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在春秋期間,戰爭本身逐漸由崇仁尚禮轉變為出奇多詐。概括地說,戰爭發展到孫武所處的春秋晚期,已經完成了從幼稚到比較成熟的曆史運動過程。總的趨勢就是:戰爭的規模日趨擴大,戰爭的樣式日趨複雜,戰爭的程度日趨激烈,戰爭的意義日趨明確,戰爭的結局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趨增大。一句話,戰爭的豐富實踐,到了春秋晚期業已為軍事理論家係統構築軍事理論體係,指導戰爭實踐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契機。
經濟、政治、軍事上的劇變,必然反映到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上來,從而引起思想領域的巨大變革。
在西周時期,學術為王室貴族把持和控製,文化乃是這些高官顯貴的專利品,普通民眾甚至一般的貴族都不具備從事獨立學術文化研究的條件的,更遑論著書立說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學說了。這就是“學在官府”的文化局麵。到了春秋晚期,隨著周室衰微,社會處於激烈動蕩的變革之中,導致了新的文化組合,負責文化教育的官吏顛沛流離、遠走他鄉,官府獨占的文化典籍流出深宮,散落民間,再加上那些沒落的貴族降為平民,也把文化帶到民間,官府壟斷文化的局麵被打破了,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學術下移”現象。孔子曾不無感慨地說:“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左傳·昭公十七年》)
伴隨著官學的衰落,社會上逐漸興起了由普通貴族或平民中的有識之士創立的私人聚徒講學之風,他們也開始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觀點,影響著政治生活。學術下移,私學勃興,造就一批思想家的出現。以老子、孔子、墨子等為代表的道、儒、墨等重要思想流派興起,他們都形成了自己的哲學、政治理論,開創了中國思想史上的旖旎新篇章。
隨著學術下移,私學勃興,一場偉大而深刻持久的思想解放運動在華夏大地上蓬勃發展。它強有力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並進而在更深的層麵上推動社會各個方麵的變革。
春秋時期的思想解放,首先表現為重民輕神思想的勃興。西周末年,疑天怨天思潮的興起,為春秋時期進步思想家“重民輕天、重民疑神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首先提出了擺正“民”與“神”兩者關係位置的問題。當時,有見識的政治家、思想家,普遍認為在民神關係中,民是主,神是次;民為本,神為末。因此主張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重視民眾,反對據神意行動:“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左傳·桓公六年》)這些觀點的提出,它基本上否定了“天”“神”的主宰地位,開始真正把“重民”放到了首要的地位。
春秋時期思想解放的第二步工作是當時進步思想家開始從天道觀上初步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從而為“重民輕天”、“重民輕神”觀念尋找到了理論上的依據。這方麵的代表人物是周內史叔興和鄭國的子產。他們鮮明地提出了“吉凶由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的進步觀點,同“天命觀”基本劃清了界限。
春秋時期的思想解放,還表現為樸素辯證法思想的發展。在當時,以老子、晏嬰、管仲等人為代表的思想家,已開始用樸素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事物因果關係和邏輯聯係,從中探究事物運動的動因和條件。他們對原始的“陰陽”觀念、“五行”思想進行了辯證地闡述和發揮,提出了一係列具有樸素辯證思維特征的哲學觀點。如“中庸”思想,“節度”觀念,“和同”認識等等。這是中國思維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