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頭是萌生了,可是要離開生養自己二十餘年的故土和親人,背井離鄉去追求機遇,這個決心並不容易下。所以孫武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去留問題反複沉吟,難作取舍。

然而,當時突兀發生的一件事,促使孫武最後下定離開齊國,另謀發展的決心。這就是司馬穰苴的猝死。

司馬穰苴也是田氏的支庶,與孫家的關係密切。他善於統兵作戰,熟諳兵法,在軍事理論方麵有精深的造詣。作為前輩,他對愛好兵法的孫武非常器重,曾在軍事理論方麵給予孫武以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在涉及“古代王者司馬兵法”的一些理論問題時,更是給予了孫武以寶貴的指點。孫武對這位“文能附眾,武能威敵”的前輩也是十分崇敬,處處以他作為自己的楷模。

司馬穰苴在統軍擊退燕、晉聯軍的進犯後,因功勳卓著而被齊景公“尊為大司馬”。可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很快遭到敵對陣營卿大夫——高、國族的嫉妒和陷害。他們向齊景公屢進讒言,誣陷田穰苴功高震主。齊景公本來就是個昏君,聽了之後便信以為真,馬上解除了司馬穰苴的官職,剝奪了他的兵權。田穰苴遭受這一無妄之災,心情鬱悶,沾染沉屙,不久便悲慘棄世了。

司馬穰苴的猝死,給孫武以極大的震動,使他進一步看穿了齊國政壇的黑暗,知道自己再留在齊國也難以有大的作為,甚至可能同司馬穰苴一樣,也成為卿大夫之間傾軋鬥爭的犧牲品,遂最後下定決心離開齊國,再找機會。

茫茫大地,歸棲何處?

孫武環顧海內,仔細分析著各國的形勢以便作出明智的選擇。前往晉國吧,那裏的政局也不穩定,卿大夫之間互相傾軋如同齊國一般,而且晉國人才濟濟,自己一個外來戶,要想出人頭地,實在太不容易;去楚國吧,那裏國君昏庸,權貴把持政權,排斥英才,而且政局也潛伏著危機,賢臣伍奢被殺,伍子胥出走就是證明,所以也不能去;去秦國吧,它各方麵都比較落後,且偏居一隅,自己在那裏恐怕難有作為;那麼就近到魯國去,也不成。那裏最為守舊,重文輕武,而且權臣當道,連孔夫子這樣的賢人都沒有啟用,我孫武去那裏不是自討沒趣嗎?

至於宋、鄭、衛等國家,位處四戰之地,國小力弱,更是不適宜去的國家了……

最後,孫武把目光轉到了南方的吳國。

吳國在今江蘇南部,地處海濱,土地肥沃,有漁鹽之利。它南和越國接壤,西跟強楚為鄰,北與齊晉相望。相傳周太王喜歡小兒子季曆之子昌,欲傳位於季曆而及昌,其長子和次子太伯、仲雍知其父之意,為了避讓,就來到了江南一帶拓地立國。至其第十九代時,傳位到壽夢。這個壽夢眼光開闊,頭腦靈活,他積極向周圍和中原的國家學習,並不斷拓疆開土。兼並了今蘇南、蘇北、皖南、浙北的大片土地。公元前584年,吳國伐郯之戰,引起中原列國的強烈震動。特別是晉國的巫臣來到吳國後,帶來了中原國家先進的武器和部分武裝人員,又教給吳國使用這些武器的先進技術,尤其是采用了巫臣的“聯晉反楚”的策略,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裏,吳對楚作戰屢戰屢勝,奪取了楚在東方的大片土地。自此,吳國漸漸興旺發達起來。作為一個後起的國家,這裏政治清明,頗有新興氣象,正是有誌之士發揮才能,建功立業的良好處所。

在認真觀察了當時各國的形勢之後,孫武終於認定吳國是自己最有希望施展才能和實現理想的場所,於是就果斷作出南下吳國的選擇。

主意一旦打定,孫武便積極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