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莫裏斯·阿萊:經濟分析領域裏的巨匠(2 / 2)

果然,這場金融風暴從紐約迅速席卷整個西方股票市場,僅英國倫敦股票交易所因股票價格指數狂瀉而下所造成的股票麵值損失就達幾百億英鎊,並且一年後仍未恢複到原來的股票成交額水平。

莫裏斯·阿萊畢生致力於市場經濟的潛心研究和經濟學的教學工作。

阿萊於1960年與馬丁·鮑特勞波結婚,他們有一個女兒名叫切斯詩。阿萊的業餘愛好是曆史、物理學、遊泳、滑雪和網球。除了研究經濟以外,他還發表過有關曆史與物理學的文章。他還經常為法國報紙撰寫經濟評論。

阿萊“因為市場理論和最大效率理論方麵”對經濟學所做出的貢獻,獲得198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阿萊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法國學者。

他提出了許多市場經濟模型,重新係統地闡述了一般經濟均衡理論和最大效益理論。阿萊認為,從瓦爾拉到德布魯的一般均衡模型均假定一個所有物品都集中在一起進行交換的市場,而且市場價格對所有市場參加者都是共同的、給定的,然後通過惟一的一輪交易做一次性移動,經濟從不均衡狀態過渡到均衡狀態。這些假定都是不現實的,他稱之為“單市場經濟模型”。針對這些缺陷,他提出:“多市場經濟模型”,它假定導向均衡的交換以不同的價格連續發生,並且在任何給定時點上,不同經營者作用的價格不必是同一的,在“可分配剩餘”的驅動下,每一次交易都趨近均衡。阿萊的“多市場模型”較之於“單市場模型”更接近現實,更一般化,即蘊涵了存在競爭和不存在競爭的所有可能的市場形態,而且能如同描述西方國家經濟那樣,描述東方國家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而且其描述是動態的。由於阿萊把私人分散的、自由尋求和實現剩餘看作是實現最大效率狀態的基本途徑,因此在政策主張上極力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

當法國在80年代中期開始從國家控製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時,他的學說顯然產生了影響。保羅·薩謬爾遜稱他是“最早獨立發現的源泉”,並說“如果他早期的著作是用英文寫成的,那麼一代經濟學理論將是另一番景象”。諾貝爾獎遴選委員會主席、瑞典經濟學教授阿沙·林德貝克說:“阿萊不僅是新法國經濟學派之父,而且是經濟分析領域中的一位巨匠。”

莫裏斯·阿萊憑著自己對研究對象的敏銳觀察力,在經濟學方麵拓展的研究領域越來越寬:從礦業經濟分析、理論經濟學研究、經濟計量學模型、社會經濟統計分析、經濟增長理論和金融理論,一直到把經濟學與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曆史學逐步聯係起來進行研究的廣闊領域。他對一般均衡理論、最大效益理論、資本理論、消費者選擇理論、貨幣動態學、應用經濟學(包括礦業研究、國有化煤礦的管理、運輸的基礎結構、歐洲經濟一體化等)進行了係統的定性研究和嚴謹的定量表述,提出了“可分配剩餘”、“偏好指數的超空間邊界”、“原始收入”、“特征函數”、“阿萊悖論”、“必要節約函數”、“心理性利息率”、“疏忽率”、“心裏性時間”等嶄新的經濟學概念。他采用非常嚴謹的數學推導對家庭和企業的計劃與選擇進行描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市場達到均衡所需條件的非常綜合性的數學模型。

除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外,阿萊還獲得過許多重要獎勵。1933年獲Laplace獎;1954年獲倫理學和政治科學院的迪潘獎;1959年獲J·迪唐斯獎;1958年獲霍普金斯大學美國運籌學會獎;1959年獲法國宇航學會加爾貝獎;1968年獲A·阿爾努大獎;1970年獲鼓勵工業國有化協會金質獎章;1978年獲法國全國科研中心金質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