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入,韓侂胄大喜,即日除三傑右正言。留正貶邵州居住。
是夏,大溪山島民作亂。
大溪山者,廣東海中島也。提舉茶鹽徐安國,遣人入島捕私鹽,島民不安,嘯聚千餘人,入海為盜,揭榜疏安國之罪,掠商旅,殺平民。經略使雷,素與安國有隙,至是安國乞遣兵討之,不即發兵,而以安國生事聞於朝。未幾,安國俱罷。
秋,七月,壬寅朔,金主幸天慶觀,建普天大醮,禁屠宰,七日無奏刑,百司權停決罰。
庚午,監察禦史沈繼祖,錄淹囚四百餘條來上,詔進二官。
八月,庚辰,以軍器監錢之望為秘閣修撰、知廣州。
金敕計議官所進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詞。
辛巳,金主以邊事未寧,集六品以上官於尚書省,問攻守之策。凡中外臣僚,不以職位高下,或有方略材武,或長於調度,各舉三五人以備選用,期五日封章以進。議者凡八十四人,言攻者五,言守者四十六,且攻且守者三十三,召對睿思殿,論難久之。
金北部複叛,參知政事裔戰敗。丙戌,以丞相襄為左副元帥蒞師。裔旋罷。
金右丞胥持國,席寵擅政,多結黨援。禦史台劾右司諫張複亨,右拾遺張嘉貞,同知安豐軍節度使事趙樞,同知定海軍節度使事張光庭,戶部主事高元甫,刑部員外郎張岩叟,尚書省令史傅汝梅、張翰、裴元、郭郛,皆趨走權門,人戲謂“胥門十哲”。複亨、嘉貞尤卑佞苟進,不稱諫職,俱宜黜罷。奏可。於是持國致仕,嘉貞等皆補外。
金左丞瓜勒佳衡罷,以參知政事董師中為左丞,以左宣徽使膏為右丞,以戶部尚書楊伯通參知政事。
庚寅,金樞密使唐古貢致仕。尋以襄為樞密使、平章政事。
辛卯,錢之望遣兵入大溪山,盡殺島民。
九月,壬寅,以四川旱,蠲民賦。
金遣官分詣上京、東京、北京、鹹平、臨潢、西京等路招募漢軍,不足則簽補之。時北京民方艱食,樞密使襄出糴倉粟以濟之。或以兵食方闕為言,襄曰:“烏有民足而兵不足者!”卒行之。民皆悅服。
癸醜,金以上京留守鈕祜祿額特喇為平章政事。
辛酉,金以樞密使〔襄〕知大興府事;胥持國為樞密副使、權參知政事,行省於北京。
它日,金主與翰林修撰路鐸論董師中、張萬公優劣,鐸曰:“師(古)〔中〕附胥持國進,持國小人,不宜典軍馬。以臣度之,不惟不允人望,亦必不能服軍心。若回日複相,必亂天下。”金主曰:“人臣進退人難,人君進退人易,朕豈以此人複為相耶?”持國旋卒於軍。
是日,詔:“監司、帥守薦舉改官,勿用偽學之人。”
冬,十月,庚午朔,金初設講議所官六員,共議錢穀,以中都轉運使孫鐸、戶部侍郎高汝礪等為之。
庚辰,金尚書省奏:“高麗國牒報,其主以老疾,令母弟晫權國事。”
十一月,辛醜,加諡孝宗曰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太皇太後吳氏崩於壽慈宮,年八十三。遺誥:“太上皇帝疾未痊,宜於宮中承重;皇帝服齊衰五月。”
後實以辛卯崩,時郊祀期迫,或謂韓侂胄曰:“上親郊,不可不成禮,且有司所費既夥,奈何已之?”侂胄入其言。甲辰,祀圜丘。乙巳,始發喪,詔服期年。及侂胄誅,以劉光祖言,乃改從本日。
十二月,己巳朔,金敕禦史台糾察諂佞趨走有實跡者。
丙子,帝始禦正殿。
己卯,金始鑄承安寶貨。
丁酉,知綿州王(抗)〔沇〕疏請置偽學之籍,仍自今曾受偽學舉薦關陛及刑法廉吏自代之人,並令省部籍記姓名,與閒慢差遣;從之。
於是偽學逆黨得罪著籍者,宰執則有趙汝愚、留正、周必大、王藺四人,待製以上則有朱熹、徐誼、彭龜年、陳傅良、薛叔似、章穎、鄭湜、樓鑰、林大中、黃由、黃黻、何異、孫逢吉十三人,餘官則有劉光祖、呂祖儉、葉適、楊芳、項安世、李、沈有開、曾三聘、遊仲鴻、吳獵、李祥、楊簡、趙汝讜、趙汝談、陳峴、範仲黼、汪逵、孫元卿、袁燮、陳武、田澹、黃度、詹體仁、蔡幼學、黃顥、周南、吳柔勝、王厚之、孟浩、趙鞏、白炎震等三十一人,武臣則有皇甫斌、危仲壬、張致遠三人,士人則有楊宏中、周端朝、張道、林仲麟、蔣傅、徐範、蔡元定、呂祖泰八人,共五十九人。
時黃由尚為吏部侍郎,言人主不可待天下以黨與,不必置籍以示不廣。殿中侍禦史張岩劾由附阿,罷之。擢(抗)〔沇〕為利州路轉運判官。
金高汝礪上言:“國家置諫臣以備侍從,蓋欲周知時政以參得失,非徒使排行就列而已。故唐自凡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必遣諫官隨之,俾與聞政事,冀其有所開說。今台省以下,遇朝奏事則一切回避,與諸侍衛之臣旅進旅退,殿廷論事,初莫得聞。及其已行,又不詳其始末,遂事而諫,斯亦難矣,顧諫職為何如哉?若曰非材,擇人可也,豈可置之言責而疏遠若是?自今以往,有司奏事,諫官得以預聞,庶幾少補。”從之。
金李淑妃兄弟仁惠等幹預朝政,監察禦史姬端修上書乞遠小人。金主遣仁惠傳詔問端修:“小人謂誰?其以姓名對。”端修對曰:“小人者,李仁惠兄弟。”仁惠不敢隱,具奏之,金主雖責仁惠兄弟而不能去。端修又劾簽書樞密院事完顏匡,疊被眷遇,行院於撫州,不知自潔。轉運使溫昉,行六部事,主軍中饋餉,屈意事匡,以馬、幣為獻,及私以官錢佐匡宴會費。金主方委匡以邊事,寢其奏。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五
宋紀一百五十五起著雍敦牂(戊午)正月,盡上章涒灘(庚申)十二月,凡三年。
寧宗法天修道純德茂功
仁文哲武聖恭睿孝皇帝
慶元四年金承安三年(戊午,1198)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癸卯,金諭有司:“凡館接伴並奉使者,毋以語言相勝,務存大體,奉使者務得其人。”
乙卯,上欽宗朱皇後諡曰仁懷皇後。後北遷,無凶問。
金罷講議所。
丙辰,以趙師為工部侍郎,仍知臨安府事。師尹臨安,諂事韓侂胄,無所不至;私市北珠以遺侂胄諸妾,諸妾元夕出遊,市人稱羨,諸妾俱喜,爭為師求遷官,遂有是擢。
金主如城南春水。
丁巳,金並上京、東京兩路提刑司為一,提刑司副兼安撫使副;安撫使專掌教習武事,毋令改其本俗。
己未,金以都南行宮名建春宮。
甲子,金主還都。
丙寅,以簽書樞密事葉翥同知樞密院事。
丁卯,以兩浙、江、淮、荊、湘、四川多流民,詔有司舉行寬恤之政。
二月,己巳朔,金主如建春宮。
辛未,詔:“兩省、侍從、台諫各舉所知一二人,毋舉宰執子弟、親黨。”
丙子,上太皇太後諡曰憲聖慈烈皇後。
辛巳,金主諭宰臣曰:“自今內外官有闕,有才能可任者,雖資曆未及,亦具以聞,雖親故無有所避。”
甲申,金主還宮。
先是,金議北討,樞密使襄奏遣同判大睦親府事宗浩出軍泰州,又請左丞瓜勒佳衡於撫州行樞密院,出軍西北路以邀準布,而自帥兵出臨潢。金主從其策,賜內庫物,即軍中用之。丙戌,色庫部族詣撫州降。金主使問襄,襄以為受之便。金主賜襄寶劍,命進軍以逼之。
辛卯,金平章政事鈕祜祿額特喇薨。額特喇性溫厚,嚐為赫舍哩良弼所薦,世宗稱許之。在相位十餘年,甚見寵遇。其沒也,厚加賻贈,諡成肅。
三月,戊戌,金以禮部尚書張為禦史大夫。
壬寅,金始榷醋。
丁巳,金敕:“隨處盜賊,毋以強為竊,以多為少,以有為無,嘯聚二十人以上奏聞;違者杖百。”
甲子,權攢憲聖慈烈皇後於永思陵。
乙醜,蠲臨安、紹興租稅有差。
是月,臣僚言:“聞詔旨擇日開講,望陛下遵用仁宗、高宗故事,令侍講之臣,仰稽《三朝寶訓》所舉外治數條,詳悉講明,以備觀覽。凡武備之設,何者為先;軍旅之製,何者為重;邊圉拒守,孰為要害;敵人情偽,孰得要領;考古驗今,必有至計,商略而施行之,足以為思患預防之策。”帝從之。
金自北陲多警,連年用兵,樞密使襄請用步卒穿壕築障,起臨潢,左界北京路,以為阻塞。議者皆言其不足恃。金主以問襄,襄曰:“今茲之費雖百萬貫,然功一成,則邊防固而戍兵可減,半歲省三百萬貫;且寬民轉輸之力,實為永便。”詔可。襄親督視之,軍民並役,又募饑民以傭,即事五旬而畢。既而西北、西南路亦治塞,如所請。無何,泰州軍與敵接戰,宗浩督其後,殺獲過半。諸部相率送款,襄納之。於是北陲告寧,襄還臨潢,減屯兵四萬、馬三萬匹。
夏,四月,丙戌,祔仁懷皇後、憲聖慈烈皇後神主於太廟。丙申,始禦正殿。
金主諭禦史台曰:“隨朝大小官,雖有才能,率多苟簡。朕甚惡之,其察舉以聞。提刑司所舉賢能汙濫官,皆當殿奏,餘事可轉以聞。”
五月,己亥,加韓侂胄少傅,賜玉帶。
己酉,姚愈複上言:“近世行險僥倖之徒,但為道學之名,竊取程顥、張載之說,張而大之,聾瞽愚俗。權臣力主其說,結為死黨。陛下取其罪魁之顯然者,止從竄免,餘悉不問,所以存全之意,可謂至矣。奈習之深者,怙惡不悛,日懷怨望,反以元祐黨籍自比。如近日徐誼令弟芸援韓維謫筠州日,諸子納官贖罪以求歸侍,此皆借假元祐大賢之名以欺天下後世。當元祐時,宰輔如司馬光輩,其肯陰蓄邪謀,窺伺神器,自謂夢壽皇授鼎,白龍登天,如汝愚之無君者乎?侍從如蘇軾輩,其肯阿附權臣,妄謂風雷之變,為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如劉光祖者乎?其肯當揖遜之際,有但得趙家一塊肉足矣,以助汝愚之為奸,如徐誼者乎?其餘百執事如秦觀輩,其肯推尋宗派,以為汝愚乃楚王之裔,宜承大統,如遊仲鴻者乎?其肯獻佞汝愚,以為外間軍民推戴相公,如沈清臣者乎?其肯陰受汝愚指教,圖兼握兵柄,如張知遠者乎?如此之類,見於論疏,不一而足。此天下之所共知,安可誣也!夫元祐之黨如此,而今偽黨如彼!願特奉明詔,播告天下,使中外曉然知邪正之實,庶奸偽之徒,不至假借疑似以盜名欺世。”於是命直學士院高文虎草詔,有雲:“竊附元祐之眾賢,實類紹聖之奸黨。”韓侂胄大喜,即遷文虎於要職。
是月,禁女冠毋入大內及三宮。先是江州僧道隆自言能知人休咎,愚民稱為“散聖”,往來都下,貴戚競施之。壽康宮衛士詹康妻,故倡也,出入禁中,號為部頭;以病歸外舍,道隆因之,使求賜金於北內以為建塔費,後宮多有施與。趙師聞之,執道隆屬吏,錄其橐,得金錢三萬餘緡。詔杖黥,隸英德府土牢。旋有是禁。
金監察禦史路鐸,劾參知政事楊伯通引用鄉人李浩,以公器結私恩,左司郎中賈益除授承望風旨,禦史大夫張抑言路;金主命同知大興府事賈鉉詰問。伯通待罪於家。辨曰:“鐸嚐麵白伯通私李浩,因告以彈劾大臣,須有實跡,恐所劾不當,台綱愈壞,令再體察,非抑之也。”益亦辨除授皆宰執公議。鉉具以聞,金主責鐸言事輕率,慰諭伯通,視事如故。
秋,七月,己未,四川都大茶馬丁逢入對,極論元祐、建中調停之害,且引蘇轍、任伯雨之言為證。時薛叔似、葉適坐汝愚黨久斥,皆起為郡,故逢有是言。京鏜、何澹深悅之,薦為軍器監。
辛酉,同知樞密院事葉翥罷。
以姚愈為兵部尚書。
愈浮沈州縣,忽忽不得誌,阿附韓侂胄,遂得驟遷。尋以病免。
八月,丁卯,以久雨,決係囚。
丙子,以謝深甫知樞密院事,吏部尚書許及之同知院事。及之諂事韓侂胄,居二年不遷,見侂胄,流涕敘其知遇之意,衰遲之狀,不覺屈膝。侂胄憐之,故有是命。侂胄嚐值生辰,及之後至,閽人掩關,及之從門間俯僂而入。當時有“由竇尚書、屈膝執政”之語。
庚辰,金以護衛石(知)〔和〕尚為押軍萬戶,率親軍八百人、武衛軍千六百人戍西北路。
是月,京鏜等以帝未有嗣,請擇宗室子育之。詔育太祖後燕懿王德昭九世孫與願於宮中,時年六歲。
九月,癸卯,太白經天。
丁未,京鏜上《重修敕令格式》,詔頒天下。
先是太史言月蝕於晝,而草澤言蝕於夜;驗視,草澤言是。詔改造曆,以秘書省正字臨邛馬履為參定官。履嚐從故直徽猷閣張行成習數學,故以命之。
冬,十月,金定官民存留見錢之數,設回易務,更立行用鈔法。
十一月,金主以信符召樞密使襄還都,遣近臣迎勞於途;既至,複撫問於第。入陳邊機十事,皆為施行,仍厚賜之。癸卯,複拜左丞相、監修國史。
襄之將至也,金主謂宰臣曰:“襄築立邊堡完固。古來立一城一邑,尚有賞賚。即欲拜三公,三公非賞功官,如左丞相,亦非賞功者。雖然,可特授之。”仍降詔褒諭。
辛亥,金定屬托法,定軍前官吏遷賞法。以邊事定,詔中外減死罪,徒以下釋之。賜左丞相襄以下將士有差。
金順義軍節度使李愈上書論邊事,謂退地千裏而爭言其功,因陳屯田利害。金主遣使宣諭,仍降金牌,俾領屯田事。
十二月,甲子朔,金主獵於酸棗林。大風寒,罷獵,凍死者五百餘人。
丙戌,蠲臨安府民身丁錢三年。
金右丞膏罷。
高麗權國事王晫奉表告於金。
慶元五年金承安四年(己未,1199)春,正月,庚子,奪前起居舍人彭龜年等官。
初,趙汝愚定策時,樞密院直省官蔡璉從旁竊聽,因而漏之;汝愚竄之,既而逃還臨安。韓侂胄聞之,乃使璉誣告汝愚定策時有異謀,具列賓僚所言凡七十餘紙,議送大理捕鞫彭龜年、曾三聘、沈有開、葉適、項安世等以實其事。中書舍人範仲藝謂韓侂胄曰:“相公今日得君,凡所施為,當一以魏公為法。章惇、蔡確之權,不為不盛,然至今得罪於清議者,以同文獄故耳。相公勳業如此,胡為蹈之?”侂胄曰:“侂胄初無此心,以諸公見迫,不容但已。”蓋京鏜、劉德秀主其議也。侂胄取錄黃藏之,事遂格。張釜、劉三傑、張岩、程鬆等論之不已,詔累經赦宥,宜免。然猶奪龜年、三聘官,而擢璉進義副尉。
乙巳,金右丞董師中致仕。師中練達典憲,處事精詳,嚐言曰:“宰相不當事細務,要在知人才,振綱紀,但一心正、兩目明足矣。”然論者嚐譏其附胥持國雲。
辛酉,金監察禦史姬端修,以妄言下吏。
金以左丞相襄為司空,職如故,樞密使瓜勒佳衡為平章政事,前知濟南府事張萬公起複為平章政事,參知政事楊伯通為左丞,簽書樞密院事完顏匡為右丞。金主問萬公曰:“胥持國已死,其為人竟何如?”萬公曰:“持國素行不謹,如貨酒樂平樓一事,其好利可知矣。”金主曰:“此亦非好利;如馬琪鬻省醞,乃為好利也。”
辛酉,命:“漕臣無出身者,勿差官考試。”先是果州學官王莘,被檄考試昌州,發策以王鳳、牛仙客為問。禮部摘其語以告韓侂胄,謂其譏刺;侂胄怒,遂罷莘官。議者謂漕臣汪德輔以祖任入官,故擇考官不善,張岩請自今漕臣不由科第進,更委它監司一員選官校試;從之。
壬戌,建玉堂。
二月,乙醜,胡紘罷。
金主如建春宮春水;己巳,還宮。庚午,禦宣華門觀迎佛。辛未,如建春宮。赦姬端修罪,令居家俟命。
金西南路招討使布薩揆沿邊築壘九百裏,營柵相望,烽堠相應,人得資田牧,北邊遂寧。辛未,司空襄言揆治邊有功,金主以手詔褒諭,且欲大用;以知興中府赫舍哩子仁代之,敕盡以方略授子仁。
壬申,金主諭有司:“自三月一日為始,每旬,三品至五品官各一人轉對,六品亦以次對,台諫勿與;有應奏事,與轉對官相見,如無麵對者,上章亦聽。”
乙亥,金主還宮。戊寅,仍如建春宮。
庚辰,金主諭點檢司曰:“自蒲河至長河及細河以東,朕嚐所經行地,官為和買其地,令百姓耕之,仍免租稅。”
甲寅,金主還宮。
乙酉,諫議大夫張釜劾劉光祖佐業不成、蓄憤、懷奸、欺世、罔上五罪。時光祖撰《涪州學記》,謂:“學者明聖人之道以修其身,而世方以道為偽,而以學為棄物。好惡出於一時,是非定於萬世。學者盍謹其所先入以待豪傑之興!”語聞於朝,釜因劾之。光祖落職,房州居住。
金以布薩揆為參知政事,起姬端修為太學博士。
金主如建春宮。戊子,還宮。
三月,甲午,罷監司臧否郡守之製。先是淳熙中,嚴臧否之令,且申稽緩之罰。其後士大夫往往以人情之厚薄為臧否,論者頗患其不公。知漢陽軍蔣用之嚐疏論之,至是正言陳自強複以為言,於是臧否遂罷。自強,閩縣人,嚐為韓侂胄童子師,待銓入臨安,欲見侂胄,無以自通,適僦居主人出入侂胄家,為言於侂胄。一日,召自強,比至,則從官畢集;侂胄設褥於堂,向自強再拜,次召從官同坐。侂胄徐曰:“陳先生老儒,汩沒可念。”明日,從官交薦其才。除太學錄,半載,疊遷至右正言,未幾遂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