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6年,闔閭得知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年輕新立,以為這是征服越國的絕好時機,於是大興吳軍,禦駕親征。伍子胥雖然堅定主張南進,但卻認為不宜乘敵國新喪出兵,以致政治上陷於被動,故曾以時機尚不成熟為由勸阻闔閭的盲動,“越雖襲吳,方有大喪,不應攻伐”,結果為闔閭所拒絕。

趾高氣揚的闔閭統率吳軍開向越國邊境。越王勾踐得知吳軍來犯,也不敢示弱,出兵迎戰。兩軍相遇於雙方的邊界地區槜李(今浙江嘉興一帶)。一場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戰鬥伊始,越王勾踐先發製人,選拔奮勇死士,組成兩支敢死隊,率先向吳軍軍陣發起衝擊。然而吳軍訓練有素,實施堅強的防禦,挫敗了越軍敢死隊的輪番攻擊。

勾踐見初戰失利,並不氣餒,乃巧使計謀,使用闔閭在雞父之戰中曾經行使過的戰法,驅使軍中犯了軍法的“罪人”排隊成三行,列於陣前。這些罪犯把劍放在脖子上朝吳軍軍陣高呼:“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於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左傳·定公十四年》)呼畢便都大喊一聲,自刎身亡。吳軍將士看著這一幕,不禁目瞪口呆,軍心大亂。勾踐乘機指揮越軍猛烈攻擊,一舉衝垮吳軍的陣形,大破吳軍。越國大夫靈姑浮揮戈殺入吳軍陣中,擊傷闔間。吳軍全線崩潰,被迫撤離戰場,退向本國,在退卻途中,“吳軍死傷者不可稱數”(《越絕書》)。

在這次戰爭中越王勾踐雖然年輕,指揮起戰鬥來卻得心應手,如同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因敵變化,不斷變換戰術,出奇製勝,牢牢地控製著戰場上的主動權,完全不是闔閭想象中不諳軍事的毛頭小夥。相反,冒進輕敵、自以為是的闔閭卻疏於戒備,墨守成規,指揮笨拙,而一直處於被動狀態。雙方較量的結果自然是吳軍慘敗,越軍獲勝。闔閭還被越國大夫靈姑浮用戈擊傷,闔閭由於傷勢嚴重,不久就撒手人寰,棄世而去。

孫武在槜李之戰中的表現史無明載,估計他在當時並不是吳軍的主要指揮者,因此不應當承擔吳軍戰敗的責任。

闔閭由於輕敵被年輕的勾踐殺得慘敗,痛悔憤恨不已,臨終之時,再三囑咐其子夫差,“必毋忘越!”要求他不要忘記殺父之仇,立誌雪恨。夫差繼位後,時刻牢記這一深仇大恨,派人站在王庭上,每大提醒自己:“夫差!而忘越王之殺父乎?”自己則高聲回答:“唯,不敢忘。”夫差遵循父親的遺誌,致力於發展軍事力量,進行戰爭準備,以圖一朝向越國討還血債。孫武見夫差雄心勃勃,很有幹一番事業的氣象,不勝欣慰,便毫不猶豫地和伍子胥一起又開始輔佐夫差,希望吳國從此走上更加強盛發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