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彈指一揮間,孫武自齊奔吳,業已30個春秋了。他本人也由一個英氣勃勃的青年人,變成了一位飽經風霜50多歲的老者。吳國對他來說,幾乎成了祖國,在這片熱土上,孫武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傾注了自己的熱情,投入了自己的才智。這中間既有功成名就的喜悅,也不無失勢寂寞的惆悵,歡樂和痛苦,追求和失落,在這裏形影不離地伴隨著他的人生之旅。
吳國是孫武一生事業的開端和終結。在這裏,他撰著了不朽之作《孫子兵法》,輔佐闔閭和夫差“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南服越人”(《史記·伍子胥列傳》)。這些成功之作,足以使孫武永垂青史,流芳千秋。人生如此,也就沒有什麼可以遺憾的了。
可是孫武的理想肯定不僅僅是這些。如果條件許可,他一定會以更大的熱情、更成熟的智慧,全身心地投入吳國的事業。畢竟他才50多歲,精力未曾衰竭,才華依舊橫溢。這一點我們能夠從兵法中孫子提及的“殷之興”、“周之興”等情況可以明白,孫子的抱負是要以吳國為基地,輔佐明主,建立一個像商、周那樣的統一王朝,致天下以太平,予萬民以安樂。
遺憾的是,吳國當時的環境已不允許孫武向更高的目標前進。由於戰略思想上的分歧,孫武遭到了夫差的冷落和排斥,而孫武剛正不阿的性格,也無法讓他改變個人的生活態度,以阿諛奉承、搖尾獻媚的方式去贏得夫差的寵信。古來聖賢皆寂寞。孫武眼見自己為之奮鬥終生的偉大事業行將煙消雲散、付諸東流,孫武的心頭在汩汩流血。他意識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時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命運的,於是遠離政治漩渦、韜光養晦的思想開始在他的心中萌芽滋長了。
恰在此時,吳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最終使孫武下定決心離開這喧囂的塵世,那就是一代英傑伍子胥的不幸慘死。
事情是這樣的,在吳、齊艾陵之戰的時候,伍子胥感覺到越王勾踐的陰謀詭計越來越要變成現實威脅了,吳國的江山社稷可以說是危在旦夕,為了給自己今後的生活尋條出路,他乘出使齊國的機會,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撫養,希望在走投無路之際有一個投奔的場所。
夫差伐齊大勝歸國後,得知伍子胥屬子於齊的事情,很是不滿,再加上這時已升任太宰的佞臣伯嚭乘機推波助瀾,誣陷伍子胥與齊勾結,故意在伐齊時“佯病”不出,這更使夫差怒火攻心。他責問伍子胥說:“大夫曾輔佐先王闔閭開辟疆土,破楚建功。今大夫老而不肯安享福壽,卻對吳國心存惡念,奸事敵國,擾亂法度,戰前就妖言惑眾,阻撓我圖霸大業。今上天佑我打敗齊國,寡人不敢自專其功,欲祭先王的鍾鼓,特告大夫。”
伍子胥是何等人物,聽罷夫差的話,心中頓感無限酸楚,他立即明白夫差這是要拿他開刀了。他隨即便對夫差說道:“天道若拋棄誰,必將給其小勝,而後才給予懲罰。大王此戰若不勝,還能覺悟,使吳國幸存,現在晚了。我寧願先死,也不忍見大王被越人所擒獲!”
鬼迷心竅的夫差哪裏還聽得進伍子胥的隻言片語,扔下一把屬鏤之劍,拂袖而去。伍子胥手捧利劍,回顧自己一生坎坷經曆,想到吳國黯淡未來,不禁悲從中來,涕泗滂沱,仰天長歎:“嗟乎!讒臣伯嚭為亂吳國,大王卻要殺我。我使你父成就了破楚大業,又以死相爭使你立為太子。當初你立為吳王,曾經要分半個國家給我,我都不敢奢望,又怎敢圖謀吳國?”又對下屬說:“我死之後,一定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使其可作棺木以葬吳國;再挖出我的眼睛,將它懸於東門之上,讓我看見越寇滅亡吳國這一幕吧!”說罷,伍子胥揮劍割喉,氣絕身亡。一代英豪就這樣含冤而死。
夫差聽到伍子胥的臨終遺言,更是怒不可遏,喪心病狂,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令人取來伍子胥的屍身,盛之以皮囊,拋入滔滔的江水中,以解心頭之恨。
孫武對伍子胥的遭遇深為同情,也許曾在可能的範圍內給予過救助,可是夫差早已視孫武為伍子胥的同黨,豈能聽取他的進諫,反而更增添了他的戒心。結果孫武愛莫能助,不能阻止悲劇的發生,眼睜睜地看著好友命赴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