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16(1 / 1)

第二卷身邊的感動 第15章“校訓”的光輝

走進長沙老幹部大學的大門,就看見大廳的牆上掛著“康樂、厚德、求知、有為”的校訓。鮮紅的八個大字傾注了對全校師生員工的企盼。

就“康樂”兩字而言,就符合老年教育的特征。學習沒有壓力,任憑自己的興趣愛好擇其專業,既可暢遊文學藝術的海洋,又可在中醫保健學科覓尋養生之道,這不就是健康和快樂地學習麼?難怪許多老學員從開辦至今,學習十餘年了還甘當“留級生”。快樂來自你的心,誰會輕易脫離這個“康樂”的群體呢?學校為上台階,準備仿效高校模式,將現有學科類並為七個“係”即:“文史係”“中醫係”“美術係”“聲樂係”“舞蹈係”“器樂係”“綜合係”,更是吸引了不少新學員。

就“厚德”兩字來說,便知學校是施以厚澤教育。心胸寬廣,不計個人得失,重公輕私,謂之“厚德”。“厚德”一語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是講要以博大寬容的道德胸懷包舉萬物,承載理想的民族精神。引“厚德”兩字意在期待全校師生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以高尚道德立身。從長沙老幹部大學來說,學習雷鋒同誌的精神不是三月來,四月走,而是常學不懈,力求“厚德”。於是出現了“名著賞析班”蔣驥、李益華等同學數次捐款,扶貧濟困的優秀事跡。出現了八十老人雷日旦同學參加誌願隊的義舉。出現了“寫作班”班長胡福初一心為集體,鞠躬盡瘁的楷模。他所寫的《四十八個電話》《我愛班級周誌》就抒發了熱愛集體的情懷,真正是德高望重,受人尊敬。

就“求知”“有為”四字來說,更是辦學的目標和對學員的企盼。“求知”才能“有為”,此乃因果關係,“求知”是過程,“有為”是目的。去年十一月胡錦濤主席在《中國文代會的講話》就指出:“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藝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說明“求知”“有為”是文化建設的要求,是“文化興市”“文化興省”“文化興國”的需要。然而實際的社會現象卻不盡人意,去年秋省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改變人生,文化鑄就城市”的散文頒獎大會,與會者卻寥寥無幾,走親訪友卻是“麻將聲”不絕於耳,若談文學藝術將被視為“另類”還笑你不會打麻將哩。而在長沙老幹部大學卻是氣象一新,同學們都有共同語言。長沙老幹部大學不愧為是“全國優秀老幹大學”。其藝術團的精湛表演名震全國,校誌願隊不僅給學校提供義務服務,而且還深入社區和福利院做慈善事業,同學們也各盡其能獻身公益,這不就是“康樂、厚德、求知、有為”麼?

說到“求知”“有為”我還是說一下熟悉的“寫作班”吧!五年來班上自費出版了九期《楓葉見證》編委的同學乃班上寫作之精英,不然不會當任審稿之重任。楊友鳳同學能操作電腦,達到了執行編輯的專業水平,她的一篇《守衛幸福》在同學中產生共鳴。執行主編肖麗嫻同學一篇《貴爹的幸福》以及古典詩詞曾在省、市雜誌上發表。其他同學的美文有的發表,有的出書。比如:柯益成同學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就出版了《啊!柯家灣》、《中華百美圖》兩本書,其畫展在台灣巡展時被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頒發了“大中華兩岸鄉親文化聯誼”獎狀,又被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授予“兩岸文化交流大使”的稱號。“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寫作班”已有十餘位同學成為長沙市作家協會會員,真是“無心插柳柳成陰”,終於在退休之後圓了作家夢。

八字校訓落腳點是在“有為”。“有為”才會有益於社會,受到別人的尊重。“有為”才會有魅力,因為融彙了時代精神。“有為”不僅是自己臉上有光,而且還為學校和老師增光添彩。

“康樂、厚德、求知、有為”八字校訓折射了學校教育理念的光輝,意在鼓勵全校師生員工通過認認真真教學,踏踏實實幹事,讓同學們快樂地有意義地度過後半生。

2012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