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等人見楚軍已陷入完全被動困境,就當機立斷,決定同楚軍進行戰略決戰。十一月九日,闔閭、孫武等人指揮吳軍在柏舉地區(今湖北漢川縣北,一說今湖北麻城)布列陣勢,迎戰楚軍。
闔閭之弟夫概認為囊瓦素來不得人心,楚軍上下無死戰求勝之誌,因此建議吳軍立即主動發起攻擊。他指出,隻要吳軍一進攻,楚軍就必然會陷入混亂,很快崩潰,屆時己方再以主力投入戰鬥,必然大獲全勝。然而闔閭等人出於謹慎的考慮,否決了夫概的意見。夫概不願放棄這一勝敵的良機,便憑借一腔血氣率領自己所部的五千餘眾奮勇進攻囊瓦的部隊。楚軍果然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孫武等人見夫概部突擊成功,乃乘機將主力投入交戰,擴張戰果,大勝楚軍。囊瓦在吳軍的沉重打擊麵前喪魂失魄,棄殘軍於不顧,倉皇逃奔鄭國,史皇戰死沙場。吳軍取得了柏舉會戰的決定性勝利。
楚軍在遭受重創之後狼狽向西南方向潰逃。孫武等人指揮吳軍及時實施戰略追擊,尾隨不舍。終於在柏舉西南的清發水(即溳水,今湖北安陸西)追及楚軍。吳軍“因敵製勝”,采用“半濟而擊”的戰法,再度給渡河逃命之中的楚軍以極其沉重的打擊。而後,吳軍繼續乘勝追擊,至雍氵筮(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鍋做飯的楚軍殘兵敗將,痛加聚殲,並在那裏與由息地(今河南息縣西南)回援的楚軍沈尹戌部相遭遇。兩軍相遇勇者勝,經過一場激烈的拚殺,楚軍又被孫武等人所指揮的吳國勁旅徹底擊潰,主將沈尹戌回天無力,傷重身亡。至此,曾經不可一世的楚軍全線崩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吳軍的麵前。闔閭、孫武等人揮師挺進,勢如破竹,五戰五勝,長驅直入,兵鋒直指郢都。楚昭王見大勢盡去,隻得攜帶胞妹和少數臣子淒淒慘慘、惶惶如喪家之犬出奔隨國(今湖北隨州)。十一月二十九日,孫武等人統率吳軍一舉攻陷郢都,柏舉之戰至此終於以吳軍的輝煌勝利而宣告結束。
柏舉之戰是春秋晚期一次規模宏大、戰法靈活、影響深遠的大戰。吳軍在闔閭、孫武等人的指揮下,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等戰法,一舉戰勝多年的敵手楚國,給長期稱雄的楚國以十分沉重的打擊,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春秋晚期的整個戰略格局,為吳國的進一步崛起,進而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吳軍的取勝,首先,是修明政治、發展生產、擴充軍備的結果;其次,是善於“伐交”,爭取晉國的支持和唐、蔡兩國的協助的產物;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其作戰指導上的高明。即①采取疲楚誤楚的正確戰略,使楚軍疲於奔命,並且鬆懈戒備;②正確選擇有利的進攻方向,“以迂為直”,乘隙蹈虛,實施遠距離的戰略奇襲,迫使楚軍在十分被動的情況下倉促應戰;③把握有利的決戰時機,先發製人,一舉擊敗楚軍的主力;④適時進行戰略追擊,不給楚軍以任何重整旗鼓、展開反擊的機會,最終順利地奪取戰爭的勝利。
楚軍的失敗,其政治、外交上的原因,在於其政治腐敗、內部動亂、將帥不和、四麵樹敵、自陷孤立。從軍事角度看,則在於其疏於戒備,招致奇襲;在於其主將貪鄙無能,臨戰乏術;在於其輕率決戰,一敗即潰。
柏舉之戰也是孫武親自參與指揮的最重要的一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