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諸葛亮:智謀化身的蜀國宰相(2 / 3)

“隆中對”作為一個戰略決策係統,充分顯示出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在我國戰略發展史上它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諸葛亮出任劉備的軍師不久,曹操即率大軍攻取荊州,準備渡江滅吳。劉備敗退到夏口,處境危急,諸葛亮前往東呈與周瑜、魯肅一起,說服孫權結成聯盟,合力抗曹。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隨後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取得了東吳的諒解,趁勢攻取了荊州,接著又利用劉璋借兵之機,進軍益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取得益州。至此,劉備集團從“失眾勢寡無立錐之地”發展到雄據荊益,虎視中原與曹魏、孫吳相鼎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麵。諸葛亮的隆中決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三國時期極為重要的一年,其風雲變幻之莫測,形勢轉化之急速,都是令人驚詫不已的。試看:正月,劉備率軍進逼定軍山,老將黃忠力斬曹軍大將夏侯淵,迫使曹操放棄漢中。七月,關羽領兵圍攻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甚至曾想“遷都”,以避其鋒。

其時蜀漢大有西迫長安,東進許昌,掃蕩中原,複興漢室之勢。但正當樊城危在旦夕之際,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倉促回防,已然為時過晚,終於敗走麥城,被擒而死。荊州為東吳所占。

益州之軍出秦川,荊州之兵向宛洛確是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戰略規劃,可這應在“外結孫權,內修政理”的基礎上實施。劉備攻取益州後,諸葛亮在“安民治蜀,足食足兵”方麵很有成效。但對於荊州方麵的處理卻疏而不當,隱患極深。荊州為兵家必爭之地,魏、蜀、吳三方對此都很清楚。孫權曾聽從魯肅“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的主張,將荊州的南郡“借”與劉備,是希圖劉備為東吳抵禦曹操。後見劉備取得益州,已自成一方之勢,孫權便要索回荊州。當“結吳為援”與“占據荊州”這兩個隆中對策所要求的基本條件相互衝突起來時,如何使二者兼容並存,是劉備能否實現其進取中原這一最終目標的關鍵環節。由於存在著抗拒曹操這個共同點,而且東吳的主將魯肅(其時周瑜已死,由魯肅代之)也是極力主張聯合的。所以如果處理得當,籌劃巧妙,那麼以共抗曹操來轉化孫劉之間的矛盾,保住荊州並不是沒有可能的。但劉備諸葛亮卻未能把握住這個關鍵環節,竟以取得涼州後再還荊州為借口拒絕了孫權的要求。同時駐守荊州的關羽對東吳的態度也十分惡劣,使得孫劉兩家由相聯變為相爭。而對於戰略格局的這種重大變化,劉備及諸葛亮又沒有應變之策。等到孫權派呂蒙收降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及諸葛亮方才急忙率兵東下,欲與東吳爭奪荊州,然而已是“當斯之時,進退狼跋”。後果然因為曹操進軍漢中,劉備及諸葛亮恐益州有失,隻得與孫權平分荊州。此後,孫權仍一直想將荊州全部奪回,劉備及諸葛亮也並非不知,但仍未予以應有的重視。反而在孫權伺機進兵,荊州地位未穩的情況下,讓關羽攻打襄樊,犯了兵家的大忌。此是劉備之意?諸葛亮之謀?或是關羽自作主張?史無記載。

劉備在失去荊州後,決意東征伐吳。孫權遣使求和,劉備不允,結果在夷陵被吳將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回。蜀國自此元氣大傷,劉備也一病不起。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臨終前,在白帝城將嗣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望他能輔佐劉禪完成大業。

劉備取得益州後,未能撫慰東吳,將其戰略矛頭引向曹操,同時對荊州的防務重視不夠,留守兵力不足,先失三郡,後又輕率出兵攻曹,導致荊州失守,已是大錯。接著劉備又率軍伐吳,從根本上破壞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格局,更是錯上加錯。諸葛亮先沒有補荊州之失,後未能阻東征之舉,(史書上僅說他在伐吳失敗後曾歎息:“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其間自有許多客觀因素在內,或是違背他的本意初衷的。但無論如何,蜀漢希圖統一天下的大業就此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