活活勒死了,死時年僅50歲。同時被處死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隋煬帝死後,蕭皇後和宮人用床板做了口棺材,將其裝殮,草草埋葬了。後來,江都太守陳稜又把他改葬在江都城西的吳公台下,以後又移葬雷塘。民間傳說,因隋煬帝作惡多端,他葬在哪裏,雷就轟到哪裏。隋煬帝墓後來漸漸荒蕪,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揚州學者阮元發現。現陵前有阮元重修該陵時所立的碑,碑上刻有當時的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所書“隋煬帝陵”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