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內斯特·盧瑟福,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在放射性和原子結構方麵有重大成就。被譽為原子物理、核物理、放射性化學之父。19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祖籍蘇格蘭,祖父在1842年移民到新西蘭,主要從事手工業。他出生於1871年,父親是農民兼工匠,母親是一名鄉村教師,母親為人寬厚善良。由於家中有12個子女,家境並不富裕。盧瑟福在兄妹中排行第四,他從小就很懂事,經常幫助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上小學時,盧瑟福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學習認真刻苦,成績優秀,得到老師們的一致好評。他最喜歡的功課是拉丁文和古典文學,最大的理想是當一名文學家。因此,課餘的時間他經常讀一些名篇名作,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12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盧瑟福對自然科學萌發了極大的興趣,從此,他經常鑽研一些科普讀物,有很多發明創造,在小夥伴中堪稱“能工巧匠”。他曾經發明過一種可以發射“遠射程炮彈”的玩具大炮,並且找到了不斷增加射程的方法。這使他在同伴中的威信很高。還有一次,一個同學把家中一隻無法修理的鬧鍾送給盧瑟福。盧瑟福把它拆開,仔細琢磨了一下,動手試著進行修理,竟然使鬧鍾又準確地行走起來。
1887年,盧瑟福進入納爾遜學院學習。學習期間,他的才華得到進一步的施展。校長助理利特爾·約翰先生對他的才能極為欣賞,給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並鼓勵他勤奮學習,勇攀科學高峰。福特校長經常表揚盧瑟福,認為他是學校的驕傲。
1894年,盧瑟福寫了一篇《使用高頻放電使鐵磁化》的論文,在《新西蘭協會會報》上發表。當時的電磁學權威、著名物理學家湯姆孫看到這篇文章後極為讚賞,推薦他報考大英博覽獎學金,並決定選拔他到卡文迪什實驗室深造。也就是在卡文迪什實驗室,盧瑟福的科學才華得到了極大的發揮。1895~1898年,他在這裏度過了極為重要的三年。
由於成績斐然,1905年,盧瑟福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1918年8月,他重新來到卡文迪什實驗室,並在不久後擔任了主任職位。在擔任實驗室主任以後,他一方麵繼承了自麥克斯韋以來的教育傳統——保持良好的學術環境。另一方麵又極力創造一個和諧的研究集體,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能。
盧瑟福被人譽為科學家的導師,這是因為他在培養人才和科研組織方麵的才能無人能及。他領導和培養出了索迪、蓋革、威爾遜、阿斯頓、玻爾、布萊克、瓦爾頓、哈恩、卡皮查、查德威克、科傑羅夫特等11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領域的頂尖人物,堪稱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跡。他領導過的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實驗室和卡文迪什實驗室,被人們稱為是培養人才的苗圃和世界物理學家的“麥加”聖地。能夠到他手下學習和工作是每一位青年學者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