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48(1 / 1)

第五卷五味人生 第47章快樂來自你的心

快樂是一隻長翅膀的蝴蝶,沒有勢利,沒有偏見,對誰都一樣,隻要你肯打開心窗,它就會輕輕地飛進來。

退休之後,我選擇了寫作,正如宋蘇轍所言:“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我潛心在文學的海洋尋找快樂,是在圓少年時的文學夢嗎?還是心緒要表達為快,也許兩者都有。夜深人靜之際,每有靈感,便伏案撰文,想啊想,寫啊寫,盡情揮灑內心的世界,讓如水的文字躍然紙上……在國慶六十周年之際,我終於出了一本書,專贈親朋好友就享受了經過耕耘獲得收獲的快樂。該書將曆年來所寫的散文詩詞聯收纂成集,真實地記敘了父母的經曆,本人的人生軌跡,親朋好友的交往情誼,以及人生感悟。通過筆端,使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激情與思想得以釋放,超過任何一種快感,就像便秘者排泄淋漓的痛快。

我的書是用“心”寫出來的,雖談不上文采有多麼高超,但抒發了真情實感,故感到十分愜意。

這些天我在贈書過程中,就獲得了心靈的快樂,名家是簽名售書,而我是簽名送書,過了一把“名人”癮。受書人在看完書之後,好評如潮,電話、短訊響過不停:“老彭嗎?書寫得不錯呀!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聽到這些好評心中樂滋滋的,這是花錢買快樂啊!值!勝過花錢買醉,勝過花錢買熏。更何況它是留傳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呢!

寫作的過程是艱辛的,但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能感到有一點進步又是愉悅的。寫作的辛苦不同於謀求生計的辛苦,幹自己喜歡的事,並不覺得累,故成語中有“樂此不疲”這個詞。寫作必須學習名人名作,在閱讀名人的美文時又是一種精神享受,心靈不僅受到碰撞的震蕩,如飲酒的陶醉,而且在寫作上還有所啟迪,真乃“書為增知之本,筆乃心靈之舌”。正如(英)培根,在《論求知》中說過:“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長於思辨。”中國也有一句諺語:“常說嘴裏順,常寫手不笨。”在寫作中我還學會了操作電腦,能用五筆打字,能在網上閱覽文章,還學會發Email與文友互發文章,並在新浪網站建立了博客,點擊率頗高,為寫作學會電腦,自感樂趣無窮,具有一種成就感。

在以文會友時,也感到非常快樂。腹有詩書氣自華,比如:早幾年應老師之邀,作陪桃江八十詩翁賈忠勇教授,我有備在席上吟出一首湊興:

桃江韻客臨,出口滿詞新。

外語源專業,中文曉古秦。

鬢霜吟誌向,詩賦映湘濱。

把酒祝君健,年年見鳳鱗。

賈教授聽後非常高興,贈我一本《鬢霜吟》並和詩一首:

偶客星沙作短吟,嚶鳴歌處識彭君。

龍門化雨夭桃盛,高足詩風入韻新。

仁者樂山智者水,老年求友少年心。

晚霞喜共晨霞燦,時泰人和萬裏春。

能與教授級的人物唱和,在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至於在我的生活圈內題贈酬唱,如:他人壽誕、喬遷、婚慶……憑我這些歪詩還被親朋戚友譽之為詩人,這不是快樂又是什麼呢?

在抒發情感,記敘人物和追憶往事時,詩歌這種文體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我又學寫散文。因為散文有六大要素的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空間、前因、後果),使我的心臆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這種文體能寫出辛酸的家史,和本人坎坷的經曆以及人生感悟,能描寫景物和人物的細節,既可抒懷,又能欣賞,也是正史的佐證。一個人的生活圈子,有不同層麵的人。如果興趣愛好不同,即算是老熟人見麵,寒暄幾句後,就無話可說了。如果在一個天朗氣清之日,邀上幾個誌同道合的文學朋友,泡上一杯香茗,暢談文學藝術,談古論今,交流寫作心得,便是精神上的極大享受。在國外叫“文學沙龍”,在中國叫文友聚會,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次文學沙龍是東晉王羲之於永和九年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的一次詩友聚會,他寫出了著名的《蘭亭序》。後來王羲之想重新謄正這篇序,自感書法不如這篇草稿。因為序的草稿是在興致極佳的狀況下寫出來的。

無論是學習文學還是書法、繪畫、攝影等藝術都能享受其中的美,從中獲得快樂。當然,助人也可以為樂,從事公益事業也可以為樂,見義勇為也可以為樂,帶好孫子也可以為樂……總之快樂是美德的伴侶,都能體現一個人在人群生活與生命曆程中顯示出來的存在價值,寫作也必須具有上述仁愛之心和愛憎分明的正義感,作文先做人,人正則文正,文如其人就是這個意思。不同的是寫作者能進行心靈的梳理和表達,從中獲得文字流淌出來的快樂,物質上得到的滿足是外在的快樂,而精神上的快樂是來自你的心。

(此文被“快樂老人報”編入《光陰味道》叢書)

2009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