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世界大戰汽車王國(2)(1 / 3)

亨利隻是到這時才將道奇兄弟、庫茲恩斯等幾個股東的股票全數買下,出價自然是由不得那些股東了。但是與別的公司比,也還是夠可以的了,特別是對庫茲恩斯,他以每股13000元的價格收回。庫茲恩斯當初借他姐姐的200元,湊足2500元投資,到此時賺了362036元。道奇兄弟的股份最終也是以12500元一股收回的。這些股東們的回報率可說是商業金融界史無前例的。

不過最大的贏家還是亨利,他以一億零五百萬的價格買下了餘下的41.5%的股份,使公司資本總額達二億五千萬,幾年後翻為十億。這筆財產統統為亨利、艾德索和克拉拉所有,份額是這樣分配的:亨利占55%、艾德索占42%、克拉拉占3%。亨利成為美國資本主義最大的企業主,鼎鼎大名的洛克菲勒在全盛期也不過擁有標準石油公司七分之二的股份。

福特公司成為福特家族的私家公司,亨利再也不必提建新公司的事了,他真的可以隨心所欲地規劃自己的事了——在紅河建新廠,一個更加現代化的廠。

公正地說,如果沒有剔除那批每年坐等分紅利的人,亨利不可能實現他偉大的抱負。那批人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亨利注視的是推動產業革命。

福特要建新廠的事報道出去後,全美有50多個商會邀請亨利到他們那裏去投資。

早在1915年7月,即和平船事件之前,亨利就帶著索倫森、納森等人為新工廠尋找地址,他看中紅河這片地方主要是因為此地靠近鐵路,處於紅河與底特律河交彙處,河道最終流入五大湖,通向海洋。他的工廠將直接在這裏生產原料、燃料、零件,直至成品車,最後福特汽車經五大湖由自己的船隊運往全世界。

新址占地2000英畝,是一片廣闊的沼澤地。漲水季節容易被水淹。很多人勸福特不要選擇這裏。福特當然明白這點,但是那種一貫作業的方式太吸引亨利了。

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從井架、管道、煉油裝置、開采、儲運、出售一條龍到底。杜邦公司、通用電氣公司也是這樣。這種自成一統的工業王國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海蘭帕克工廠雖說早已實行一貫作業,但那隻是從零件到整車的過程。亨利還想擴大範圍,他要用本公司的船隊、鐵路將原料運來,自己生產鋼材、木材、橡膠,從工廠另一頭出去的是汽車。

亨利早已看到,如果所有的原料都依賴外界供應,不但價格容易波動,更糟的是有些投機商便會乘機抬價,或者為了等待漲價而不將原料賣給你。福特公司就有一次因為煤商不肯賣煤致使工廠不得不停工5天。這件事給了亨利很深的教訓,一氣之下,當時便買下了一座煤礦,後來又買了一些鐵礦、森林,甚至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買了一大片橡膠園。

紅河地區交通方便,地域廣闊,有開發潛力,不必為了節省用地而建築高樓,裝設電梯,因此而影響工作效率。在平地上隻靠軌道和傳送帶就可以把各個工作環節連起來,這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多年的經驗使亨利知道,大規模生產中,傳送方式往往比製造產品的加工過程還重要。

從這些要求來看,要建一個汽車王國,紅河地區的優勢大於劣勢。

建廠過程中,公司的事亨利交由艾德索掌管,自己一直在建築工地監督施工。

正如他對機器質量要求很嚴一樣,他對工程質量也從不馬虎。一天,亨利來到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在砌一堵牆。牆高10公尺,長60公尺。亨利看著怎麼也不對勁。憑他敏銳的觀察力,他肯定牆有問題。結果測量一遍,果然比設計低了一公分。這本來不算大事,但亨利堅持拆掉重砌,他寧肯遭損失,而不容許有任何粗製濫造。質量猶如公司的生命,一堵牆雖不是公司的商品,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一種工作作風。亨利通過這件事,促使了工程建築質量的提高。

關於亨利重視質量,還有很多佳話。有一次,亨利看到停在他前麵的一輛T型車後窗玻璃有一條波紋。亨利立刻把裝玻璃的技師找來,狠狠地說了他一頓。這位技師感到很委屈,玻璃商供應的玻璃就是這樣,何況當時還正在打仗,玻璃緊缺,就連這樣有點波紋的玻璃能保證供應就算不錯了。亨利了解到原因後,馬上想到自己建個玻璃廠,製造優質玻璃。後來,福特的玻璃廠成了其他玻璃廠商取經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