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公元579—648年),字喬,齊州臨淄(今屬山東淄博市)人,自幼聰敏,博覽群書,有驚人的洞察力。在隋初,一般人根據當時的太平景象,認為隋朝政權將會長期穩定;而他從隋帝“無功德”、誑騙百姓且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等情況得出結論:隋朝滅亡“可翹足而待”。他18歲時被推舉為進士,授予騎尉;後任隰城尉。唐兵進關中,他歸順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參軍,協助李世民統一中國,取得帝位。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任中書令,後任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並受詔重撰《晉書》,受封梁國公。他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與杜如晦、魏征等同是李世民的重要助手。
隋煬帝繼位後濫用民力,揮霍無度,驅使千百萬農民建東都,修西苑,開運河,掘長塹,築長城,通馳道。又數遊江都和巡邊,沿途各地常有幾十萬人迎送,極其奢華。還多次進攻高麗,人力物力耗損巨大,使“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水旱災害不斷。短短幾年,隋朝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各種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一些隋朝官吏也擁兵自重,伺機取隋而代之。義寧元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淵在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輔佐下起兵反隋,揮師南下,沿汾水進軍關中。
在李世民所部進抵渭水以北時,房玄齡從隰城(今山西汾陽西)趕來投靠李世民,當上了記室參軍。隨後,在唐軍入據關中、建立唐朝及李世民揮軍取河隴、北救晉陽、東定中原、攻取河北等統一戰爭中,房玄齡均“罄竭心力,知無不為”,給秦王李世民出謀劃策。作戰中,唐軍每殲滅一部敵軍,別人爭著尋求珍寶之物,房寶齡則總是先收攬各種人才,安置在幕府之中。發現有謀臣猛將,他便想方設法與之結交。因此,那些謀臣猛將均願為李世民“盡其死力”;在用人問題上,他還常給李世民出主意。例如,,杜如晦原是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遷陝州長史。房玄齡認為杜如晦人才當用,便向李世民建議說:“杜如晦,王佐人才。大王欲經營四方,非如晦不可。”李世民接受了這一建議,將杜如晦又調回秦王府。後來,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跟從李世民東征西討,參謀帷幄。“玄齡善謀,如晦能斷”,二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李世民,為唐朝統一中國立下巨大功勳。
李淵於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稱帝後,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李建成忌妒李世民的才華和功績,在李元吉的慫恿策動下,欲謀害李世民。李世民早已看出了他們的陰謀,因此派他的親信行台工部尚書溫大雅和車騎將軍張亮出鎮東部洛陽,以備一旦有變即東出洛陽。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天,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飲酒,將其灌醉。李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李淵得知後敕李建成說:“秦王素不能飲,自今無得複夜飲。”並對李世民說:“道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遷汝還行台,居洛陽,自陝以東皆主之。”李建成得知此消息後與李元吉合謀認為,讓李世民去洛陽等於放虎歸山,“不可複製”,不如將其留在長安,“取之易矣”。因此,他們說服李淵放棄了原來的意見,仍留李世民在長安。後來,李建成、李元吉在後宮“日夜譖訴世民於上”。李淵竟然相信了,想給李世民治罪,但由於大臣反對而未得逞。李元吉密請殺李世民,李淵沒有同意。
對李世民兄弟之間的尖銳矛盾情況,秦王府上下都知曉,但一時無計可施。秦王府考功郎中房玄齡對比部郎中長孫無忌私下說:“現在太子、齊王與秦王之間的嫌隙已很深,一旦發生禍機,不僅是秦王肝腦塗地,實際上也是社稷之憂。不如勸秦王像周公誅管叔、蔡叔那樣殺掉太子和齊王,以安定家國。存亡之機,何不容發,正在今日!”長孫無忌深然此議,因而進言李世民。李世民還有些疑惑,即召房玄齡謀劃。房玄齡說:“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現在你們兄弟之間的憂危關係,正是你除掉太子和齊王的天賜良機,願大王勿疑。”此後,房玄齡又與、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一起多次勸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又征詢了其他僚屬的意見,才下定決心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發動“玄武門(長安皇宮北門)之變”,射殺李建成、李元吉。當年八月九日,李世民接替李淵當上了皇帝,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封房玄齡為邢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