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血雨腥風的皇家手足情 (1)(2 / 3)

藩王的就職典禮也甚是隆重。惟有藩邸護衛有人數限製,少者三千人,最多不過萬九千人,這是防藩王作亂的意思。但這隻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像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所統兵士都超過此數。例如在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同時太祖又怕後代繼統者不肖,被群小蒙蔽,所以在立祖訓的時候,有“皇上如其昏瞀不明,權奸當國時,準許藩王起兵進京清君側”。太祖的籌劃自覺到了盡善盡美,如此處心積慮機關算盡,卻不料此舉後來居然尾大不掉,遂成燕王靖難的禍祟,藩王們擁兵自重,他們沒有行政權,但有軍事權。朝廷調地方軍隊,地方守鎮官還要得到當地藩王令旨後才能調動。遇有戰事,即使元勳宿將也要聽藩王節製。太祖感到他這套製度比以往曆代都嚴密,大明江山可以長治久安了。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剛死,就爆發了燕王朱棣與建文皇帝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太祖這也是立法防弊,弊反愈多,弄巧成拙了。

愛子教有方

太祖因為與馬皇後的恩愛,對於她所生的長子,也是疼愛非常,在他一出生的時候正趕上戰事連連,太祖卻頓時就開顏歡笑,到了三朝,太祖還親自抱了太子,祭告太廟,賜名叫作朱標。在朱標以後,太祖所有的兒子出生,因為軍情緊急,他甚至對自己的那些個兒子看都來不及看上一眼,就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於怎麼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比如日後成為大明朝第三代皇帝的朱棣就是這樣的,他一直到七歲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太祖在打天下時和在位的前期很重用有學問的文人,如李善長、劉伯溫、朱升等人,他其實一生都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遺憾,因此,他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因自己年少時家貧無力求學,他稱帝的第一年,就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作為太子和諸皇子學習的場所。堂中藏有大量曆代圖籍,以供觀覽。

太祖還征聘各地名儒,輪班授課,教育太子和諸王,如宋濂等人,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太祖對教師們說:“一塊純金得找高手名匠打造才不算辜負了它,一塊美玉須得有好玉匠才能把它雕琢成器。子弟好而不求明師,這豈不是愛子弟反不如愛金玉?好師傅要作出好榜樣,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來。朕的孩子們將來都是要治國管大事的,諸功臣子弟也是要作官辦朝事的,所以必須要首先讓他們成材。教育他們的方法,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好辦了,心不正,諸欲交攻,那實在要不得。所以你們要用真才實學來教導他們,用不著象一般文士那樣光是記誦辭章,尋章摘句,死記硬背,那樣一無好處。”

在這樣的嚴格教育下,諸皇子成年後大都很能幹,有的善於統兵作戰,有的擅文長詩,有的文武齊備。對幾個不爭氣的兒子,太祖嚴加訓斥,連死了也不姑息。二兒子秦王生前有很多過失,死後,太祖親諡為“憋”。十兒子魯王迷戀金石,毒發傷了眼睛,死後,太祖也諡為“荒”,以示貶斥。

在一般人看來,帝王子孫們的宮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實不然,除了物質生活富足以外,其它樂趣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枯燥乏味的。比如參加朝祭。他們要沒完沒了地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都要一本正經,不能有半點兒戲。除此之外,就是跟隨幾個大儒一天到晚誦讀儒家經典。每當他們的皇帝老子要舉行大祭如郊祭、謁廟時,太子朱標和他的弟兄們都要去助祭,這樣的時候他們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間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