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諸葛亮:智謀化身的蜀國宰相(1 / 3)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東漢徐州琅琊郡陽都縣(山東沂南)人。

他少懷大誌,雖隱居隆中(湖北襄樊北)躬耕於隴畝之間,卻博覽群書,關心天下大事,他常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將相管仲、樂毅自比,可見其抱負所在。

諸葛亮自二十七歲起輔佐劉備創立基業,後為蜀國丞相,直至五十四歲病死軍中。近三十年期間,他一直是三國中左右局勢、舉足輕重的人物,其曆史作用僅次於曹操、孫權和劉備,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的卓越政治家,也是我國軍事史上的傑出的軍事戰略家。

東漢末年,封建王朝在黃巾起義的衝擊下已是搖搖欲墜,豪強地主,富室軍閥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伐,混戰不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懷有雄心大誌但屢遭挫敗的劉備在荊州新野地區聚集兵馬,尋訪人才。在名士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懇請諸葛亮出來相輔。諸葛亮對劉備提出了著名的,後人稱為“隆中對”(也叫草廬對)的戰略。

諸葛亮首先概述天下紛爭之勢:“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指出:自漢室日漸衰微,群雄起而相爭以來,曹操擊破袁紹,平定北方,挾製天子,號令諸侯,已擁有百萬之眾,成為勢力最強者;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占據江東,其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有賢能之士輔佐,可以為援而不可相圖。

劉備以匡扶漢室為誌,自然與曹操勢不兩立。隻因曹操過於強大,暫時無法相爭。而孫權雖不及曹操強盛,但其江東基業已成,不能與其為敵,隻可結盟為友。諸葛亮在這裏已確立了孫劉聯合共抗曹操的戰略格局,這一聯合抗曹的戰略格局是劉備利用曹、吳矛盾,爭取自身生存的關鍵所在。此後能否恰當地處理三方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保持已經確立的戰略格局,始終影響著劉備集團的興衰存亡。

諸葛亮接著分析了荊、益二州的地理位置:“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位於南北要衝,交通便利,是用武之地,而其主劉表無力據守;“益州險塞、沃野千裏”稱為“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據此而成帝王之業。其主劉璋和北麵漢中的張魯昏庸軟弱,那裏的智士能人願求明主。

諸葛亮選擇荊州、益州為劉備攻取的戰略目標是在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地理、人物等各方麵的因素之後做出的綜合決策。以形勢論,曹操和孫權所控製的中原及江南地區都是劉備無法與其爭奪的。但荊、益二州卻是曹操、孫權尚未搶到手而相對空虛的。以地理論,荊州連接四方易於向外擴展;益州土地肥沃便於建立基業;若將荊、益二州連成一片,進可乘勢相攻,退可據險自守,足以與曹操、孫權相抗衡。以人物論,荊州之主劉表徒有虛名,益州之主劉璋,昏庸無能,漢中之主張魯也難成氣候,正是奪取其地的天賜良機。

諸葛亮最後說:“將軍既帝室之胄……漢室可興矣”。指出:劉備有忠義之名,又求賢若渴,如能占據荊、益二州,安撫民眾,勵精圖治,並與孫權結為聯盟,待天下有變時,則以荊、益兩路人馬,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諸葛亮提出的這個戰略規劃是要劉備在曹操占天時,孫權居地利的形勢下,充分發揮“人和”的長處,聚攏賢才,奪取荊益,內修民政,外結孫權,等待時機統一天下。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一個具有初步戰略體係的決策係統。有人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重益輕荊,導致了後來蜀國失去荊州拘於一隅而不能進爭中原的局麵。實際上,“隆中對”作為一個預測型的大決策係統,具有相當的“模糊性”,不可能是非常精確的。從後來的戰爭進程看,應該說“隆中對”是當時劉備所能選擇的最佳決策係統,是基本符合客觀現實的。

對於實現這一戰略體係的最終目標——複興漢室,統一天下,“隆中對”規定了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聯合孫吳,共抗曹魏;二是擁有荊、益二州及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麵的實力;三是“天下有變”的可乘之機,這三者缺一不可。而在整個三國時期,劉備集團從未同時具備過這三個基本條件。因此說劉備集團有奪取中原,統一天下的可能隻是一種空想。至於荊、益二州孰輕孰重,誰正誰奇,隻能待取得二州後再依勢而決,因機而變,又怎可預先據此判定蜀漢一國的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