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通渭,那片無瑕的天地(3 / 3)

村裏的學校非常簡陋,最開始沒有獨立的校舍,隻是租用了一戶人家的一個小院子。後來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才蓋了兩間非常簡陋的校舍。許多年以後的今天,那些校舍依然存在。南振岐每年總要回老家待一段時間,每次回家時,他都會去看看曾經的學校,曾經的課堂。學校已經破敗不堪,但是每當回想起過去在這個學校中的經曆時,南振岐總是無比感慨。在村小上學的經曆是南振岐最初接受教育的過程,也是他最早明白知識重要性的地方。南振岐當時在班上年齡較小,但是成績總是最好的,尤其是數學考試,經常獲得一百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羨慕,家庭的支持,讓南振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為以後的學習積累了巨大的信心。在這裏,他奠定了一生學習的信念,也是在這裏,他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在後來的生活中,每當困惑、顧慮、低迷、徘徊時,南振岐總是會回到這個他最初成長的地方。在一番回憶和靜靜思索之後,南振岐看到了那個曾經為著夢想而努力前行的小孩的身影,找回了曾經充滿這個小孩心中的熱情和堅毅,正是這支撐著他一生前行。

由於村小隻開設一到三年級,四年級和五年級還必須去許堡小學上,但是必須參加一次入學考試。若通過了考試,就可以進入許堡小學學習;若是不能通過,就意味著留級。於是,三年級結束時,南振岐參加了由許堡小學組織的入學考試,並且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考試之後,南振岐同另外兩個同學冉守科、南秀珍一起進入許堡小學繼續讀四年級。

南振岐依然記得參加入學考試的情景。當時他們是8個人一起參加考試,但是隻有3個人通過了,這也就意味著,南振岐最初的同學中,有5個人要永遠地離開同班。此時的南振岐,10歲不到,那幾個未考上的同學依依不舍的眼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振岐後來在心裏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在學校就是要學習好,一定要衝破這種生命輪回的怪圈,而不是繼續在泥土裏延續生命。而後來他也朝著這個方向一直努力著。

許堡村是一個比較大的行政村,也是鄉政府所在地,所以當時的許堡小學,在雞川鄉甚至通渭縣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小學。南振岐就插班到了許堡小學的四年級繼續自己的求學之路。一年級時南振岐就在許堡小學上過學,但是三年後作為插班生再次來到這個學校時,他心裏有了某種說不清楚的感覺,尤其是看到曾經的同伴已經遠離了這個他們曾一起玩耍、學習的地方,南振岐幼小的心靈中萌生出了對學校的眷戀。

對知識的渴求讓南振岐不再懵懂,他非常努力地學習。當時許堡小學的校長呼耀謙不僅是一名學校負責人,也是南振岐所在班級的數學老師。每次上完課之後,呼老師總會留一些作業讓學生來做,他發現南振岐的作業做得總是最好的。南振岐剛剛插班進來時,年齡小,個頭也小,又是從村小上來的,並沒有引起老師們的注意。南振岐自己也清楚,要想在這個班級、這個學校爭取自己的位置,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他隻有努力學習,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最先發現南振岐的就是呼老師。呼老師也非常感慨,他本以為村小的教學質量不好,但是南振岐的出現,推翻了他的慣常思維模式,南振岐在數學上的造詣更讓呼老師刮目相看。不僅數學,還有其他的課程,南振岐總是學得比別人好,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比別的同學高。

南振岐的表現也徹底改變了許堡小學很多老師的想法。原來他們都以為村小隻是為方便那些距離學校比較遠的學生上學而設置的,教學質量可能不是很好,老師也不會有很高的水平,學生估計也沒有什麼學習積極性。然而南振岐這個活生生的例子,讓他們意識到了以前想法的片麵性,也讓他們更多地注意到這個孩子。

就像前麵所說的,許堡小學是一個比較大的學校,學生的數量也比較多。當時南振岐所在的四年級就有兩個班,一共58個學生,他們一起走過了小學四年級和五年級。當時小學教育施行五年製,五年級畢業之後,就要報考初中。

南振岐和他的同學是時代的幸運兒,等到他們畢業之時,四人幫剛好被打倒,時代形勢開始發生變化。當時的學校施行的還是上學推薦製,南振岐所在年級的58個同學中,隻有1個因為在校表現等原因留了級,其他的全部被推薦到雞川鄉中學讀初中。

在整個小學階段,南振岐都非常努力地學習,這一點也是其他許多同齡孩子所無法比擬的。為此,他也犧牲了很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機會,特別是對能夠自我掌握的時間,他一定會珍惜用好。每天他都很早起床,自己拿一個小凳子到村莊的後牆下去看書,到了8點鍾就跑著去學校上課,晚上也會就著煤油燈學到很晚才休息。這同他所在的家庭有關係。父母一早便知知識對於改變命運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都支持小孩上學,而且南振岐和弟弟作為最小的兩個孩子,家裏也竭盡全力地支持他倆去上學。另外,通渭民風的影響也讓南振岐心中很早就樹立了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現狀的目標。人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年幼的南振岐心裏,有著超過自己年齡的成熟。家裏的貧窮和困難並未讓南振岐覺得丟臉,相反卻讓他極早地成熟起來,練就了一雙承擔責任的臂膀。看著那些有錢的同村人,南振岐對自己的家庭和成長環境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那就是改變家庭狀況,讓自己出人頭地。

南振岐總是說童年的日子無憂無慮,時光清新美麗,整天心無雜念地奔走在家和學校之間,路旁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深深地印在心上。然而時間的飛逝總是以長大為標誌,南振岐轉眼就要上初中了,11歲的他不能再稱自己為小學生或小孩子,他馬上就要成為一個初中生了!同樣,上初中也就意味著長大,那些童年的幸福與美好,就要被冰封在歲月的潭底了。但是對南振岐來講,他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甚至已經開始在腦海中虛構初中的生活場景:不一樣的學校,不一樣的同學,不一樣的老師……然而真正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南振岐自己也不知道。他隻知道,他要將一百二十分的熱情投入新的學習中,因為這是此時的他唯一能做的。

中學生涯:學習與運動並重

“青少年時期家裏的貧窮狀況絕非一般人可以想象,上雞川中學時我每天都要步行5裏多路回家吃飯,在通渭一中上高三時每月要步行幾十公裏山路回家去取幹糧。所謂的幹糧是供應糧玉米麵、紅薯麵,還有自產的洋芋。當時能夠吃飽就已經算是最大的享受了。半饑不飽的生活沒有妨礙我對運動的喜好,人們經常會在運動場上看到我那生龍活虎、不知疲倦的身影,但大量的運動消耗常導致我在半夜被餓醒。回想起來,通過積極組織和參與體育活動鍛煉出的組織才能和培育出的競爭意識,對我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使我受益良多。”

——南振岐

時間進入了1977年,雖然“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在一定程度上還在被堅持著,但是全國上下都開始了撥亂反正。鄧小平同誌重新主持工作,在國家的各個方麵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全國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教育領域,重抓教育也被提上議程,高等學校恢複了招生考試工作,給被“文革”十年耽誤的學子們一個重新返回校園的機會。國家此時也非常重視對學校的恢複,在師資、場地等方麵加大了對學校的投入力度,一時間各方學子雲集學校,大學重新成為所有學子心中的象牙塔。

南振岐正好趕上了這樣的好時光,“文革”對他幾乎沒有太大的影響,等到他上中學時,一切都步入了正軌。南振岐很慶幸,也更珍惜這樣的機會,能在生命的軌跡中無所顧慮地向前奔跑,在學習的道路上踏上前行的列車。

小學畢業之後,南振岐與同村其他的同學一起被推薦去雞川中學讀初中。由於學製的原因,當時是春季招生,春季入校。在家過了年之後,1977年2月份南振岐到雞川中學報名上初一。

上了初中的南振岐,麵對的是另一個全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課程,更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考,以及新的困難。

小學時的南振岐,成績非常優秀,尤其是在數學上有著別人難以達到的天賦。升初中後,課程有了很大的調整,新開了很多科目,也給學生們造成了極大的學習壓力。和南振岐一起升初中的同學,有些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打退堂鼓,或者自暴自棄,破罐破摔,更有甚者,主動放棄學習機會。而此時的南振岐,全新的課程調動起了他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尤其是物理、化學等新學科,向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些物理現象,那些化學實驗,讓南振岐著迷;那些變化形式,那些反應過程,更讓他心生向往。這讓南振岐再次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盡管學校的生活非常艱苦,他依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初中的學習生活中。

雞川中學是一所鄉鎮中學,“文革”結束後才開始慢慢恢複各項課程的教學。“文革”中,有許多省市縣級優秀教師因錯劃右派等緣由不受重視,但雞川中學校長牛象乾卻接納了他們,因此在恢複高考後,雞川中學成了全縣高考上線率最高的鄉鎮中學。南振岐上學時,學校隻有幾間教室和非常簡陋的學生宿舍,沒有食堂,甚至連熱水供應點都沒有,更別說小賣部、小飯館一類的。當時家距學校十多裏以上的同學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自己做飯,南振岐則必須每天回家吃飯,徒步往返20裏山路。

由於當時已經恢複高考,學校開始重視教學質量。為了適應夏季高考的趨勢,全國都將過去春季入學的製度修改為秋季入學。南振岐所在的雞川中學也是這樣,所以,春季入學的南振岐初一共上了一年半。那時的初中還是兩年製,初二畢業之後就要參加中考。由於是剛剛改革,學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就從初一年級中選擇了一批成績中等,年齡又比較小的學生,重新組成一個班,重讀一年初一;而那些成績比較好的,或者是成績很差,根本沒有考上高中希望的,就繼續升到初二去參加中考。當時的南振岐年齡也比較小,對什麼東西都想嚐試,於是就找到了他的班主任姚老師,告訴老師說,由於自己沒有留過級,所以想要留級,體驗一下那是什麼感覺。老師很吃驚地看著這個平時表現很優秀的孩子,可是他那堅定的目光又不像是在開玩笑。老師也隻有堅定地告訴南振岐,不行,因為如果門門功課都是第一的學生都要留級,那別的同學怎麼辦呢?

南振岐的要求沒有被批準,於是他必須麵對中考。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極或者是跟老師賭氣,而是坦然地步入初二,將其一直以來的學習熱情延續下去。

這可能隻是南振岐求學路上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插曲,無憂無慮的他可能並沒有想那麼多,僅僅是想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而已。對更多經曆的渴望也使得他除了將精力放在學習上之外,還開始喜歡上了運動。在完成課堂作業的前提下,他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如排球、乒乓球,而且玩得相當不錯,這也使得南振岐在後來的各個學習階段,都是學校排球隊和乒乓球隊的主將。

升入初二之後的南振岐麵臨著中考的壓力,但是他一如既往的學習熱情,使他在繁忙和充實中度過了他的初二年級。

一年的艱苦學習之後,他和他的同學馬上就要接受中考的檢驗。當時雞川中學的初二共有三個班,總共一百多名學生,而參加並通過招生考試的最多也就是二十多人。這次實際上是南振岐參加的第二次選拔性考試,但是前一次的許堡小學入學考試和此次的中考顯然不能同日而語。這次考試關乎南振岐今後的命運,更何況隨著年齡的增長,南振岐心中所想也越來越多。看著周圍同學們惶惶不可終日的樣子,那股彌漫在周遭的無形壓力也讓南振岐感覺到沒底起來,總是覺得自己考不上。不過南振岐一直以來向前衝的勁頭還是讓他從容地麵對了這次考試。

在考試之後,南振岐也有失落。他在回憶那段等待張榜的日子時說,那段等待緊張而焦慮,雖然很早就知道學習重要性的他在學習的過程中相當用功,但是在麵對選擇、麵對競爭時,依然心有憂慮。世事的難料讓他在不知道最終結果是什麼的情況下,恍恍惚惚度過了那個暑假。然而,南振岐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他成為那一百多號人中的幸運兒,考上了雞川中學的高中。這也就意味著,南振岐還有學習的機會,還有在學海裏徜徉的可能,還有繼續追尋他心中夢想的平台。

初中的南振岐,成績依然很好,這個不講究吃也不講究穿的孩子,課上認真學習,課下積極運動,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果隻看到這些,我們還不能真正了解南振岐的中學生活。當時,雖然家裏努力支持南振岐上學讀書,但是由於經濟確實困難,再加上南振岐天性好動,經常參加學校的體育活動,消耗比較大,所以每年有一段時間老是吃不飽,上學時帶的也經常是野菜做的饃饃。沒有書包,就用麻繩織的非常粗糙的布料(土話叫做“料草”)來做書包;後來,二哥在外當兵,南振岐就有了一個軍用的小包當書包,在當時那是相當神氣的。沒有錢,沒有文具盒,更沒有玩具,大哥當時有一個叫做“毛彈”的小球,被南振岐當做唯一的玩具,由於時間很久,後來不小心被玩破了,南振岐為此還傷心了很長時間。

甘肅通渭地處隴中高原,氣候較為寒冷,冬季漫長而嚴寒,寒風刮過臉上如刀割般生疼。雞川中學沒有熱水供應點,也沒有多少保暖措施,南振岐每天早上起床後隻能用凍成冰塊的水洗臉,吃飯也隻是用水把饃饃泡一下隨便解決,而每天的取暖方式便是跑步,早起後沿著山路一溜小跑,等到暖和了再回到教室開始一天的學習。

冬天時,手上長滿凍瘡,有時候腫得連筆都抓不起來,南振岐就在嘴邊哈哈氣,等熱乎了再寫。沒有棉鞋,腳上也長了凍瘡,南振岐穿著母親做的布鞋在教室裏邊跺跺腳,和同學們在教室的後牆上擠擠,然後繼續學習。然而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南振岐也沒有消減學習的熱情,相反,更加專注地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學習上。

那時候南振岐雖然貧困,但是熱情、好動、樂於助人,在學習上也從來不甘示弱,課餘時間就去打乒乓球、排球。回憶過去,南振岐常說他沒有虛度光陰。

村裏有不少人一開始與南振岐一起上學,但是上到小學二年級時就隻有8個人,三年級升四年級時隻剩下了3個人,到後來初中升高中時同村夥伴中隻剩下南振岐1個人了。在這種大浪淘沙式的淘汰過程中,南振岐始終以他通過努力學習所獲得的優勢走在了別人的前麵,對於一個農村孩子,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跡。這種努力進取的精神,不僅使得他的學習出眾,也使得他在後來的工作與經商的過程中敢為人先,不懈追求,努力創造一個個屬於自己的奇跡。

雖然已經離開家鄉好多年,但是在雞川中學的幾年使得南振岐對自己的母校有了深厚的感情。雞川鄉是個貧苦地區,每年都有很多孩子沒錢上學,南振岐總是為家鄉的學校捐資助學,資助更多的學生完成學業,盡自己的一份義務,回饋母校、回報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