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46(1 / 1)

第四卷文學漫話 第45章老年人寫作能治心病

讀了唐異常老師《心靈的梳理與表達》這篇論文,感觸頗深,有相見恨晚之感,它能為熱愛寫作的老年朋友解惑。於是,我把這篇論文複印數份作為禮物送給了幾位舞文弄墨的同齡朋友,共享其益。作者在文中用詳實的調查材料論證了老年同誌為什麼要學習寫作?能否學會寫作?怎樣學習寫作這個主題,為老年人的心靈進行了梳理,為感情的表達和人生的目標指點了迷津。

一、它是一劑老年人氣順的良方

凡是有一定文化素質的老年同誌,一般都事業有成,在職務上大小不一都帶個“長”。但一旦退下來,就心態不平衡,因為權力沒有了,就必須麵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即算人家對你始終如一,而自己沒有擺正位置,也會增添無端的煩惱。正如文中所述,一個當過副廳級的劉書記,離休後,人家稱他劉書記,他就說:“這不是諷刺我嗎?”明明知道我退下來了。又有一個叫他“老劉”,他又不高興,說:“我才退下來幾天,就不承認我是他的領導了。”這種心態不平衡的實例不勝枚舉。其實別人對他的稱呼都沒有錯,錯在本人矣!殊不知心態不平衡是一種病態,用中醫的觀點說是氣不順,因此才具有失落感、寂寞感、空虛感。

這“三感”是很傷身體的,它能使人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或牢騷滿腹、肝腸欲斷。該文用鮮活的事例闡述了人要交流、要有思想,要朝著一個目標追求,就會產生成就感、幸福感、健康感,就會迎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反之,如果沒有思想,什麼都忘記,坐享什麼“清福”是很容易得老年癡呆症的。正如該文所述“交換一個蘋果,各得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各得兩種思想”。這句話是至理名言,它能產生一種豐富思考的良性互補效果,所以說該文是老年人一劑順氣的良方。

二、它是老年人寫作道路的一盞燈

老年同誌(離)退休後,都有豐富的工作和生活閱曆,均有曆經滄桑的坎坷生涯,今逢盛世更是感悟多多,這些都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有的人想圓文學夢,有的人想給後人留下一份精神文化遺產,但都遇到一個共同問題,就是怎麼寫才能淋漓盡致的抒發情感。唐異常老師編寫了一首《寫作入門歌》共32句。首雲:“學習寫文章,文體要分清。一般分四類,新聞與文學、理論與說明。各類有側重,新聞重事實,文學重感情,理論重辨證,說明層次清……”老人的豐富閱曆和人生經驗是原生態,無輕浮之弊。如分清文體,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就會如虎添翼,寫出的作品就會像陳年老釀一樣飄香。

該文還告誡寫作的同誌“作文先做人”的道理。人正則文正,文如其人就是這個意思,寫作涉及到曆史、哲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麵的知識,熱心寫作的老年同誌大都略知一二,作者在長沙老幹大學所教的《寫作入門班》也可謂之《研究生班》,該班大多數學員通過一年的寫作在《楓葉見證》雜誌上表的文章,觀其水平即可作證。

三、它打開了老年人高雅的精神之門

我十分欽佩作者在該文結尾時,引用馬克思的語錄是多麼的確切,文中引用馬克思早在130年前的預言:“社會發展到相當高級階段,人們的勞動(包括腦力勞動)和學習就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了。”作者引此語錄,加重了文章的份量,引用名人語錄時天衣無縫,毫無穿衣戴帽之嫌,實乃高手之作。重觀此條語錄,使人茅塞頓開,因為60歲之前,為謀生計,攻讀各種專業書籍,報考各種技術職稱,應付各種考試。這是競爭的必然,也是謀生的需要。隻有到了退休的時候,才是興趣讀書,熱衷於自己喜歡的事。正如我在讀《莊子》時感懷“追名逐利並非妖,隻是無能競折腰。且喜退休有俸祿,敢同夫子學逍遙。”當然,現在整個社會還沒有發展到高級階段,但我們這些老年朋友卻超前實現了這種生活的第一需求,超前地享受了這種高雅的精神生活,如此看來,豈不快哉!樂哉!

讀了作者這篇文章,像吃了一次從來沒有吃過的營養大餐,回味無窮。

2008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