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即唐太宗。祖籍隴西成紀(甘肅靜寧西南),後世居陝西武功,係高祖李淵次子。隋末佐父起兵反隋,戰功卓著。唐統一戰爭中的各次主要戰役,多為他策劃、指揮。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繼位皇帝。在位期間,以亡隋為鑒,勵精圖治,用賢納諫,使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國軍事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和軍事戰略家。
李世民出身於關隴貴族家庭。先人世為武將,幼時曾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他不僅善讀《孫子兵法》,而且“尚威武”,“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是一位頗有卓識遠見、並且驍悍勇敢的貴族子弟。他一生的軍事活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十六歲至十九歲,初曆戎陣、小試鋒芒。二十歲至二十一歲,佐父起兵,創建唐朝。二十二歲至二十八歲,率軍出征,統一中原。二十九歲至五十二歲逝世,運籌帷幄,經略邊疆。
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楊廣出巡邊塞,被突厥軍包圍於雁門。李世民應征入伍,隨屯衛將軍雲定興赴援。因當時敵軍勢眾,他曾獻疑兵之計,說:“虜敢圍吾天子者,以無援故也。今宜先後吾軍數十裏,使其晝見旌旗,夜聞鉦鼓,以為大至,則可不擊而走之。不然,知我虛實,則勝敗未可知也。”雲定興采納其建議,軍至崞縣(山西原平),突厥畢始可汗果然解圍而去。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淵受命為太原留守。當時甄翟兒(曆山飛)部農民起義軍,經常活動於太原地區。李淵率軍出擊,被起義軍包圍,李世民率精騎數十,突入重圍,救出李淵,複乘勢奮擊,大敗起義軍。李世民開始顯露出其機智勇敢的軍事才華。
李世民雖然鎮壓了甄翟兒部起義軍,但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勢不可遏。李淵及李世民等有識之士,均已看出隋運將終。遂交結豪傑,網羅人才,暗作反隋準備。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突厥侵犯馬邑(山西朔縣),隋將拒戰不利。李淵身為太原主帥,深恐為此獲罪,李世民乃乘機協助其父策劃了“晉陽起兵”,北和突厥,鞏固後方;東和瓦崗,借為屏障;並出擊西河(山西臨汾北),以樹聲威,開倉濟民,擴大影響。於是從者日眾,兵力劇增。遂建大將軍府,李淵自為大將軍,以長子建成為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為右領軍大都督,各轄三統軍。當年七月間,李淵率軍三萬,由太原沿汾水南下,進軍關中。當軍至賈胡堡(山西霍縣西北)時,連日陰雨,軍中乏糧,又得知隋將宋老生已率軍兩萬扼守霍邑(山西霍縣)。屈突通率軍一萬守河東(山西永濟西)。並傳聞劉武周將襲太原。裴寂等認為前有阻兵,後有被襲可能,雖聯合瓦崗李密,但並不可靠,於是建議撤回太原。李淵同意退軍。李世民極力反對,他說:“今禾菽被野,何憂乏糧。老生輕躁,一戰可擒。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武周與突厥外雖相附,內實相猜。武周雖遠利太原,豈可近忘馬邑;本興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當先人鹹陽。號令天下。今遇小敵,遽已班師,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為賊耳,何以自全!”並進一步分析利害說:“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五日”。經他苦諫,李淵終於改變決心,繼續前進。在霍邑大敗隋軍,俘宋老生及所部數萬人。霍邑之役,是李淵成敗的關鍵之戰。如稍一遲疑,則將失去乘虛戰機。這次的勝利,既補充了軍力,又振奮了軍心,也挫喪了隋軍士氣,為爾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宋人評論說:“霍邑之戰,唐事幾敗而成,太宗由此始定霸業。”
霍邑獲勝後,李軍乘勢直下臨汾、絳郡(山西新絳)、龍門(山西河津),包圍了河東。由於屈突通據城固守,久攻不下乙李世民認為“兵貴神速”,應乘虛從速入關,不能坐頓堅城,徒耗日月。李淵乃留一部兵力圍城,率主力西渡黃河,命李世民經略渭北。李世民軍到之處,隋軍皆降,又收編當地農民起義部隊,不久就號稱“勝兵九萬”,屯於洛陽,與李建成軍東西相對,對長安形成鉗形合圍。此時,李淵原在關中的貴族及當地豪強,也均率部響應,並由李世民指揮。十一月初九攻占長安,次年,李淵稱帝,國號唐,改元武德。以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
在創建唐王朝的戰爭中,李世民雖立有大功,但仍位為部將,在李淵直接領導下執行作戰任務。唐王朝建立之後,天子不便親征,太子建成也需在京城襄理軍國政事。李世民遂以軍事統帥的身分,指揮唐軍主力,擔負起統一中原的主要作戰任務,共領導了四次戰略性戰役。
薛舉集團盤踞隴右(甘肅蘭州、天水一帶)地區,自稱秦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李淵稱帝不久,薛舉就率軍進攻涇州(甘肅涇川)。李世民率軍拒之於高土庶(陝西長武北)因恃眾輕敵,在淺水原被薛軍。李世民返長安休整。適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繼位,屯軍折土庶(甘肅涇川東北)。當年冬,李世民再度率軍擊薛仁杲,雙方對峙於高土庶。李世民接受失敗的教訓,決定改用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的作戰指導。薛軍大將宗羅喉多次挑戰,李世民均堅壁不出。相持六十餘日。薛軍糧盡,其將梁胡郎來降。李世民認為戰機已到。命梁實設陣淺水原以誘薛軍。宗羅喉果然盡力來攻。梁實扼險固守,急切難下。李世民見薛軍已疲,又派龐玉在淺水原南布陣,宗羅喉掉頭來攻,李世民自率主力自淺水原北側擊薛軍,形成前後夾擊,薛軍大敗潰逃。李世民認為“破竹之勢,不可失”率軍急追,包圍了折土庶。最後薛仁杲被迫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