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明君聖主風雲風月事 (1)(1 / 2)

大明鼎盛期

憲宗一死,接著大臣就照慣例,奉遺詔扶太子正位,於是朱祐樘成為了明孝宗皇帝,以明年為弘治元年,晉王皇後為皇太後,封弟祐杭為興王,祐樗為岐王,祐榆為雍王。孝宗悲念生母,遣使到紀宮人家鄉訪求外婆家,可什麼人也沒有找到。不久禮臣上言,請仿太祖封徐王故事,擬定母後父母封號,且立祠於桂林,春秋致祭,同時追諡生母紀氏為孝穆太後。大學士尹直奉旨撰冊文,其中兩句:睹漢家堯母之稱,增宋室仁宗之慟。孝宗每當聽政餘暇,回環往誦此二語,往往欷歔泣下。

孝宗勵精圖治,禁止宗室、勳臣、外戚奏請田地,減少禦用貢品,且停省工役,及時賑濟水旱災害,時人稱讚朝序清寧,於是群賢畢集。

憲宗時代所用非人,當時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民間流行語。三閣老指萬安、劉翊、劉吉,六尚書指尹禕、殷謙、周洪謨、張鵬、張鎣、劉昭,這九人旋進旋退,毫無建樹,所以有此時評。

到孝宗即位,勵精圖治,黜佞任賢,晉大學士馬文升為太傅,以吏部司郎劉大夏兼文殿大學士,都禦史劉健為工部尚書。馬文升、劉大夏等均是大儒且為忠直老臣,遠佞近賢的孝宗尊敬極處,每當君臣奏對總是稱之為先生。對閣臣口稱“先生”而不呼直其名,以示敬重,這也是由孝宗之始,孝宗又為於謙建了旌功祠。

僉事李東陽和翰林院編修謝遷,孝宗在東宮時就已知道這兩人賢且能,繼統後馬上就召謝遷和李東陽來奏對,果然很是滿意,於是馬上就升李東陽為禮部尚書,謝遷為兵部侍郎。過了幾天,又擢謝遷為兵部尚書,以戶部主事李夢陽為兵部侍郎。時人稱謝遷、李東陽、劉健為朝臣三傑,一時又有謝論李謀劉善斷之說,就是說謝遷工於讀論,而李東陽善於謀,劉健則更善於決斷大事。

孝宗同時赦詔天下,降旨斥諸幸臣,並追斥佞臣萬安、梁芳、李省孜等,群臣又交章彈劾,孝宗於是將萬安下獄,梁芳腰斬;萬安第二的李省孜充戍邊疆,死在半途。孝宗又革去萬貴妃戚黨官爵,汰去侍奉官和冗職監凡大小三千餘人,所有紙糊泥塑的閣老尚書,淘汰殆盡,朝中立時小人一清。

日中則昃,月盈必虧,從古無不衰的顯宦,亦無不敗的佞臣,這個道理可作達官之當頭棒喝。這位不單單在明朝、綜中國全曆史都評價極高的孝宗皇帝,以仁孝治天下,在位十八年,從沒有廷杖過一個大臣,用當時文官的話說,數十年之惡法一朝廢棄。知人善任,手下名臣如雲,而且從不以殘忍的刑罰折磨人。在他死後,大臣多有哭泣暈倒者。

其時上有英主仁德,下有賢臣鋪治,百廢俱舉,有天下大治天下承平之氣象,其治績被史稱為“弘治中興”。

孝宗的皇後張氏為都督同知張巒的女兒,冊妃後伉儷恩愛,這種恩愛讓他一輩子隻有一個皇後,隻立了金氏、戴氏為皇妃,聊作不可少之擺設。這樣一位事業成功、仁孝父母、為人和善、感情專一且人長得還很帥的皇帝丈夫怎麼能叫張皇後不喜歡不幸福呢。

張皇後不僅幸福而且還很風光,她成為了母儀天下的皇後,其父張巒得封為壽寧伯,死後又加贈昌國公,他的兒子當然也就是張皇後的兄弟張鶴齡襲封侯爵,但張鶴齡的弟弟張延齡卻未曾晉爵,孝宗也打算加封,於是就命臣下撰誥券,不想臣下卻盡忠上奏說,請盡封太皇太後和吳、王兩皇太後家的所有子弟,這樣才可以依次惠及張皇後的家族,惹得孝宗很不高興。

不久,王恕、彭韶等多為貴戚近臣所嫉,先後告病引退。邱濬病歿後,禮部侍郎李東陽及少詹事謝遷相繼入閣。謝遷頗為守法奉公,但李東陽一向是以文學而著稱於世,他不及王恕、彭韶諸人忠直,所以諫疏漸漸稀少,但孝宗卻毫不覺察,反倒認為是天下無事。

弘治三年,張皇後生下一位皇子,孝宗青年獲麟,興高采烈。彌月之際,循例祭告太廟,由禮部擬名,叫朱厚照。朝中文武大臣都上章稱賀,孝宗賜喜筵,張皇後升坐鳳儀殿受賀,並大犒禁中的內監宮人。剛忙碌過了,戴妃又生了皇子,取名叫厚煒,宮中又是一番熱鬧。孝宗見有了兩個兒子,自應早定名分,於是就召李東陽、謝遷、劉建等商議,冊立皇子朱厚照為東宮,詔令頒布天下,內外臣工又紛紛上賀表,較之先前更是熱鬧盛大。還有許多大臣的命婦也進宮向王太後、張皇後、戴妃叩賀,王太後命在宮中賜宴,召伶人演劇助興。又鬧了有十多天,把那些官女太監們忙得整日手腳不停,待到空閑下來,大家已是力盡筋疲,東倒西歪了。

孝宗看看自己的兒子,想起自己幼年的事,就把對他有鞠育深恩的憲宗廢後吳氏又重加諡號,以太後之禮,厚待之於地下。孝宗更不會忘記魏宮人,她為保護皇太子,誓不嫁人。如今魏宮人已死多年,孝宗追諡為恭儉貞烈儀淑大聖姑,另修墓地,春秋祀祭,配享太廟,又下諭尋訪魏聖姑的家族,以便加爵封官。地方官四處探訪,隻找著了魏宮人的一個在鄉間務農、目不識丁的族弟,孝宗不管好歹不計蠢笨,親臨便殿召見,並下諭,令當地官員給他建大的府宅,賜官田兩頃,金三千兩,黃金五十綻,並許諾魏家子孫世襲千戶,日後如子弟讀書有成的,文捧監司,武任把總,待有功勳再行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