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德國傑出的地球物理學家(3 / 3)

格陵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在北美洲東北方,位於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格陵蘭島三分之二在北極圈內,這是一個人們難以想象的酷寒地帶。在215平方公裏的地麵上約有164平方公裏的麵積為冰川覆蓋,有些地方冰層的厚度竟達1.5公裏,是僅次於南極洲的巨大大陸冰川。在本世紀初,除南極洲外,這裏人跡罕見。

格陵蘭考察隊的目標是從格陵蘭東岸北緯76°起,一直朝島的最北點走,考察沿途的水文、氣象、動物、冰川和地質情況,並繪製地圖。

7月15日,考察船出發了,經過20多天的航行,到達了北緯77°附近的丹麥港。魏格納在這裏建立了氣象觀測站和風箏室。經過半年多的實地觀測,魏格納積累了大量的氣象資料後,他決定深入到格陵蘭腹地去。

1907年3月,魏格納與探險隊員帶了10架狗拉雪橇繼繼向北進軍。

氣溫越來越低,雪也越來越深了,雪橇深深陷了進去,使前進的速度緩慢。同行者顯出了焦急的神色,而魏格納卻時刻注意著地麵上的情況……忽然,他看到了一塊強風掠過後露出的土地地麵,他急忙跳下雪橇,走近一看,那是一片泥地,嚴寒使它皺褶著。地麵上還留有貝殼,雞蛋大小的圓石子垂直插在泥裏。顯然,在很久以前,這裏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

經過艱難的奔波,魏格納終於到達了北緯81°的地方,獲得許多寶貴的第一手氣象資料。以後,他們返回了丹麥港。在兩年的時間裏,魏格納在離海濱60多公裏的地方建立了兩個觀測站,搜集了格陵蘭島上高原和海濱氣候的珍貴氣象資料,還觀測了北極光和各種光學現象。他放出風箏和探空氣球多次測量了3000米以上高空的溫度、濕度、風向和風速。

在當時能取得這樣的觀測資料,實在難能可貴。盡管這次格陵蘭之行讓魏格納吃盡了苦頭,但他卻說:“在那個地區探險,是我一生中最有興趣的事情之一。”

探險歸來,魏格納一邊整理從格陵蘭搜集的大量資料,一邊到馬爾堡物理學院任教,繼續從事天文學和氣象學的講授和研究。不久,他完成了一個重要的科研項目——“大氣圈熱力學”的研究。他試圖從近幾十年大量的自由大氣測量中找到普遍的物理規律。他先用這個題目在課堂上講演,接著又用這個題目寫了一部著作。這是一個相當難的題目,而他卻講得那樣生動有趣。他在課堂上層示許多照片,什麼冰天雪地裏的光反射圖呀,雲圖呀,由於光折射而產生的大氣光學現象圖呀,海霧的形成和翻卷的圖呀,都是人們從未見過的。這一切,加上他那流利的口才,把學生的心給抓住了。那些天,校內很多有名望的學者也去聽。他們還提議將學院的最高教職——教授授予他,而他,那時不過是名普通的講師。

魏格納對名利倒不熱心,他仍然把自己當作學生,當作聽眾。就像在探空氣球飛行中打破世界紀錄之後一樣,不炫耀個人的功勞,不迷戀已經獲得的榮譽,而是始終把目標指向前方。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工作,總算在離海岸四公裏的地方建立了過冬站。遙望前方,展現在他們視野裏的依舊是蜿蜒起伏的冰雪世界。

度過嚴冬,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格陵蘭島上的氣溫仍然很低,強烈的暴風雪不斷襲來,使探險家們步履艱難,行動不便。但是,魏格納二探格陵蘭的研究重點正是冰川學和古氣候學,要想不吃苦冒險,是難以得到第一手資料的。魏格納和隊友們以非凡的勇氣,迎著風雪,攀著岩,向冰柱林立的地方挺進,終於在1913年7月中旬,到達格陵蘭島的西海岸。

就在這次探險開始前半年,也就是1912年的1月,魏格納先後在法蘭克福和馬爾堡作了題目為《從地球物理學的基礎上論地殼輪廓的生成》和《大陸的水平移位》的講演,提出了關於大陸漂移的假說。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魏格納的理論立即引起全國地質學界的震動。有人興奮,有人責難,那一段時間,幾乎所有的地質學者都在議論這一話題。

這次來格陵蘭考察,魏格納也正是為了印證大陸漂移說而來的,所以,在格陵蘭的考察過程中,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對大陸漂移說有用的資料和數據。他還下了決心,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從氣象學轉向地質學。這是他學術生涯中的偉大轉移。

……

作為新地球觀的經典之作,魏格納的這本《海陸的起源》,以驚世駭俗的觀點打破了一百多年來人類在這個問題上傳統的,固定的認識。一些明智的學者,已經估量到它的偉大意義,認為“這個理論一經證實,它在思想上引起的革命堪與哥白尼時代天文學的革命相比擬。它將揭開地球科學史上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