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16章老墟
老墟是我的老家,我的老家就在老墟上。
老墟很老,老得有多大年紀,我不知道。聽老一輩人講,光緒年間,老墟曾發生過一場火災,把墟上的房子幾乎燒了一個淨光,剩下的也被燎得牆壁烏黑,我家那幾間老土屋就是明鑒。看祖上留下來的家具,除了“光緒×年製”的,幾乎看不到更早的了。
老墟曾經是一個很繁華的墟市,有“小南京”的稱號。大概是由於老墟被一條小河環繞著,三麵臨水,像一條倒扣的大船臥在大山裏,外地來買木材的老板和放木排的排工,大都在老墟上歇腳過夜,人來人往,老墟便熱鬧了、繁華了。東西走向的一條窄街,兩邊的房屋便都有了門麵和櫃台,曲尺形的櫃台,裏麵立一個貨架,在裏麵擺上一張桌子,山裏下來的客人,可以站在櫃台外沽了酒喝,也可以進來坐在桌子旁,要上幾碟豆餅、花生、拜蓮什麼的,慢慢地邊聊天邊飲酒。一旦遇上熟人來了,再添上幾個酒盅或者酒碗,沽上半斤一斤燒酒,接著飲。主人是絕不會驅趕客人走的,哪怕是喝到日頭西斜,哪怕是喝到夜幕降臨。天黑了,主人還會為客人趕路回家準備好葵花杆火把或者手電筒。老墟上的店麵,有賣百貨南雜的,有賣米粉糍粑的,有開夥鋪設飯館的,吃的喝的住的,應有盡有,不愧為大山裏的“小南京”。
老墟遇上“文化大革命”,便突然冷落了下來,店麵都關了門,家家戶戶上起門板出集體工,大人忙出工,小孩子忙鬥爭。我開始懂事的時候,正好遇上“複課鬧革命”,有幸在半工半讀中讀完小學和初中。當然,在星期六、星期天,還得上山去斫柴或者跟著大人去出工掙工分,減少家裏年底在生產隊的超支。即使遇上趕集的日子,老墟也是人影寥寥。隻有每年年底在供銷社搞“物質交流”的那一天,老墟才人聲沸沸,人頭攢攢,頗有一點墟市的氣象。那一天也是我們的節日,我們可以在散場的時候,撿到很多包裝盒、圖釘和大頭針。可惜的是,一年隻有一次,而且也不能保證每年都有。
也難怪,誰叫那時候老墟沒有通公路呢?一條青石路在大山間蜿蜒幾十裏,過春節供銷社賣的食鹽、醬油、白糖、鞭炮、毛線、布料等等等等,都得生產隊派人去桐睦擔上來呢。
我初中畢業那年,老墟開始動工修公路了。剛好高考也恢複了。我有幸考上了省裏的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師範學校)。走路離開老墟去讀書,三年畢業後卻坐汽車回到了家門口。
回到家裏,老墟讓我感到了陌生。我家門前的大戲台不見了,戲台下斜斜的青石路也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條六米寬的黃土公路。戲台沒有了,老墟被戲台像城堡一樣守護起來的那種神秘感便沒有了,老墟顯得朗朗野野的。起風了,風便可以坦坦蕩蕩地闖進墟市裏來。來車了,車子也可以瀟瀟灑灑地開進墟市裏來。老墟的青石街道變成了厚厚的混凝土街道,墟市當中的大木枋“水井”被搬走了,橫在墟市廊簷下的竹子水管也不見了。在墟市的東頭,一條塑膠管從小巷裏伸出去,跨過小河插進對岸的山穀,把山泉渡進了墟市東頭混凝土澆築的蓄水池。墟市的封閉被打開,老墟的許多東西都隻有在我的記憶中去尋找了。
大戲台是老墟的門麵,也是我家的一部分。大戲台的樓梯就靠在我家門口的土牆上,戲台右側的樂台就打在我家的窗台外麵,與我家的曬台連在一起,我家晾曬衣服、曬紅薯絲,都在戲台上上上下下。下雨天,我家晾曬的衣服、收回的農作物,幹脆就堆放在戲台上。戲台的樂台下是我家的豬欄,每天喂豬的時候,要提著豬食從戲台下的青石台階走下去,出了戲台下的拱門,繞過二十多步路才能到達豬欄門口。而要返回家裏,我便常常爬上豬欄,從戲台樓梯旁的空隙中鑽出來,省了好大一截路,卻挨了父親不少責罵。對戲台,我是又愛又怕,愛的是我可以在上麵打滾、唱歌、表演三句半給鄉親們看;怕的是戲台的西北角藏著兩副棺材,油漆得黑森森的,威武高俊,十分懾人,每到夜晚我總不敢獨自到戲台上去,怕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