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在紅河畔建了一個港口,開辟了高速公路,買下了鐵路。沒有誰能夠難住他了。有些人說,福特辦交通,這是把錢扔進了無底洞。亨利早算過賬,如此一來,公司每年將省下20%的交通費用。
新工廠計劃在10年內分期建成。
1920年5月,公司的煉鐵爐完成了。這一天,亨利一家人興致勃勃地來到紅河工廠,這個工廠就是他們這一家祖孫三代的。他們是亨利、艾德索和亨利二世——艾德索和伊林娜的兒子,他們給他取了個同爺爺一樣的名字。
高爐點火儀式由年僅兩歲多的亨利二世執行,他還不會劃火柴,是亨利幫他劃的。他騎在爺爺的肩上,開心地大喊大叫,那時,他當然不會去想,這份家當,將來要靠他來掌管。
1923年,紅河工廠第一期工程完成。占地麵積長2公裏,寬1公裏,共建有44棟廠房,員工人數4萬多。1927年全部完工時,共建有100棟廠房,員工人數將近75000人。光打掃工廠的清潔工就雇了5000人。每月用掉5000支拖把,3000支掃帚,86噸肥皂,以維持工廠的整潔。亨利愛整潔的習慣來自他母親的影響,他把工廠當作自己的家來建設,實際上是開創了一種文明生產的新風。
現在,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設備最現代化的工廠開始運轉了。船隊在碼頭卸下煤、鐵、橡膠、木材……巨大的熔鐵爐和煉焦爐吞下它們的食物,生成各種鋼材,再讓傳送帶送到那一排排連綿好幾公裏、屋頂呈鋸齒形的廠房裏,加工成零件……當這些原料在這2000英畝的範圍內繞了一圈之後,它們就成了一輛輛完整的汽車了。
這就是亨利·福特的理想。他製造汽車完全自給自足,連一顆螺釘、一塊玻璃都是自己生產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的汽車工廠都為政府生產軍工產品,汽車產量大減,所以戰後一段時期,汽車的銷售並不困難。汽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已為人們普遍接受,開車已成了美國生活中一項必備的技能。這時,所有的汽車廠商都開足馬力增加生產。福特公司一年的產量就是75萬輛仍供不應求。
然而,好景不長。到1920年夏,經濟開始不景氣。美國政府為了抑製通貨膨脹而削減預算,全國市場一下子跌落下來,底特律的汽車生意驟然蕭條。
福特公司此前正處於光輝的頂峰,全美40%的汽車都出自它的生產線,沒有一家汽車公司敢跟它比肩。但是這一次的經濟危機卻給了它一個措手不及的打擊。跟道奇兄弟分家分出去了近2000萬元,紅河廠基建投資花去6000萬元,新買的煤礦、鐵礦、熔爐共花去1500萬元到2000萬元。汽車銷不出去,福特的流動資金立刻緊缺。
為了應付困難局麵,亨利決心采取降價措施,以爭取市場。
當他把公司的管理人員召集起來商討降價的事時,其他人提出了個降價方案,亨利覺得降得太少,他要大幅度降低售價,把公司的五種型號的車分別降低100至200元。其他人都不同意亨利的主張,他們說公司手裏還有15萬輛的訂單,危機真正降臨福特頭上還有段距離,再說公司承受不了這麼大降價幅度的損失的衝擊。
亨利不是政治家,但他辦企業倒確實是放眼於整個社會的,這也許是他的企業越辦越大,越辦越在美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原因。他堅持要大幅度降價的理由是:戰爭中物價不穩,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戰爭結束後,如果物價仍然居高不下,就會阻滯經濟發展。這一次福特汽車降價,而原材料價格卻比以前更貴,是會虧本的。但是這個虧必須吃,迫使其他廠商采取同樣措施,以這樣的方法挽救美國經濟,從而使市場價格回升到合理水平。
主管們同意了亨利的主張。這是美國工業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降價。
所有的汽車公司大罵福特,說他把汽車市場搞亂了。他們認為這樣大幅度的降價,會讓客戶以為還會繼續降下去,因而寧可等,也不去買車。罵歸罵,但是沒辦法,也隻得跟著福特走。富蘭克林、斯蒂培克、奧佛蘭公司都在降,美國第二大的通用汽車公司經不起這次打擊,被迫賣給了杜邦財團,杜邦又將它抵押給摩根財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