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1940年(2 / 3)

5月底,日軍開始兵力調動。針對敵人先占要地並搶占黃河各渡口、切斷晉西北八路軍通往陝甘寧邊區道路的企圖,第120師作了具體部署,除打擊向根據地縣城來犯之敵外,在各被敵控製的公路沿線開展遊擊,襲擾敵後方,切斷敵交通,配合反“掃蕩”。6月,各路出擊,連連獲勝,到7月6日,敵軍全部撤退,反“掃蕩”作戰勝利結束。

這次反“掃蕩”,曆時月餘,八路軍共作戰250餘次,殲滅日偽軍4500餘人,繳槍300餘枝(挺),收複了晉西北的興縣、臨縣、方山、保德、河曲等縣城。東起平綏鐵路大同至集寧段和同蒲鐵路大同至平遙段,西至黃河,南迄汾(陽)離(石)公路,北至大清山的廣大地區,均在我抗日軍民手中。

“5月25日”

(一)

倭如南進,則其必介入歐戰,並與美發生衝突,於我有利也。

1940年1月16日,日本發生政變,由“南進”政策的推進者,海軍大將米內光政出來組閣。

新內閣認為歐洲的戰局,對於日本南進極為有利。因為法屬越南和荷屬東印度等,都是已被德國所攻占的領有國的殖民地。緬甸所隸屬的英國,也正處在歐洲的苦戰之中。因此,日本認為這時是在東南亞炫耀武力、建設“東南亞共榮圈”的極好機會了。

於是,新內閣決定把進攻東南亞作為它下一步的侵略計劃。日寇侵略東南亞各國,一是掠奪戰略物資,再就是切斷越南、緬甸通往中國的運輸線,斷絕國外對中國的支援,逼迫中國政府投降。

原來,蔣介石以為日寇南進是準備進攻中國的西南大後方,“但都沒有設想到像這樣的南進。”於是,蔣介石在日記中對形勢作了新的估計:日寇如果南下太平洋,對中國不會有更大威脅,美日雙方必然發生海戰,中國可以從中漁利。美日海戰結束,中國便可以對日實行反攻。

(二)

美國會通過擴軍費30餘億美元,此必為倭最大之打擊。倭如能知機,則其必改變侵華政策。

美國國會通過擴大軍費的議案,意在著手準備太平洋戰爭。在此之前,美國已有明顯的態度:對日實行經濟製裁,對華給予經濟援助。

美國自1938年即開始采取積極性的援華抑日政策。在答應了中國2500萬美元的桐油借款後,更於1939年7月照會日本廢止《美日通商航海條約》。接著於1940年3月,又對中國提供以錫為擔保的2000萬美元借款。這一切,當然使日本侵略者受到連番打擊。尤其得到美國國會通過擴軍費30餘億美元情報後,日本所受打擊最大。

日本政府清楚地看到,美國一方麵寄希望於中國戰場,出錢讓中國軍隊拖住自己;另一方麵準備親自動手與自己較量。

但法西斯德國在歐戰中的勝利刺激了日本,特別是1940年5月13日,荷蘭向德國投降,日本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日本馬上取得英、美、法等國“荷屬東印度現狀不變”的諒解,掀開了南進的序幕。

緊接著是日本重新組閣,確定方針,進行在太平洋對英美開戰的準備,這是後話。

蔣介石設想“倭如能知機,則必改變侵華政策”,這不過是幻想。

若說“改變侵華政策”,那就是更加迅猛地向中國反撲,同時南下太平洋。因此,著實鬆懈不得。

“7月14日”

其言完全為偏袒倭寇,且藉此以委卸其停止滇緬路運輸之責任。

日本南進有兩個企圖:

一是由於美日通商條約期滿廢止,美對日禁運的經濟製裁也已迫近,因此急需在南方找到資源。

二是切斷由法屬越南和英屬緬甸通往中國的運輸線。

1940年5月13日,荷蘭向德國投降。日本看準機會,馬上向美、英、法等國提出“荷屬東印度現狀不變”的要求;緊接著迫使荷印當局接受了它所提出的穩定供給石油、鐵礬土、橡膠、廢鐵等13種戰略物資的要求。

6月12日,日本又與泰國簽訂了“日泰兩國任何一方第三國攻擊時,互不援助第三國”的條約。

6月17日,法國投降德國。

6月19日,日本向法國駐日大使安裏提出越中運輸線繼續使用,同時,取得由法國的越南總督卡特禁止將武器、彈藥、汽油、卡車等物資輸往中國的簽約,並允許日本派監視委員會前往查核是否有效實施禁運。

作為法國盟友的英國,麵臨著德國法西斯入侵的威脅,當時的美國依然不想直接介入戰爭,英國隻好單獨對付德國,因此處於自顧不暇的狀態。

日本又瞅準了機會,趁火打劫。

6月24日,日本向英國提出了封鎖滇緬公路的要求。

7月10日起,德國空軍開始空襲英國的港口和船隻,這樣,英國的力量都投注到歐洲,對日本在亞洲方麵的壓力,隻好暫作搪塞。

7月14日,英國通過新加坡的廣播表示:“正為解決中日問題而努力,並避免助長戰爭之行動。”

看來,日本南進的第二個企圖即要達到,截斷國際上對中國的支援為期不遠了。

對中國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沉重打擊。

作為英國來講,不管怎樣,不應該以歐戰緊張作為犧牲別國利益的借口,這實質上是作了一件為虎作倀的事情,是一種無恥的投降行為!

“7月17日”

近衛組閣,其對南洋與侵華,皆將取軍部積極政策;此非於我不利也,唯戰事必更延長。

米內光政內閣與有田八郎外相,在外交上均傾向於采取和英美協調之態度。這一點與陸軍主張和德國同盟之主張背道而馳。於是陸軍大臣?俊六以單獨辭職的強硬手段倒閣。米內光政內閣無奈,於7月16日總辭職。

新組閣者,乃是“七七”事變時的日本首相,一貫鼓吹“建立舉國一致的新體製”的近衛文?。

由他組閣,必然重蹈“皆將取軍部積極政策”的覆轍,使戰爭勢態更加擴大。

蔣介石認為,“此非於我不利也,唯戰事必便延長。”戰火燒到南洋,必將侵犯列強之利益,特別是美國的權益,必然引起海戰,或許英國也會助戰,南洋戰局一開,中國便可從容不迫地實行持久抗戰,戰事延長了,但由於列國幹預,肯定穩操勝券。

“7月18日”

昨夜,倭英停止滇緬路運輸協定已在東京發表,倭寇封鎖之計已售;但餘以四川為中心,當有百萬基本軍隊,可戰可守,倭豈奈餘何!

針對英國7月14日在新加坡的廣播,蔣介石於7月16日發表講話,向英國提出警告如下:

“如果以滇緬路運輸問題與中日和平並為一談,即無異英國幫助日本,迫中國對日屈服,其結果必犧牲中國之友誼,且必犧牲英國在遠東之地位……如英國果有此行動,餘可斷言:英國必獲極端相反之結果,其本身必遭無窮不測禍害。如英國視為停止滇緬路運輸可以縮短遠東戰爭者,餘複斷言:其結果必更助長遠東之戰禍,而擴大遠東之戰局。”

然而,英國對蔣介石的警告置若罔聞,還是匆匆忙忙,於7月17日發表了屈從於日本的封鎖滇緬路3個月的禁令,現出一副搖尾乞憐的醜態,令人可氣、可恨!很明顯,這中間包藏著一個惡毒的陰謀,即英、日間達成一項重要諒解:企圖在3個月內結束中日戰爭。

可是我們的蔣先生是受“阿Q”真傳的,即精神勝利法“玩得精當”。可也是,不玩此法,又怎麼樣呢?暫且自慰總比過分傷感好吧!

“7月23日”

近衛閣員名單發表,人物平庸,極無人望。近衛好虛名,又無決斷,八麵討好,無中心思想,缺鬥爭經驗,更無貫徹到底之毅力,前曾徒唱國民再組織,近又唱新政治體製,仍無定見,此何能組織一全國之政黨與新立政治體製也。

7月22日,近衛內閣再次宣告成立。內閣主要成員名單是:近衛文?出任內閣首相、鬆岡洋右任外相兼拓務相、東條英機任陸相。

其成員名單發表,令蔣介石蔑然失笑。給他的總印象是“人物平庸,極無人望”。對內閣首相近衛,他是太熟悉了,日記所列舉已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說得夠透了。至於另外兩位:外相鬆岡洋右本是對德國崇拜得五體投地的角色;而東條英機陸相乃是強烈主張擴大侵華戰爭和極力鼓吹對英、美發動戰爭的狂妄之輩。可見,由這些人組閣肯定要把日本拖向毀滅的深淵!

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帝國主義在內外交困中已經發狂了。

“7月24日”

綜其(日本內閣)所言,不外為結束中日戰爭與實行總動員法案而已。倭寇所倡新政治體製,為以強化經濟統製,建立其高度國防,對內榨取其國民之血汗,再供其向外侵略而已。

7月22日,以近衛文?為首的新內閣代替了企圖繼續執行不參加歐洲戰爭政策的米內內閣。近衛和日本天皇有親屬關係,和日本壟斷財閥也有密切關係,是個法西斯統治的信徒。外務大臣與軍機大臣又都是主張與法西斯德國合作的、富有侵略野心的戰爭狂人。

因此,近衛內閣采取的方針是,不僅要霸占全中國,更重要的是要侵占整個東南亞國家,並完成在太平洋對美英進行作戰的準備。

近衛內閣竭盡全力使它的對內政策與對外侵略方針相適應。因此日本財團和軍閥認為,隻有法西斯製度才能保證實現其計劃。依照這個製度,倡導建立“新政治體係”,作為在東亞進而在全世界建立“新秩序”的準備手段。

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開支,在國內消滅了資產階級自由的最後殘餘,以首相為首的,由大資本家、地主、將軍、國會議員和官僚組成的君主法西斯政權,“榨取其國民之血汗”。他們通過“鄰組”實行監督國民、管理糧食分配、燃料和肥料的兼證,征收戰時公債和廢銅爛鐵。國民缺衣少食還不得有反抗情緒。

日本軍事工業戰略原料主要來源是朝鮮和中國淪陷區。日本帝國主義在經濟上進行掠奪,采取了種種辦法,使朝鮮和中國淪陷區的經濟完全殖民地化,成為日本經濟體係的附庸。

在金融方麵,日軍每占領一個地區就搶占銀行、銀號,掠奪金條、現金。

在農業方麵,日軍占領農村後,運用武力,驅趕農民,強占土地,供日本移民使用。

在工礦業方麵,日軍進行極其野蠻的、大規模的、係統的掠奪。

除對內榨取、對外豪奪外,近衛內閣並沒有放棄依靠外交壓力迫使美國讓步的希望。

“7月27日”

此舉雖晚,然亡羊補牢,仍於我有益也。

“此舉”,乃指7月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的《加速及鞏固國防軍事法案》,同時下令:對於除英國之外的東半球40多種軍需物資之輸出須取得許可證。7月25日,對高級石油及一部分廢鐵亦須先經許可,方能輸出。

這對日本來說無疑又是一個沉重打擊。日本在當時,從美國輸入大量廢鐵,僅以本年(1940年)為例,1月至7月日本輸入額占美國總輸出額的33?3%還多。

“8月2日”

近衛內閣之新政綱將促使敵國內外崩潰加速,決難能實行也。觀此可以知近衛外強中幹、內求自圓其說;彼明知其不可能,而又不能不出此也。

7月26日,日本新內閣又正式通過了“日本基本國策綱要”,內容是以“八?一宇”為其國策,並宣告了日本要“利用世界曆史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以“集中國家全力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為其根本方針。

7月27日,在日本東京舉行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審議陸海軍首腦所提出的《因應世界形勢推移的時局處理綱要》。這是對26日“基本國策綱要”的進一步說明與補充。

在此綱要中,列入了“在促進中國事變解決之同時,把握時機解決南方問題”的侵略方針。

所謂南方,參謀次長澤田茂在作提案理由的說明中指出:“以日滿華為骨幹,指在印度以東、新西蘭以北的南洋地區。”

對綱要的政策說明如下:

“(一)對於中國,集中政、戰兩略的全力,盡到所有手段,迫使重慶政府屈服。

(二)加強和德意誌政府的團結,並謀求和蘇聯邦交有飛躍的調整。

(三)和美國的關係,倘在日本執行其政策措施之時,以致自然惡化,則屬無可奈何之事。

(四)對於法屬印度支那,使其承諾切斷援蔣路線,允許日軍過境及使用其飛機場;而對於香港及租界方麵,應消除其敵視意識。

(五)在對南方使用武力時,限以英國為對手;不過也有難以避免對美開戰之形勢,故應作開戰之準備。”

在審議中,海軍方麵曾就對美開戰表示不安,可是外相鬆岡洋右強調說:“在除此而外別無途徑的時候,則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月1日,日本外相鬆岡洋右發表聲明,拋出了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計劃。這個計劃是以日本為核心,以日滿華牢固結合為基礎,把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廣大地區都變成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這就是他們的“日滿華東亞新秩序”,這就是他們的擴張到包括南洋各地區在內的“大東亞新秩序”!

然而,從對蔣介石1940年7月24日日記評述所列舉的實事來看,日本確實已到了外強中幹的地步,不用說建設“大東亞新秩序”,就是“日滿華東亞新秩序”也建設不了。

狂妄的日寇,真是到了螳臂擋車,不自量力的程度了。

“8月3日”

敵軍以後軍略--如為其南進計,必先取滇越,以隔絕我對英、印之交道,此為其最大之要著:如其攻川,則為敵最不利之戰略也。故吾斷敵此時必取滇越而不攻重慶也。

這種揣測不無道理。

8月1日,鬆岡洋右向法國駐日大使安裏提出“日軍在越南過境及使用其飛機場”的要求。這實際上是《因應世界形勢推移的時局處理綱要》所內定之內容。然而安裏指出“這等於要法國對中國宣戰”而表示反對。

鬆岡洋右則強硬表示:“在軍事上有其絕對必要”,迫其承認。

與此同時,日軍第五師團已集結於中越國境線上,借口須假道越南撤退而對法國當局施加壓力。

“8月5日”

自近衛登台後,美對倭關係益越惡化。以此,英美在太平洋似有合作之可能,以遏止倭寇南侵之趨勢。

這種推測,不無道理。

近衛登台以後,便製定了以武力進攻東南亞為基本內容的“南進”作戰指導方針。其目的是:

(一)掠奪南洋地區豐富的戰略物資,建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係;

(二)截斷援助中國抗戰的一切國際通道,逼迫蔣介石屈服;

(三)奪取南洋重要戰略位置,實現其“大東亞共榮圈”的設想。

日本的軍事經濟最缺乏的是石油、橡膠和銅,而這些為荷屬東印度及其他西洋國家所富有,因此“南進”是掠奪戰略物資,克服軍事經濟困難的重要手段。

日本準備“南進”的南方,正是英美的勢力範圍,這就自然而然地把英美捆到一個戰車上了。

再說逼蔣屈服一節,這也是英美所不允許的,英美之所以“慷慨”援華,其目的就是讓中國軍隊拖住日本、消耗日本,而使自己得以緩和,從中漁利。如果中國失敗,他們的企圖也便落空了。正像後來丘吉爾給羅斯福的電報所透露的那樣:“如果中國崩潰,將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機。”至於“大東亞共榮圈”顯然沒有英美的份兒,日本一旦奪取南洋重要戰略位置,英美便成了刀俎之肉。

英美合作是可能的,遏止日軍南侵是困難的。

“9月28日”

德、意、倭三國同盟,果已實現,此在抗戰與國際形勢上於我實求之不得者,抗戰必勝之局已定矣!

第二次近衛內閣上台以後,一方麵研討“南進”策略問題,一方麵也在抓緊推進日德意三國同盟問題。

9月9日,德國特使中塔瑪和鬆岡洋右開始秘密交涉。德國向日本提出:“日美戰爭已經無可避免。當日美開戰之際,德國願以飛機、戰車、武器等援助日本。旅居美國的2000萬德裔居民也將和日本合作。”日本方麵也認為:“為了在法屬越南和荷屬東印度獲得特權,當以和在歐洲得勝的德國同盟為有利。”

1940年9月27日,經過3個星期的秘密交涉,日德意三個法西斯國家在柏林簽訂了結成軍事同盟的《柏林協定》,規定三國彼此承認德意在歐洲和非洲,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建立“新秩序”的特權。三國並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互相“援助”。

三國同盟的協定還特別強調指出:“三國之中,任何一國如受到未參加歐戰或介入日華紛爭之某一國家的攻擊,則互相在經濟、軍事上加以援助。”

這裏所謂“某一國家”,指的是美國。顯然,三國都在以美國為假設敵了。

《柏林協定》的簽訂,標誌著世界法西斯反動勢力的結盟,並促成了侵蘇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對此,蔣介石高興地寫下了這頁日記。同時,向各戰區宣示了一份手令,蔣介石認為《柏林協定》的出現,是“抗戰最後勝利唯一的轉機”,“日寇分兵力弱,無力西進,可以放心。隻有等候國際局勢的轉變,期待美英蘇的合作,造成最後勝利。”

蔣介石在此泄露了“保全實力,坐視成敗”消極抗日的天機,這便是廣州、武漢失守後,也就是抗戰第二階段,他所持的一貫思想。

“9月29日”

英美表麵雖故作鎮靜,但其對南洋之準備,必已恐不及而失之晚矣!然餘不能不警告:倭寇進攻新加坡、菲律賓之期在即矣!

9月中旬,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在日軍進占越南即將行動時,會晤了日本外相鬆岡洋右,並予以警告:“日本的行動是自行破壞其維持遠東現狀的約定。”

同時,美國助理國務卿米耳茲代表病中的國務卿赫爾強烈譴責日本:“這等於完全占領法屬印度的要求,竟以最後通牒強迫對方,如不接受,則立即派兵侵入。實與侵略中國之步調配合一致,侵略及於法國之殖民地。”

日本帝國主義對美國的警告與譴責置若罔聞。

1940年9月23日,日軍出兵占領了法屬越南北部。

日本的一意孤行,刺激了美國。

9月25日,美國決定向中國追加2500萬美元借款。

9月26日,美國又擴大規定各級的廢鐵輸出都必須取得許可證,以此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9月27日,日本妄圖從德意那裏得到支援,於是日德意三國在柏林簽訂《柏林協定》正式宣告結盟。

英美的確處於迫在眉睫的危險境地,難怪蔣介石亦為之焦急!

“10月2日”

今俄雖未加入同盟,而主動促成者,則為俄斯大林也。此後,如倭不速南進,則斯大林將以俄倭互不侵犯協定促倭南進,自在意中。如此,則美倭戰爭又為斯大林“世界帝國主義大戰”之陰謀所促成。

這乃偏見之詞。

且看日蘇“互不侵犯協定”簽訂背景如何?

日本帝國主義對蘇聯很早就懷有極大的侵略野心,隻是在中日戰爭初期與蘇聯在張鼓峰、諾門坎兩次較量中遭到慘敗,才不得不推遲了侵蘇的時間,何況這時德國又同蘇聯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

1940年夏,日軍開始南進侵占東南亞和南洋地區,這主要是因為歐戰使法國和荷蘭崩潰,而英國也大為削弱。這對日本來說是俯拾即得之事,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1940年7月,日本政府向蘇聯主動提出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從日本來說不過是個策略。日本一麵拖延日蘇條約談判,一麵又同德意協商旨在反蘇的三國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