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奧爾本·菲利普斯:菲利普斯曲線的主人(1 / 1)

奧爾本·威廉·豪斯戈·菲利普斯(1914—1975年)是英籍新西蘭經濟學家。1914年11月18日出生於新西蘭特雷宏加。早年曾在澳大利亞從事采礦工作;1937年前往英國,1939年作為電機工程師畢業,並在倫敦電力局工作;二戰期間曾服役,在遠東戰爭中被俘;戰後進入倫敦經濟學院學習社會學,1949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52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倫敦經濟學院助理講師;1954年任副教授;1958—1967年任該校經濟科學與統計學教授;1965—1966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1967年離開英國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擔任經濟學教授;1970年在患中風症後返回祖國新西蘭,1975年在新西蘭奧克蘭去世。

菲利普斯的代表性論文有:《1861—1957年英國的失業水平與貨幣工資率的變動率之間的關係》(1958)。其他重要論文還有:《經濟動態學中的機製模型》(1950)、《封閉經濟中的穩定政策》(1954)、《就業、通貨膨脹與增長》(1962)。

菲利普斯對經濟學的主要貢獻,是他首創了貨幣工資率的變動與失業水平之間關係的菲利普斯曲線,最先把最優控製與控製工程的技術應用到經濟計量模型,在經濟計量估算技術方麵取得了一些發展。他在1958年發表的《1861—1957年英國的失業水平與貨幣工資率的變動率之間的關係》著名論文中,運用經濟計量學的方法,根據傳統經濟學關於貨幣工資決定於勞動的供求關係的理論,列出用以表現失業率和貨幣工資率的變動率之間的函數關係的經濟計量模型:Y+a=bXc(其中,Y為工資變動率,X為失業率,a,b,c都是參數),然後根據英國1861—1957年間的有關統計資料,利用統計學上的最小二乘法和試錯法,估算配合得出一條表示失業率與工資變動率的依存關係的曲線。他認為,假定其他事情如失業變動率都相同,則名義工資率水平的變動率即工資膨脹率是失業率水平的遞減函數。將工資膨脹率壓低到正常經驗水平所需要的失業率肯定是僅比的,也就是說,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呈此消彼長、互相替換的關係。即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的增長率較低;反之,失業率較低時,則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

菲利普斯曲線通俗地反映了凱恩斯主義調節總需求的根本要求,為凱恩斯主義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政策分析工具。二戰後,以薩繆爾森和索洛為代表的一批西方經濟學家將以菲利普斯命名的這一曲線用來說明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係,在西方經濟學界引起很大反響。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相互替換的關係,因而政府可以根據菲利普斯曲線在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進行權衡取舍,並以此作為製定政策的依據:可以通過實行高通貨膨脹來降低失業,或高失業來抑製通貨膨脹,但不能同時選擇低失業和低通貨膨脹。20世紀60年代,凱恩斯主義者把資本主義國家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歸結為貨幣工資的增長率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並假定:物價上漲率=貨幣工資增長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這樣,由菲利普斯最初提出的這條曲線,在理論上又進一步被深化,用來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此消彼長的關係,即失業率高的時候,貨幣工資增長較慢,通貨膨脹率就低;失業率低的時候,貨幣工資增長較快,通貨膨脹率就高。這樣,政府要降低失業,就必須付出更高的通貨膨脹率的代價,而要抑製通貨膨脹,則必須忍受更高的失業率。以弗裏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者認為,菲利普斯曲線所表示的替換關係,充其量也隻是存在於短時期內的暫時現象,在長時期內並不存在;理性預期學派則認為,菲利普斯曲線所表示的替換關係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

菲利普斯另外還研究了動態穩定問題,討論了反應滯後及其對穩定政策的影響。他依據政策是否按照現有的錯誤、積累的偏差或目標變化的速度而發生變化,將按比例的、整體的和派生的政策區分開來。他認為,最佳的政策取決於經濟的滯後性質,並由按比例的、整體的和派生的成分混合組成。而要實現動態穩定,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建立經濟計量模型。他的這一方法為後來的經濟學家在對穩定政策進行分析時所采用。菲利普斯認為,沒有建立適當的經濟計量模型,穩定的政策就難以實現。而由於經濟變量的動態關係難以精確描述和估計,因而他的研究隻是對後來經濟學家的研究起了預示作用,但這仍是他對經濟學的一項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