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去世以後,其子劉禪繼位,改元建興。諸葛亮執掌軍國大事。時值蜀軍新敗,國弱兵疲,劉備身亡,人心恐慌。而且外有魏吳相伺,內有南中,(即今雲、貴、川交界處)叛亂,正所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麵臨危局,處置有方。他練士養民,不動幹戈。對內采取撫安勸降的政策,希圖和平解決南中叛亂;對外實行聯吳抗魏的方針。遣使修複吳蜀聯盟。蜀國的局勢得到了穩定,國力逐步有所回升。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諸葛亮決定南征平叛。他采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降服了蠻族首領孟獲,平定了南中地區,改善了民族關係。隨著吳蜀聯盟的恢複,內部統一的加強,經濟力量的發展,諸葛亮開始作北伐的準備。“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夏,魏帝曹丕死。秋,孫權親率大軍圍攻江夏,又遣諸葛瑾出兵襄陽。而魏新城太守孟達也有叛魏歸蜀之意。諸葛亮認為時機已到,向劉禪上“出師表”。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春,親率大軍進駐漢中,相機北伐。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不用將軍魏延奇兵出子午穀攻長安之策。命趙雲、鄧芝據其穀為疑軍,與魏軍曹真相拒。諸葛亮自率大軍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響應降蜀,關中震動。後因馬謖失利於街亭而退軍。當年冬天,諸葛亮得知東吳陸遜領兵大破魏軍曹休於石亭,魏軍東下,關中虛弱後,上表說魏軍“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遂即率軍出散關,圍陳倉,久攻不下,糧盡而退。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蜀國諸臣認為蜀漢是正統,要與吳國“絕其盟好”。諸葛亮力排眾議分析得失指出:“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於是遣使至吳慶賀並訂立攻魏盟約。由此可見,聯吳抗魏是諸葛亮一貫的指導思想。從蜀國方麵看,荊州失去後,欲取中原,隻能吳、蜀聯盟,東西並舉。當時蜀有諸葛、吳有陸遜,皆具謀略。若能聯合攻魏,且以吳軍為主力,尚有成功的希望。但一來雙方雖是盟國,卻各有猜忌疑慮。二來,諸葛亮以北伐中原為己任,而陸遜以穩保江東為其責;所以吳蜀兩國空有“共交分天下”的盟約,可從未真正進行過有統一計劃的聯合作戰。即使形成夾攻之勢,吳軍也是稍有失利便收兵罷戰。因此諸葛亮隻能以吳國作為“犄角之援”而滿足。
後來諸葛亮又幾度率軍北伐,創製了木牛流馬轉運糧草,並“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間雖有取勝之役,但始終未能擊敗魏軍進入中原。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對於諸葛亮的北伐,後人評論不一,有“以攻為守”之說,有“疲師勞兵”之說,都有一定的道理。簡要的說,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準備比較充足,同時魏國曹丕剛死,人心慌亂,而且外有東吳相攻,內有孟達反叛,正是所謂“天下有變”之時,諸葛亮如能迅速進兵,與孫權、孟達相呼應,並采用魏延兵分兩路,直取長安的作戰計劃,形勢可能會有轉機。但蜀國後來的幾次北伐都不具備應有的條件,一是魏蜀實力強弱懸殊;二是蜀攻魏守,勞逸不同;三來魏國司馬懿老成持重,深諳兵法,所以諸葛亮已盡心而為,卻難以取勝。徒耗國力,無所成就,從戰略全局看,是得不償失的。明知無成功之望,仍要報“知遇之恩”,這正是諸葛亮的悲劇所在。《後出師表》是這個悲劇最清楚不過的自我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