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6)(1 / 3)

這個法案一出,便在全國引起了恐慌和反對。李普曼指責我對最高法院的攻擊是在“策劃一場不流血的政變,這場政變是對憲法民主之生命中樞的致命打擊”。反對司法改革的信件像雪片一樣飛進國會,痛斥我是在搞獨裁。總之,除了新政的支持者之外,所有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反對。國會參、眾兩院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議員們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雖然爭取的過程充滿重重障礙,司法改革也沒有取得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是客觀上的人事變動消除了新政立法障礙,我一直被束縛的手腳終於解放了。

對於批判者所說的獨裁,我再一次表明態度:我不具備獨裁者的素質,也根本沒打算成為獨裁者。因為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因為全體美國人的信任才走到今天。國家再強大,也不能剝奪人民的權利;國家再弱小,也應該保護人民的權力。保證有效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正是我為之不懈努力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

第三節停不下的腳步

1.綏靖政策不可取

1937年10月5日,在孤立主義氛圍最強烈的芝加哥,我通過廣播向全國人民發表了一次意義深刻的演說:

世界局勢越來越嚴峻,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引起那些渴望和平的所有民族、國家的焦慮。善良的人們不得不把對和平的渴望轉為對戰爭的恐懼。

世界上絕大多數民眾都熱愛和平和自由,隻有一小撮人企圖破壞國際秩序,破壞世界和平。我們應該喚醒世人的道德和良知,尊重人們的自由和權利,早日讓這種侵略行徑消失。如果世界和平消失,不要以為西半球不會有戰火,不要以為美洲能夠幸免,不要以為美洲能夠逃脫,不要以為人們可以繼續享受寧靜的生活,不要以為藝術和文化可以繼續繁衍。熱愛和平的國家共同努力,才能夠守護和平。愛好和平的國家應該齊心協力,共同反對那些違反和平條約的行為,而不是僅僅靠中立主義或孤立主義來逃避。

我們厭惡戰爭,可戰爭依舊如瘟疫般在蔓延。我們決定遠離戰爭,可無法保證戰火不會波及到美國。我們正全力以赴采取各種措施,把國家被卷入戰爭的危險係數降到最低。可是我們處在無序的世界,已經沒有什麼安全保障可言,戰爭或許無法避免。

在這次演說中,我重申了美國人民不願意卷入戰爭的意願,同時我也告訴民眾,在美國國家和人民利益受到損害時不排除在國家將來參戰的可能性。國內孤立主義分子大為惱火,國會中的孤立派甚至提出彈劾來威脅我不要再繼續堅持這樣的主張。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動步步緊逼,但是孤立主義分子卻沒有什麼覺悟。

1937年11月,意大利宣布加入德日去年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

1937年12月12日,日軍對中國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發起瘋狂進攻。一些從南京撤出的美國人在停泊在長江江麵上的“帕奈”號軍艦避難。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三艘油輪也停泊在附近。日本空軍發動了突然襲擊,炸沉了“帕奈”號和兩艘油輪,造成多人傷亡。當消息傳來,我對日軍的行為義憤填膺,但還是先選擇外交途徑解決,給日本首相發了抗議電報,要求日本政府向受到傷害的美國人道歉並賠償全部的經濟損失,懲治肇事官員,並保證以後不再發生此類的事情。我想通過這種形式向日本示威,探測日本究竟敢不敢與美國真正對抗。如果日本一意孤行,我們就有理由采取更加強硬的行動。

然而,國內輿論顯示,大多數的美國人要求不要讓這次事件升級,政府應該避免類似這種事情的發生。國內的孤立人士認為,除非美國或其領土受到侵略,不讚成對日作戰。盡管使我近期內實施製裁和海軍示威行動受挫,但是我深信,日本人不會就此罷手。隨著他們戰爭的升級和積累,他們定會激起世界的公憤,今後的美日關係也會變得緊張和危險。再三思考之下,我派海軍代表秘密前往倫敦舉行英美參議員會談,會議達成了聯合行動的非正式協議。

就在“帕奈號”事件發生的當天,日軍攻陷了南京,並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作為一個軍事強國的重新崛起,已經使歐洲危機四伏,並且嚴重地降低了英、法和荷蘭在太平洋地區各殖民地的威懾力。這樣,能夠抵抗日本的,就隻剩下中國和美國這兩支主要力量了。這讓我對中日戰爭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