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阿克洛夫1966—1970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教;1967—1968年任印第安納統計學院客座教授;1970—1977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由於無法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由副教授提升為教授,加上其他個人原因,阿克洛夫隨即向校方提交了辭呈,並遠赴英國於1978—1980年任倫敦經濟學院教授;1980年起又回到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
阿克洛夫由於其出色的學術成就,還曾被授予各種榮譽稱號:1985年被選為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4被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經濟學協會授予最傑出的研究生顧問稱號;2000年被蘇黎世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03年被選為全國科學院院士。
阿克洛夫的一篇最有代表性的論文“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其題目看上去很不起眼,因為這裏的lemon在英文裏是檸檬的意思。如果一篇學術論文的題目叫做《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及市場機製》,當然會很容易不被重視。但其實這裏lemon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即不中用的東西,或讓人失望的東西,或看上去是那麼回事,但實際上不怎麼樣的東西,或者幹脆譯成中國近年流行的詞語“假冒偽劣”產品。阿克洛夫主要是想通過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市場揭示出一個道理。然而,在投稿時,該論文卻連續被幾家一流的最著名的學術期刊所拒絕。最後幾經周折終於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卻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2001年,喬治·阿克洛夫與斯坦福大學的斯彭斯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斯蒂格利茨三位經濟學家,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而共同獲得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阿克洛夫的研究發現,在一個市場中如果賣方掌握了比買方更有利的信息,如果沒有恰當的市場監管機製,在利益驅使下,賣方就可以掩蓋產品的真相,以次充好,坑害消費者。比如在北美普遍存在的二手汽車市場,賣方對他要賣的車的車況肯定比買方清楚得多,買方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的話,就隻能從汽車的表麵情況來判斷車的質量。在發育不完全的市場,買方如果無法觀察到商品的內在質量,就容易受騙上當。長期下去,消費者對這一市場的評價就自然而然地要降低。他們也就不再願意出高價錢在這一市場購買商品。其實任何市場上的商品質量都不會是絕對地一樣,總是有相對而言高質量的,低質量的。但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當消費者無法辨別真假,無法辨別質量時,這時消費者就不再願意出高價錢購買這些商品。此時,那些擁有高質量商品的賣主如果繼續以低價格交易下去,他們毫無疑問地要賠本,這時他們就會從市場上撤走這些高質量的商品。當高質量的商品被撤走後,市場上所剩商品的平均質量就必然要比原先降低。這時消費者對這一市場的評價也就會隨之進一步降低,因此他們願意在這一市場為購買商品而出的價錢也就會相應地再降低。麵對這更低的價格,那些原本留在市場上能賺錢的商品也不再贏利,他們也被從市場上撤出。這樣往複下去,最後所有的商品都從市場上撤走,市場也就無法存在下去。按照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市場總是能通過價格自動調節供求關係使其達到平衡,使買賣雙方的意願都得以實現,經濟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但是當市場上充斥假冒偽劣商品時,消費者無法辨別商品的質量高低,這時他們的消費意願就得不到滿足,此時市場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這就是市場失效。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一個相互不信任、甚至充滿欺詐的環境中不可能有正常的經濟活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