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答:“漢江和渭河、黃河平行,中間隻有秦嶺、伏牛,一山之隔。它自西而東,越到下遊,地勢越低,水量越大。這就有可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來興建引水工程,叫漢江通過黃河,引向華北。”
主席聽了,抬起頭來,凝望著窗外的滔滔江水。
“這個事你想過沒有?”主席問。
我回答說:“想過。”
“你研究過沒有?”主席又問。
“沒有。”我回答,“沒有研究過。”
這時,毛主席指示:
“你立即組織察勘,一有資料,就給我寫信。”
我作了堅決的回答。
主席一邊說著,一邊手中的大筆又飛馳在地圖上了,沿著三千裏漢江的藍色曲線,迅疾移動,順著漢中盆地,武當山區,指向均縣,突然下筆,畫了一個圓圈問我:
“這個地方行不行?這些地方怎麼樣?”
毛主席是這樣熟悉祖國的山山水水!紅色的鉛筆,所指出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日後建成的丹江口水利樞紐。當時,我回答:“這些地方都有可能。關鍵是要在這些地區找到一個最合適的地點。”聽了我的回答,主席頻頻點頭,顯得很高興。
2月21日,毛澤東乘“洛陽”艦抵達安慶。
毛澤東和中共安慶地委書記傅大章談起了陳獨秀。
毛澤東感興趣地問:“陳獨秀家在什麼地方?”他指的是陳獨秀的老家。傅大章答道,在懷寧獨秀山腳下。毛澤東又問,獨秀山是因陳獨秀而得名,還是陳獨秀因山而得名?傅大章說,那山原來就叫獨秀山,陳獨秀是因山起的名。
[附注]“獨秀山”,在安慶城西南30公裏處,此山並不險峻、高矗,隻是平地而起,有似一枝獨秀,故取名為獨秀山。
陳獨秀(1879—1942),原名陳慶同。1914年11月10日出版的上海《甲寅雜誌》上,他以“獨秀山民”為筆名發表文章。後來,他又以“獨秀”為筆名,有時還冠以姓,即用“陳獨秀”發表文章。久之,即以“陳獨秀”代替了本名“陳慶同”了。
2月23日,毛澤東視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他登上天堡城,對陳毅說:“當年諸葛亮曾對孫權說過‘鍾阜龍蟠,石城虎踞’的話,用以概括金陵形勢;龍盤虎踞,就是指紫金山像條龍蜿蜒而來,南京城像老虎似地踞在那裏。今天,這個形勢依然如故也!”
[附注]“鍾阜龍蟠,石城虎踞”,見《六朝事跡》:“諸葛亮論金陵地形雲:鍾阜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蟠”亦通“盤”。庾信《哀江南賦》:“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
毛澤東在一次親臨南京的講話中說,南京這個地方,我看是個好地方:龍盤虎踞,但有一位先生,他叫章太炎。他說,龍盤虎踞“古人之虛言”,是古人講的假話。看起來,這在國民黨是一個虛言,國民黨在這裏搞了二十年,就被人民趕走了。現在在人民手裏,我看南京還是個好地方。
年底,毛澤東問衛士田雲玉:“家在哪個地方?”
“黑龍江雙城縣。”
“雙城縣。”毛澤東琢磨了起來,“為什麼叫雙城縣呀!是不是還有個單城縣呢?”
田雲玉可沒聽說過,便搖頭說:“沒有單城縣。”
“不對,會有。”毛澤東堅持道,“有雙城必有單城,而且不會太遠,說不定你爸爸、爺爺他們知道,或許不知道,你可以問問。”
田雲玉後來從老人那裏確實證實了他的老家是有個單城,隻是單城小,慢慢地被雙城“吃”掉了,以後就不曾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