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1938年(1 / 3)

“元旦”

尤以對俄問題處理為難,蓋國之禍患,有隱有急--倭禍急而易防,俄患隱而叵測。國際正各自擴張軍備,而表麵則競言和平。當此之時,我人對於外交,斷不宜作依賴任何一國之想,務必力圖自存自主。

這篇日記是由國際上對中國抗戰持冷漠態度所發。

蔣介石曾寄希望於九國公約會議製裁日本,結果是在1937年11月24日九國公約簽約國最後一次會議上,各國並沒有給予製裁,對中國代表顧維鈞的抗議無動於衷,他們這種做法,客觀上更加縱容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蔣介石聯想幾個月來所作的努力終成泡影,沒能得到些許效果,實在是怒火中燒。

1月1日元旦團拜,蔣介石發表堅決抗戰的談話,他對大家說:“抱定堅忍不拔之誌,以打破日寇威脅利誘之政略。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雖目前國際形勢變化無望,我們務須一本原定方針,忍痛奮鬥到底。凡事若不半途而廢,則到最後,必能有誌竟成,故不患國際形勢不發生變化,而患我國無持久抗戰決心。”

蔣介石還表示:“吾於此戰事緊張,天崩地坼之時,從容謀處,細心計劃,亦自信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中華民國必可由自身而複興也。”

當天,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趕到武漢,試圖進一步威逼蔣介石接受日本提出的投降條件,日本認為蔣介石會迫於形勢而妥協投降的。蔣介石拒不接見,但他還留了個“活口”,讓外交部長王寵惠與陶德曼進行談判,明令要求日方條件提得具體些,如不具體便拒絕和談。

元旦這天,蔣介石記下了包含“力圖自存自主”思想的日記,表現了中國人起碼的骨氣。到此,蔣介石的抗戰決心被迫再次堅定起來。

“1月2日”

倭寇所提條件,等於征服與滅亡我國;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當即嚴詞拒絕作答。

元旦那天,蔣介石讓外交部長王寵惠與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進行談判。王寵惠要求日方將條件提得具體些。可陶德曼隻是把所謂的4項條件並非完備的細目交給王寵惠。其實這是非正式轉達。細目內容如下:

第一項,首先是要中國承認“滿洲國”,並有積極排除共產黨的證據,不過並非要求中國參加防共協定或廢除中蘇不侵犯條約。

第二項,所謂“非武裝區域”,是指:(1)內蒙古、(2)華北、(3)上海附近已為日本占領區之一部(約為自市區至湖沼地段)等三個地區。所謂特殊機構(政權)則為內蒙古方麵,須具有和外蒙古相同地位的“自治政府”;至於華北方麵,不明(就連傳達者陶德曼也不明了日方的意圖)。而上海方麵,則是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以外地區設立“特殊政權”。

第三項,關於經濟協定一節,是指關稅與商務方麵。

第四項,所謂“賠償”,一部分為戰費賠償,一部分為日本財產損失的賠償;另外,日本軍占領費用也須由中國負擔。

此外,關於停戰一事,日本參謀部主張:由中國派遣代表赴日議和;須等待提出相當保證後,方可考慮停戰。

王寵惠要求具體些,否則,中國政府無法答複。

蔣介石深知日本方麵妄圖讓他含糊地先接受下來,以便日後威逼投降。這天的日記重申了元旦講話的立場。

“1月11日”

倭今始知對華戰爭非長期不可乎?隻要我能抗戰到底,則國際形勢終必轉變,倭寇終必失敗。

1月9日,據報道,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在上海發表講話:“國民政府未有和平交涉之意,現在形勢須考慮兩點:即壓迫國民政府與樹立占領地區之新政權。恐怕日本將會否認國民政府為中國的中央政府。”這表明日本真實意圖是在擴大侵略,同時流露出要扶植偽政府長期占領中國的意向。

1月11日,日本內閣和參謀本部舉行聯席會議,研究長期侵華政策。

蔣介石獲悉這兩條報告後,深知日寇本無視外交談判原則,急切盼望中國“拒絕議和”,它懷有亡我之更大野心,準備對我長期作戰。但蔣介石對國際諸國的態度依然寄予莫大的希望。他乞求著、等待著國際形勢的轉變,他相信終有一天,國際形勢有利於我,不利於敵,敵國必敗,我必勝!

蔣介石被迫堅定了抗戰決心,因此對在戰場上對日不加抵抗就撤退逃跑者,要行懲治。當然他要抓一個對抗自己、與己有隙的人開刀。

1月11日,蔣介石到河南開封召集北方將領會議,邀山東省主席、第三集團軍司令兼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韓複榘到會。蔣介石親自主持會議,他單刀直入地講道:“我們抗日是全國一致的,這是我們每一個將領義不容辭的責任。可是,竟有一個高級將領放棄山東黃河天險的陣地,違抗命令,連續失陷數大城市,使日寇順利地進入山東,影響巨大。我問韓主席:你不發一槍,從山東黃河北岸,一再向後撤退,繼而放棄濟南、泰安,使後方動搖,這個責任,是否應當是你負擔!”韓複榘聽了蔣介石的話,毫不客氣地頂撞說:“山東丟失是我應負的責任,南京丟失是誰的責任呢?”韓的話還沒說完,蔣便聲色俱厲地說道:“現在我問的是山東,不是南京,南京丟失,自有人負責!”隨即將韓複榘逮捕,後以“違抗軍令,擅自撤退”的罪名槍斃。

實際上,蔣介石此舉也是敲山震虎,一箭雙雕。一方麵表示自己的抗戰決心,給求和者以眼色;另一方麵給反蔣派係來一個“殺一儆百”。

“1月12日”

隻要我能抗戰到底,則國際情勢終必演變而日本終歸失敗也!

蔣介石此時並未放棄對國際情勢變化之期望,他的這種預見為後來的事實所應驗。

“1月15日”

此一星期中,敵人以宣戰、否認我國民政府與繼續軍事行動等等威脅逼迫,無所不至,可雲極矣!以餘視之,不值一笑。無論其出於如何舉動,皆不能動搖我抗戰之決心及最後勝利之信心。

彼求和不得、進退維穀之醜態,日益畢露矣!盍不早日覺悟,明言撤兵之為得也。

日本無政治家,無領袖,其國之危,亦可惜哉!

中國外交部長王寵惠將元旦那天蔣介石講話的態度和對日本新增的4條予以拒絕的原則立場作了通告,由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經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送達日本政府。日本政府見蔣介石如此強硬,且決意繼續堅持抗戰,便於1月9日,由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在上海發表不承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的談話。又通過陶德曼再次追問中國的態度,說明如不答應日方條件,日本即對中國宣戰,並消滅國民政府,而承認北平政權(漢奸)。

1月12日,日本外務次官要陶德曼敦促中國務必於15日前答複4項條件,否則日本政府將“自由行動”。中國外交部長王寵惠於15日下午4時再次聲稱:中國政府至今對4項條件具體內容不全清楚,沒法答複,希望知道詳盡內容。日本得知答複後,認為是中國政府最後拒絕。

日本政府宣布從這一天(1月15日)起,“陶德曼調停工作結束”,即結束談判。這也是日本試圖不經戰爭使中國屈服的陰謀破產。從此,日本改變逼蔣投降策略,開始對中國展開大規模侵略戰爭。

蔣介石心裏已有了準備,他在這天的日記裏寫下了自己的感受,並預見到日本終將失敗的結局。從日記中看,蔣的抗戰決心更加堅定了。

“1月17日”

此項聲明,早在意料之中。彼倭宣布不以國民政府為交涉對手,而未明言否認二字,此乃無法之法,但有一笑而已。

唯彼所謂“期待新興政權之成立”,則意在扶植傀儡政權,以破壞我領土主權的完整。我當以嚴正立場昭告於世界也。

此項聲明是指1月16日,日本政府發表的“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第一次近衛內閣聲明),其內容摘錄如下:

“帝國政府爾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並期待真正與日本提攜的新興中國政權之成立與發展,俾與之調整兩國邦交,以協助建設更新之新中國。……”

蔣介石見此聲明,不禁啞然失笑,實在是太狂妄了:像這樣不以一國政府為對手的聲明,在國際慣例上前所未有!蔣在日記中對“期待新興政權之成立”一語,作了揭露。爾後,他表示了“昭告於世界”的“嚴正立場”。 蔣介石還當即命令外交部發表強硬聲明,針鋒相對地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聲明大致內容如下:

“日本不顧一切,調遣大批陸海空軍,攻擊中國土地,屠殺中國人民,中國迫不得已起而自衛,抵抗侵略,抵抗暴力。數月以來,中國未有一兵一卒侵入日本領土之內。……

“中國和平之願望,雖始終未變,……然中國政府於任何情形之下,必竭全力以維持中國領土主權與行政之完整。任何恢複和平辦法,如不以此原則為基礎,絕非中國所能忍受。同時,任何在日軍占領區域內,有任何非法組織攢竊政權者,不論對內對外,當然絕對無效。”

此聲明全文發表於1938年1月19日《中央日報》上。

“1月22日”

倭寇在京之殘殺與奸淫未已,似此獸類暴行,彼固自速其滅亡,而我同胞之痛苦極矣!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侵占南京後,在第6師團長穀壽夫指揮下,對南京軍民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日軍首先將未來得及撤退的,已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國軍人,用繩索捆綁連接成數百人為一團,迫使列隊到長江岸邊,用機槍掃射或用汽油焚燒、活埋以及推入長江之中,還有的被當作刀靶劈刺,悉數殺戮。

接著,殘殺的對象更及於老弱婦孺。設置在金陵女子大學內的“國際難民委員會”所屬“婦女收容所”收容了7000多婦女,被日軍用卡車載運出去,進行輪奸後再行殺害。“日本兵完全像一群放縱的野獸似的來汙辱這個城市”,有的婦女竟被輪奸37次之多,然後將其殺戮取樂。更有甚者,有兩個軍官,以砍殺100人、150人為競賽的消息,為日本的新聞所大肆報道。

屠殺的手段,越來越殘酷。有將人下半身埋在地中縱軍犬狂噬的“犬噬之刑”;有用鐵鎖貫穿下顎將人全身吊起來的所謂“釣魚之刑”;還有將人綁在炭火燒紅的鐵床上的所謂“烤豬之刑”。殘忍至極,令人發指。

當時南京的居民有1/3被掠奪、燒毀。重光葵在《昭和之動亂》中也供認:“攻入南京的中島師團,在南京的暴行,轟動了國際視聽,使日本聲譽一落千丈。”大阪《朝日新聞》記者有言:“日軍官兵紀律之壞,無以複加,遇婦女不問老弱,任意奸淫,強奸之後,加以慘殺,遇到壯丁,更是一律殘殺,種種殘酷行為,全無人道。”

當時僑居南京的外國人組成“國際委員會”向日軍第六師團長穀壽夫提出12次抗議,但穀壽夫均置之不理。在持續六周的殺戮中,我軍民被殺者達30萬人之多!30萬人排起來,可從杭州連到南京;30萬人的肉體,能堆成兩幢37層高的金陵飯店;30萬人的血,有1200噸;30萬人用火車裝載,需要2500多節車廂!日本侵華軍隊的暴行罄竹難書。對此,中華兒女永世不會忘記!

最終,施暴者難逃法網。穀壽夫於1946年3月,以戰犯判罪,在南京雨花台被槍決。

“1月28日”

敵國對華不許第三國幹涉之政策,已明白宣布,故英法空言調和,決無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機日益迫近,吾人將在大戰中準備如何犧牲,大戰後之結果與我國之地位如何,均應預作詳細之研究也。

自1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陶德曼調停工作結束”,意味著“敵國對華不許第三國幹涉之政策”露出端倪,但還沒有公開宣布。

緊接著日本政府發表了第一次近衛內閣聲明。對於這個聲明,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向日本外相廣田弘毅表示“遺憾”,並說明:“日本應負斷絕今後交涉途徑的責任。”

1月18日,日本政府對自己的聲明又發表了“補充說明”如下:

“所謂不以之為對手,是比否認具有更強意義。就國際法而言,隻要承認其新政權可達到否認國民政府的目的;唯由於可予正式承認的新政權尚未成立,特在國際法上開此新例--否認國民政府並抹殺之。”

這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欲蓋彌彰。

1月20日,國民政府下令召回駐日本大使許世英;

1月24日,日本政府又宣布了四點聲明:

一、不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日本均不與國民政府交涉。

二、日本為阻止外國軍事援華,仍可對華宣戰。

三、日本對華北之“新政權”,居於監護人地位。

四、絕對不允許第三者出麵調解。

在這裏,日本政府正式宣布了“不允許第三者出麵調解”。這樣一來,它把自己趕到毫無緩衝的絕地,使自己孤立起來。

繼而日本政府於1月28日也將駐華大使川越茂撤回。

中日兩國間的和談之門業已完全關閉。

從此,日本陷入泥潭而不得自拔。

蔣介石在本月的《抗戰檢討與必勝要訣》一文中分析道:

“敵國的兵力,總共預備了50個師團來作基礎,其中預定用在中國的是15個師團,用以對付俄國的共35個師團。……但是現在用之於我國的正式部隊,共有16個師團,還有補充師10個師團,總共26個師團,可見他的兵力已經用盡,不能再派更多的部隊來到中國。

“敵人預先的計劃,就是想以少數的兵力在最短的時間一舉而消滅我們的軍隊,迫使中國屈服,然後應付世界大戰。……但我們發動全麵長期抗戰,……到現在他愈陷愈深了,它的兵力愈要作無限的消耗。……他原定的計劃,已被我們所打破。”

蔣介石的分析很透徹,對“日益迫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已作了理論上的預測。

“2月6日”

《抵禦外侮與複興民族》一篇講演詞發表後,敵必對我恨之入骨髓。彼夢想我屈膝之意可以休乎!

2月5日,蔣介石將他在1934年7月於廬山軍官訓練團所講演的《抵禦外侮與複興民族》講演稿交付報刊發表。以此作為對日本政府第一次近衛內閣聲明的有力回擊。

在這篇演說裏,除詳盡地闡述對付日本全麵發動侵略戰爭的防禦戰略,文章最後預言日本必敗,中國必勝。

“3月13日”

今我軍事上整理漸有頭緒,再經兩月之補充,當足以應戰無虞。

到武漢後,蔣介石的工作急切的有如主持軍事會報,封鎖馬當,布置江防。從長遠打算的有如改組軍事委員會,他自己仍隻稱委員長而有大元帥之實,軍委員亦隻稱軍委會而漸有大本營之實。又重訂戰鬥序列,計六個戰區,內中司令長官三人代表原中央係統,三人代表省區軍事領袖,下轄二十五個集團軍及稱前敵總司令部之部隊。內總司令六人代表中央軍,十八人代表各省區或出自原軍閥部隊,其他一人則為朱德,下轄中共部隊稱第十八集團軍。此時由前方調至後方整訓部隊尚有二十六個師。1938年1月之後,才明定“統一兵員征募及補充方案”,在九個省份內成立軍管區,厲行征兵。一部雜色部隊,如原屬財政部之稅警總團及各地之保安團隊,亦升級為正規之步兵師。3月4日,又決定再編練新軍二十個師。一般人尚未看清:至此中國方談得上初步的動員。以前純不過糾集已有之部隊倉促應敵。駐武漢又三個月後,蔣介石寫下了今天的日記。

“3月22日”

世人隻知戰時痛苦,妄想速和,殊不知和後之痛苦更甚於戰時;而況為屈服不能得到平等之和平!

中日兩國先後撤回大使,即意味著開始斷交。當時近衛內閣和軍方均認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仍可以武力迅速征服之。可是,日本第一階段的速勝戰略破產了,原定幾個星期的任務,5個月時間尚未完成。於是,日本又悄悄地向國民政府遞出微笑,對蔣介石等人開展誘降活動。雙方繼續通過各種渠道,秘密接觸,暗通信息。

1938年1月15日,“陶德曼調停工作結束”了,但日本還想找一個第三國調停途徑使國民政府接受其條件,使之屈服。最後找到意大利駐華大使柯萊。柯萊是親日派,“七七”盧溝橋事變以來,曾向國民政府勸說:“這個戰爭,等於是阿比西尼亞想要抵抗意大利,中國必然會失敗;中國縱使進行長期抗戰,也不可能有什麼收獲,應趕快和日本坐下來談和。”

柯萊接替陶德曼積極地開展勸降工作。

但是,眼下蔣介石對未來的戰爭有個基本估計,認為日本之所以求和心切,是因為沒有更大的軍事增援,因此,他暫時對持久戰還是充滿信心的。於2月5日發表講話,指出日寇侵華必敗。

日本一方麵加強對中國的攻勢,一方麵通過“和平工作”的名義推行其“懷柔政策”。

蔣介石這頁日記即是在這種戰與和的徘徊中寫下的。

“4月22日”

倭首相近衛於對華、對俄兩大問題必有新決定。以理度之,倭對俄似無開戰之可能,而對華則必重新增兵,積極進攻,以求得戰局之早結;或仍消極維持現狀,待適可而止之時。然後者之可能性較少。

自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蔣介石一直窺測蘇日雙方的動靜,可等來的是蘇日無戰事,和睦相處。蔣介石猛然醒悟:歐美等國之所以對日妥協,對華冷淡,一個是為了保障其在遠東的商業利益,另一個希望借日本威脅蘇聯,遏製共產主義勢力在遠東發展。如今中蘇簽約,日本不可能對蘇有所舉動,蘇由於重點在歐洲,對付德、意,也不會與日衝突,連向中國出兵參戰都予拒絕,便可想而知了。所以蔣介石認定日本“對華、對俄兩大問題必有新決定”,“倭對俄似無開戰之可能,而對華則必重新增兵,積極進攻”。

事實上,日寇自1937年12月,攻陷上海、太原、濟南、杭州、南京以後,便兵分北、東、南三路向中國腹地進犯。企圖從山東南下夾擊徐州,企圖打通津浦線,然後循隴海線西進,取道鄭州南下,攻戰武漢。敵集中華北10個師團、山西1個師團、南京方麵14個師團,共34萬人,合編為“中國派遣軍”。

進犯徐州日軍是華北派遣軍的磯穀和阪垣兩個師團,約6萬人。他們是敵軍中最精銳的部隊。

12月24日,韓複榘放棄濟南。

27日,日寇磯穀師團侵占濟南。

31日,又侵占泰安。

1938年1月5日,繼戰兗州、濟寧。由於韓複榘擅自放棄濟南,而撤向魯西南,避免對日軍作戰,致使津浦路為敵控製,徐州告急。

1938年1月,阪垣師團侵占青島,進逼臨汾。

2日,日寇第13師團攻陷蚌埠。

3日,又陷廣德,沿津浦線北犯,徐州危在旦夕。

3月5日,李宗仁獲悉日軍放棄南北夾擊打通津浦路計劃,想由魯南和濟寧合攻徐州。

蔣介石和李宗仁立即部署合圍日寇兩師團的兵力:

以韓德勤第24集團軍於高邱,寶應地區阻止由揚州北犯之敵,掩護運河交通線;

以李品仙第11集團軍、廖磊第21集團軍,於學忠51軍防備淮河沿線之敵;

以鄧錫侯第22集團軍守滕縣,阻磯穀師團南犯;

以59軍駐滕縣以南,龐炳勳駐臨沂,阻止阪垣師團南進與磯穀會師。

3月6日,李宗仁又以張自忠59軍增援臨淅龐炳勳部,力阻阪垣師團南進。

阪垣被阻於臨沂,南方第13師團被阻於淮河地區,無法策應徐州。

磯穀孤軍深入,陷入被圍殲的態勢。

18日,張自忠、龐炳勳兩部將阪垣師團擊退,迫使阪垣與磯穀兩師團不能會師。

20日,滕縣失守,師長王銘章殉國。

1938年3月23日魯南最激烈的防禦戰--台兒莊戰役開始了。

這個戰役,以台兒莊為中心,北至肥城、大汶口、兗州,南至雨下店河界;東至臨沂,西到向城。正麵陣地除台兒莊外,還有棗莊、嶧縣、韓莊、蘭陵、洪山等重要據點,戰線全長100多公裏。

23日,日寇千餘人開始進攻台兒莊,被第31師和黃僬鬆第27師一部殲滅過半。

3月25日的郭裏集之役,4月3日的劉莊之役,我軍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

4月6日閣陽樓之役,第30師攻下南洛,切斷台兒莊敵人後路;第27師向台兒莊以東日軍出擊,敵倉皇應戰,傷亡慘重,向西北退卻。

4月7日,我軍乘勝追擊,又勝敵於紅瓦屋。敵退至嶧縣、棗莊一帶。台兒莊戰役遂告勝利結束。我軍殲滅敵軍精銳部隊2萬多人,摧毀坦克30多輛,繳獲大量軍用品。台兒莊戰役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日軍的侵略野心。

台兒莊大捷,舉國歡騰。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的武漢舉行了盛大提燈火把遊行,全國軍民抗戰精神為之一振。

蔣介石於1938年4月《在車輔山車站對出迎官兵訓話》中講道:

“此次魯南會戰,迭獲勝利;尤其台兒莊一戰以後,敵軍聲勢大挫;我軍同心協力,服從命令,極為國際所稱譽。敵增援津浦線部隊,乃由第二(山西)、第三(蘇南、浙江)兩戰區投調而來,而該兩戰區敵軍因受我軍牽製,已無法再調,故其今後增援兵力極為有限。

“今敵在台兒莊大敗以後,必憤而向我報複,但其實力有限,仍是投機戰略。隻要我能首先堵住,再予迎頭痛擊,終必更獲大勝。”

蔣介石隻說對了一部分,日寇“必憤而向我報複”,但絕非“是投機戰略”。台兒莊戰役隻是整個徐州會戰的一部分,日寇的主要目標是奪取徐州戰略要地,再進逼武漢。日寇的戰略計劃並沒因台兒莊受挫而改變。

也正因日寇暫時受挫,“求得戰局早結”已不可能,因此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消極性維持現狀”“可能性較少”,更大的更殘酷的戰役在後麵。

“4月30日”

台兒莊勝利不僅關係戰局之成敗,實使民心士氣為之一振。

1938年4月李宗仁所指導的台兒莊大捷,蔣以低調處理。當各地鳴鞭慶祝時,蔣以統帥所發的公告稱:“此乃初步之勝利,不過聊慰八月來全國之期望,稍弭我民族所受之憂患與痛苦,不足以言慶祝,來日方長,艱難未已,我同胞應力戒矜誇,時加警惕,唯能聞勝而不驕,始能遇挫而不餒,忍勞耐苦,奮鬥到底。”(1938年4月7日)日記之提及台兒莊隻出現於當年4月之“本月工作檢討”,內稱:“台兒莊勝利不僅關係戰局之成敗,實使民心士氣為之一振。”至此不出20日(5月19日),徐州棄守,蔣介石雖未明言,但已在日記裏對李宗仁切責。

台兒莊戰役一般公認為初期戰爭中之最大勝利,有些人甚至認為八年抗戰中唯一一次可稱為無條件的勝利。日本資料自承死二千三百餘人,西方資料稱日軍死傷一萬六千人,喪失戰車四十輛,裝甲車七十輛,華軍死傷數大致相埒。塗克門稱“自日本建立陸軍以來第一次顯要的戰敗”。中國政府宣傳機構稱:“殲敵三萬餘眾。”

“5月8日”

空軍飛倭示威之宣傳,須早實施,使倭人民知所警惕。蓋倭人夜郎自大,自以為三島神州,斷不被人侵入,此等迷夢,吾必促之覺醒也。

蔣介石這頁日記道破了“空軍飛倭示威之宣傳”的重大意義。

而這段史實,且看當時的報道:“5月19日黃昏,我轟炸隊隊長徐煥升奉命前往敵國三島,散發告誡傳單。徐隊長因使命重大,興奮異常,乃令副隊長佟彥博、隊員蘇光華、劉榮先、雷天春、吳積衝、陳光鬥等緊急集合,自某地昂然起飛,冉冉離開祖國,長空中發動萬匹馬力,遠飛重洋之上,午夜既過,星光初朗,月色自雲隙閃出,我神勇壯士愈見奮發,飛抵某島附近,我機突然低飛海麵,作周旋偵察。是時敵艦慌亂異常,速發探照燈照射。我機輕移翼身,閃逝雲端,直飛至長崎上空。徐隊長當先環飛一周,偵明情勢,即指揮各機魚貫低飛,乘街燈明亮之際,以最迅速之手法,向通街小巷猛發傳單,各機完成任務後,排成一字隊形,直衝雲霄,向九州兩岸飛行。一回顧時,但見全市燈火突息,探照燈閃放如電。我機又沿九州西岸各城市低飛,散發傳單,紙片紛紛,如降瑞雪。移時,晨光熹微,我戰士完成使命向祖國海岸飛回。少頃,煦暖陽光,陡湧海麵,我遠征戰士,已飛抵國土。11時整,於歡呼聲中,雄鷹相繼降落。下機時,場中軍樂齊作,掌聲震天,情況熱烈,前所未有。

這是1938年5月19日下午3時23分,由兩架馬丁式B10轟炸機自漢口起飛向日本進行的一次遠征。長機由中國空軍第十四隊隊長徐煥升駕駛並領隊,於淩晨2時45分飛臨日本九州上空,並繼續飛向長崎、福岡、久留米、佐賀等城市。飛機上搭載的不是炸彈,而是20萬張傳單。傳單上寫的是:“中日兩國有同文同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係,應該互助合作,以維持亞洲和全世界的自由和平;日本軍閥發動的侵略戰爭,最後會使中日兩國兩敗俱傷,希望日本國民喚醒軍閥放棄進一步侵華迷夢,迅速撤回日本本土。”

徐煥升曾向日本作家古屋奎二談到這次遠征的回憶:

“奉到蔣委員長的命令,是在4月中旬。”

“當時,日本的防空哨警戒能力相當幼稚,我們侵入日本上空時,並未被發現;直到完成任務離開日本,俯視眼底的都市才剛剛在實施燈火管製。”

“乃至天色通明飛到我國東海岸上空之際,接到地麵聯絡,得知在上海、杭州一帶有多架日本飛機升空攔截我們,但我們則掩蔽在雲霧中安全返航。”

遠征日本返航歸來的機組人員受到軍政部長何應欽的歡迎。

像這樣的對日本本土實施的“紙彈轟炸 ”,後來被稱為“人道飛行”。

“5月26日”

敵國至此方知吾不可以威脅與利誘,而其果能斷其滅亡中國之念,是即吾之第一步勝利也;但恐其仍不能斷念耳!

1月16日日本近衛內閣聲明“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以後,中日兩國政府依然暗通信息,尋求和談的途徑。

國民政府外交部亞洲司日本科科長董道寧頻繁與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駐南京事務所主任西文顯接觸,並親自前往日本活動謀求日本參謀總部向日皇陳訴,以中止執行聲明中宣布的方針。

董道寧在日本活動後返回中國,並捎回日本參謀本部第8課課長影佐禎昭寫的一封書信給行政院副院長張群和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其內容略為“近日聲明將致東亞命運陷於窮途末路。董道寧來日,傳達貴國政府之誠意,大為感動。希望繼起有人,以解日本朝野之惑”。

蔣介石對影佐禎昭的書信很感興趣,托人口頭向日本政府轉達以下意見:

“對於影佐大佐和平外交的誠意,特別致意。我們想像得到:日本對中國的作戰意圖,第一是為了對蘇聯關係之安全保障;第二是為了保護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及依存關係。但關於第一項,東北四省和內蒙古可留待他日協議;唯河北、察哈爾絕對須還中國,日本必須尊重長城以南中國領土主權的確立與行政的完整。若對上項意旨能有了解,則日軍便應先行停戰,然後以上述條件為基礎,進行和平細則的交涉。”

後來,由於日軍在台兒莊慘敗,繼而傾全力進攻徐州,董道寧和西文顯的秘密活動宣告結束。接下來便是日本抬出了大漢奸汪精衛。

5月初,日本首相近衛文?發表強硬演說:“在達成徹底膺懲蔣政權並使之崩潰的目的之前,決不休戰;帝國所決定的方針,即使費時數年也不會變更。”

日本政府想憑借武力強迫國民政府與之進行屈服式的和談。中國政府是難以接受的。

蔣介石希望以“吾不可以威脅與利誘”,來“斷其滅亡中國之念”。但他也深知不太可能。

“6月3日”

此次我軍撤退愈速,敵進將更遲緩。在長期戰爭中,不可以一時之進退定其勝敗。戰略之撤退,如能達到預期之結果,即勝利也。

蔣介石想要擴大台兒莊的戰果,不顧實際情況(日軍本欲在徐州實行決戰,奪取戰略要地,以圖西進鄭州進逼武漢,因此氣焰囂張,鋒芒畢露),又向徐州地區增調20萬兵力,使這一地區兵力達60萬之多。蔣的方針是,在津浦線正麵集中優勢兵力,將日寇“首先堵住,再予迎頭痛擊”。但是,蔣介石在平原地段,交通要衝,雲集大軍的做法是有悖兵家訓律的,形勢對我不利。

日本在台兒莊受挫後,重新部署了兵力。

1938年4月7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作戰命令:“華北方麵軍司令官應以一部有力部隊擊敗徐州附近之敵,占據蘭封以東的隴海線以北地區”;“華中派遣軍司令官應以一部協助華北方麵軍司令官,擊敗上項徐州附近之敵,並占據徐州(包括在內)以南的津浦線及廬州附近。”大本營命令:“大陸命第84號”1938年4月17日,《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第1分冊,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