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闔閭眼見人心附己,群賢畢至,內心的歡愉不言而喻。然而,當時吳國正值自身發展的重要關頭,軍事形勢甚為嚴峻,西有強楚的威脅,南有越國的掣肘,還要創造條件北上中原,與齊、晉等國一爭高下,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有傑出的軍事人才輔佐吳王闔閭,完成吳國爭霸天下的宏偉大業。闔閭舉目望去,伯嚭、華元諸人偏於文事,出謀劃策尚可,但要讓他們號令三軍、折衝銷敵卻多少有些勉為其難。伍子胥固然是大將之才,可他與楚王之間有殺父之仇,萬一屆時為報私仇而一泄憤憤、喪失理智,也會誤了吳國的大事,後者也不是最理想的統帥人選。想到這些,闔閭心頭多少有些悵然,他意識到招攬大將之才乃是當務之急,實在是不能再緩以時日了。

心有所思,行有所跡,闔閭的內心焦慮,很快就在日常行為中流露了出來。一次他在君臣陪同下登上高台,麵對壯麗的山川,和煦的春光,闔閭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向南風而嘯,有頃而歎”。可是大多數臣子並不省察主君的心理,一個個左顧右盼,麵麵相覷,對君主的行為感到莫名的驚詫。

此時,唯有伍子胥多少覺察了闔閭的內心活動。是啊,吳國當前的要務是東征西討,建立霸權,任命大將事不宜遲、刻不容緩,可是吳王並沒有委任我伍子胥為將的意向,看來他對我是有所顧慮的。其實,好友孫武才是真正可以“折衝消敵”的大將人選,他一定能夠從軍事上輔佐吳王,幫助主公建立殊世偉業。

伍子胥一直在尋求恰當的機會,向闔閭推薦孫武,看來今天是個大好時機。於是伍子胥上前奏曰:“主公慮楚之將廣兵多,吳國無人為帥而歎乎?”

闔閭很欣慰地看了一眼伍子胥,說道:“知我心者,莫過愛卿也。”

伍子胥聽罷,心中當然大喜,便又邁前一步,表情鄭重地說道:“臣舉一人,可為將帥,定保伐楚可獲全勝。”

闔閭一聽,龍顏大悅。因為自從奪取君位一來,闔閭就開始覬覦楚國的大好河山了。西破強楚,南服弱越,揮師北伐,百事待舉。而與中原諸侯爭霸,首在伐楚,伐楚乃是爭霸諸侯的基礎。聽到有人能率師伐楚,闔閭自然求之不得,說道:“吳國真的有這樣的將帥之才?”

伍子胥不緊不慢地答道:“大王賢明,求才若渴,天下共知,所以,各種英才會集,哪能缺將帥之才?”

“那麼愛卿所薦之人,姓甚名誰,來自何方,現在何處?”闔閭問道。

“此人來自齊國,姓孫名武,是齊國名將孫書的孫子,現隱居於羅浮山深處。”伍子胥回答。

“此人究竟有何本領?”闔閭追問。

伍子胥朗聲答道:“大王,此人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堪稱棟梁之才。大王若得此人,猶如周武王得呂尚、商湯得伊尹、齊桓公得管仲,不要說是伐楚稱霸,就是平定四海,橫掃九州,何足道哉!”

闔閭喜出望外:“吳國有這樣的經天緯地之才,寡人竟為何不知?”

闔閭既有點懷疑,又有點遺憾地問道。

“大王,孫武非一般凡夫俗子,他隱居山林,世人少知,以著《兵法》為業,故而大王不知了。”

提到《兵法》,闔閭異常興奮,圓睜雙眸:“什麼《兵法》?”

伍子胥侃侃而談道:“孫武自著《兵法》十三篇,一曰《計篇》,二曰《作戰篇》,三曰《謀攻篇》,四曰《形篇》,五曰《勢篇》,六曰《虛實篇》,七曰《軍爭篇》,八曰《九變篇》,九曰《行軍篇》,十曰《地形篇》,十一曰《九地篇》,十二曰《火攻篇》,十三曰《用間篇》。”緊接著又詳細具體地向闔閭介紹了每篇的主要思想和內容,還向闔閭背誦了一些軍事原則,例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