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威廉·維克裏生於加拿大,1935年獲耶魯大學理學士學位,193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47年又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自1945年起,維克裏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40年代末,他開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特別是在最優稅製結構研究領域成績斐然,漸漸脫穎而出,成為財政方麵的權威性人物。其在1949年出版的《累進稅製議程》一書成為研究財政與賦稅問題的經典之作。1964—1967年,他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係主任,在此期間曾任紐約市城市經濟協會會長,1967年成為加利福尼亞斯坦福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與經濟計量學會會員,1971年出任澳大利亞納施大學客座講師,1973年出任美國經濟研究局局長。1974年,他出任聯合國發展規劃預測和政策中心財政顧問,並成為美國文理研究院研究員。1979年獲芝加哥大學人文學博士,去世前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麥克維卡講座政治經濟學教授。
1996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把該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英國劍橋大學的米爾利斯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維克裏,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信息下對激勵經濟理論做出的奠基性貢獻”。
不幸的是,維克裏教授在得獎三天之後,在前去開會的途中去世。他在諾貝爾獎的光環照耀中倒下了,其一生為學術研究鞠躬盡瘁,最後為其人生畫上了一個美麗的句號。
維克裏學識淵博,善於思考,具有敏銳的嗅覺,以理論的實踐性名揚經濟學界。他的理論貢獻不僅有賦稅、交通、公用事業、定價等方麵的成就,而且因其對激勵經濟理論的開創性研究而聞名於世。他早年著作中的有關激勵問題的深刻思想直至70年代才重新獲得經濟學界的重視,極大地推動了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領域的發展。
維克裏早年的學術生涯與賦稅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累進稅製議程》一書使他一舉成名。由此他參加了舒普的稅製委員會,並與舒普一起奔赴日本,建立了日本戰後稅製的基礎。維克裏認為,大多數所得稅製度規定的課稅依據中列入的資本收益指已實現的收益,其部分原因在於未實現的收益難以準確計算,如一些資本資產在收益實現以前很難確定其所有權的歸屬。對此維克裏建議應對這類應計收益按實現收益追溯征稅。同時,他還研究了累積平均資產、遺贈權繼承稅、遺產稅年終級差、未分配利潤稅收的合理化、工資收入信貸的合理化、土地價值稅等問題。
60年代,維克裏開始對拍賣等具體的市場機製進行研究。1960年,維克裏在《經濟學季刊》上發表文章,探討了公共要價與秘密投標策略。次年,他又在《金融雜誌》上發表《反投機、拍賣和競爭性密封投標》一文,討論了拍賣規則與公共要價的激勵之間的相互關係,分析了有關拍賣的私人信息、策略報價等問題。這兩篇文章是研究拍賣問題的開創性之作,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根據維克裏的觀點,標準的拍賣分為四類:
(1)英式拍賣:底價宣布後,任何遞價一旦為拍賣商認可就成為立定遞價(StandingBid),新的報價隻有高於立定遞價方被認可,遞價終止後,拍賣物就以等於遞價金額的價格拍板成交給最後與最高的遞價競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