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血雨腥風的皇家手足情 (1)(1 / 3)

太祖大行封藩,為日後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而瑜妃向自己的兒子說出了一個驚人的真相後,母子倆在複仇的血淚中,開始了一連串可怕而血腥的行動,讓整個後宮都籠罩在血雨腥風之中……

懦弱且仁厚的皇太子朱標中毒身亡,死前痛苦不堪,死狀淒慘瘮人,但他卻留下親筆遺言,不讓追究害他的人……

太子朱標的死也引發了賢德識大體的馬皇後之死……

一語成讖

日月如梭,時光留不住,一天天一年年轉眼便過去了,馬後所誕的太子朱標已十八歲了。

早在大封功臣以前,太祖曾分封諸王。寧妃生了一子,名朱楓為晉王,封在太原。惠妃生了兩子,一名朱樉為秦王,封西安;一名朱棣為燕王,封北平。瑜妃生一子名朱梓為潭王,封長沙。淑妃生一子名朱楨為楚王,封武昌。王妃生兩子,一名朱榑為齊王,封青州;一名朱檀為魯王,封兗州。吳美人生一子名朱橚為周王,封開封。

太祖封藩自有一番深且秘的用意,他親眼看到元末農民起義四處爆發的時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衛。有鑒於此,他決定仿行封建製度,預王諸子,待他們年長後,一律遣就藩封,作為屏蔽,以永保帝業,免得皇族勢力單薄。在進行這一番努力的同時,太祖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還特意作了一番表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製,為久安長治之計。……古今通誼,朕何敢私!

對這種分封的弊端,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早就看出來了,隻是很少有人敢公開說。著名的文士解縉率直敢言,他多次上奏闡述這件事,他說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潞濞之虞。說得最直率的大概就是那個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了。洪武九年,葉伯巨上書言事,說太祖“太過者三”,第一條就是“分封太侈”: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廓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臣竊以為不然。何不現於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製,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在當時,太祖見疏大怒,認為葉伯巨這是在離間他們一家骨肉,發狠要親手射殺他。葉伯巨終於為這件事死在了獄中。不幸的是,在日後,葉伯巨所言的果然變為現實,真是一語成讖。

太祖定製,皇子封為親王都授予金冊金寶,年食祿米萬石。親王冕服車旗邸第,僅下天子一等,公侯不得與之平起平坐分廷抗禮,公侯大臣見了親王們都要“伏而拜謁”。藩王的嫡長子立為世子,即藩王的未來接班人,十歲時就授予金冊金寶。其它諸子則授予塗金的銀冊銀寶,封為郡王。以後各世子孫都有封爵,自六世孫以下都封為奉國中尉。他們出生的時候要向宗人府請名,年齡大了要請婚。但他們不能從事士農工商之類的行當,隻是坐糜俸祿。明中期以後,皇室成員的俸祿成了國家沉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