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1941年(2 / 3)

(二)為欲消耗敵國在我東北整個之陸軍,不得不鼓勵其南進,或轉用於中國之戰場。

(三)為預防德國攻擊蘇聯,而解除蘇聯本身東顧(西伯利亞)之憂。

(四)其最深刻之用意,則在以此一舉而動搖德、意、日三國同盟之基礎,使德國認清日本之不惜背盟棄信,因而加深對日之疑忌。

第二,今後,敵人無論先以全力侵華,抑或發動南進,而太平洋聯係之防勢(ABCD包圍圈)已成,敵國陸海軍實已處於包圍之中而於被動之地位。

至就敵國在此約中實質上所得之利益言之,至多為其駐屯我東北陸軍之一部分自此可有抽調之自由;然即使蘇聯之遠東紅軍大部西調,但敵軍為維持東北治安與防止朝鮮革命,仍不能不駐防相當軍隊,故預計其能抽調之最大數額,不能超過在6個師團以上。以此6個師團用於中國之戰場,當然不能解決中國之戰事;若以之用於南進,亦無濟於事。

反之,因此次蘇日中立條約之訂立,已使英美對日備戰益亟,敵視益深;是敵國為換取其6個師團抽調之自由而不惜在太平洋上造成最強大之敵勢,其得不償失,又不待言而自明。

第三,就我國在外交上及對敵政略上而論,蘇日中立條約其最是遺憾者,當然為蘇聯與我敵國承認所謂外蒙共和國與滿洲國領土完整、不可侵犯性之共同聲明,此乃我國始料不及。但此事純為目前問題,隻要我能獨立自強,戰勝暴敵,則收回失土、恢複主權,勢所必至。

今日遠東之形勢,美英之聯防已成,太平洋上對日整個之警備至此實已完成。而且敵國陸軍實力,已在我國戰場消耗大半,而我中國在太平洋上所占軍事地位之重要,更非昔比;此項‘蘇日中立條約’訂定於今日,隻有增加我在太平洋上地位之重要,而絕無妨害於我國抗戰之全局也。

第四,日本在東北所能抽調之6個師團,如實行移調,以其兵力進窺川省,其所需之消耗與時間,固將數倍於攻擊武漢之時也;我陪都可固若金湯。將見敵人全力犯川,方在與我鏖戰之中,而太平洋之形勢必已不變,則各國皆乘隙以襲其後矣!

第五,蘇日中立條約訂立之後,敵寇可能之動向,以餘觀之約有三途:

(一)彼必投機南進。唯日本海軍決不能與英美相敵,而其陸軍則早已陷於中日戰爭之泥淖,日見消耗,是則其海陸即有全部覆滅之危機,而島國命運自必歸於整個之滅亡。

(二)待德國在歐得勢而進攻蘇聯時,彼(日本)則對蘇乘勝夾擊,是則‘蘇日中立條約’在改善日蘇國交之根本關係上,可謂不能發生任何之作用。

(三)此外又一可能,即敵寇既不北進,亦不南進,而專用兵力以先對我中國,以達其全力解決‘中國事件’之目的。然我國4年間之抗戰,已牽製其陸軍兵力四分之三,今即再加上其殘餘未用四分之一,而以我作戰準備之充實,國際援助之日見增加,彼如傾國而來,亦明為行險而無可僥幸。……

綜上五點,蘇日中立條約對於我國抗戰與其謂為有害,無寧謂之有益矣!蓋蘇聯自有蘇聯一貫之政策,與其整個的打算;唯日寇已陷於最大之困境而憂不自覺耳!

吾人今日所尤應特別注意者,即美國自在遠東設防以後之立場。若非達到其恢複國際正義與中國門戶開放之目的,決不對日妥協,此又可以斷言……”

蔣介石料到:蘇日締結中立條約,產生了促進反法西斯各國團結的客觀效果。

“4月19日”

俄倭協定簽訂後,鬆岡由俄啟程時,斯大林親赴車站送行,而斯且向鬆岡擁抱接吻--此實為蘇俄自來所未有。但絕非俄有意諂倭,其用心在離間德倭關係,倭愚而不知其中詭計也。

可見此時此刻,蘇日簽約對於簽約雙方意義重大。

一方可以抽調兵力加強歐洲方麵的防衛;還可以此暴露德、意、日三國之間的分歧。

一方可以無後顧之憂而南進,盡管日本政府在決定進攻對象和日期上不受任何外界之幹擾,包括德、意在內。

但不管怎麼說,在目前簽約對雙方是有益的。故此“送行”“擁抱接吻”也就不足為怪了。

“5月14日”

(一)赫斯駕機飛英,其必影響於德國對英、對俄之政策。(二)美總統羅斯福對時局之講演忽宣告展延至兩星期以後發表,此或受餘轉告德俄關係而有所考慮。果能轉變,實關於世界全體人類百世之禍福也。

5月,德軍集結於德蘇邊境,逐漸產生了戰爭危機。

5月12日,蔣介石致電美國總統行政助理居裏,告以德蘇開戰日期已近,促美國提高警惕電文如下:

“最近得悉,6月中,如美與德關係仍能維持現狀,不加惡化,則德決定於一個半月內對俄發動戰爭。此息有便請轉達貴總統參考。”

5月13日,蔣介石與即將調任駐澳洲大使的美國駐華大使詹森在其辭行時談到中美合作乃是世界大同的基礎,同時請其轉達對美國的建議如下:

“美國如能不參戰,是為上策;否則,亦須待俄國參戰後,如能達到世界人類共享民主自由正義和平之目的。對於德俄關係,更望美國能密切注意。”

5月14日,蔣介石接到報告:被視為希特勒繼承人的德國納粹黨(國社黨)副總理赫斯於5月10日駕駛梅塞希密特戰鬥機飛離德國,在英國跳傘降落。赫斯此行,是攜有希特勒密令對英國進行和平工作。由此可見,希特勒意在放棄跨海進攻英國,而是打算與英停戰,揮戈東去進攻蘇聯。

美國總統羅斯福本欲5月14日發表演說,又以“身體不適”為由“宣告延至兩星期以後發表”。

在此之際,蔣介石憂心如焚,不知形勢如何“轉變”,是禍是福全係於大國定奪之中了。

“5月17日”

美國務卿赫爾於14日接見蘇俄駐美大使。此為一年半以來赫爾第一次接見俄使,其性質之重要,非比等閑,或亦餘之建議所生之效也。

餞別美使詹森演說詞發表以後,英政府立即聲明積極援華;對倭亦發生很大影響。此種浩然正氣,足以懾敵膽,而使其勿再存威脅利誘之妄想也。

在太平洋戰爭以前,美國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歐戰局勢上,大部分力量用於對英國的支援。隨著歐洲戰局日益緊張,美國開始重視蘇聯的作用。

1941年1月,美國國務院通知在華盛頓的蘇聯大使,“1939年12月2日總統轉告報界代表的聲明中所談到的,通常稱之為‘道義禁運’的政策,今後對蘇聯將不再采用了”。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放棄了在蘇芬衝突時期所實行的反蘇措施。

美、英兩國根據所獲得的情報,於三四月分別通知蘇聯政府說,德國準備攻打蘇聯。

特別是5月13日,蔣介石餞別美使詹森演說詞發表後,美、英兩國的動向顯得有點匆忙。

英國在與德國副總理赫斯交涉。

美國務卿赫爾於14日接見蘇聯駐美大使,共同研究對德日的對策與方略。

英國拒絕了德國的和平工作,堅決站在美、蘇、中、法的一邊,共同對抗德日意法西斯侵略。

英國政府盡管瀕於財政危機的邊緣,但在美國對中國實行軍事援助的同時,也立即聲明表示“積極援華”。這不僅對中國抗戰是有力的支持,而且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威脅利誘是一個有力的反擊。

“5月28日”

美總統對我抵抗侵略所予世界之貢獻,已有充分認識;而對我援助之表示,亦甚適宜也。

4月16日,美國為防止日本擴大侵略行動,在繼續交涉中對《日美兩國諒解案》(第一試案)進行了修改,刪除“美國應不再援助中國”等部分內容。

美國國務卿赫爾強調說:

“在美國政府立場,隻有一個最高前提--就是日本放棄征服和侵略的政策,回到和平的原則上去。”

並且提出四項原則:

(一)尊重每一個國家的領土主權。

(二)不幹涉他國內政。

(三)包括商業機會均等的平等原則。

(四)不得用和平以外的手段攪亂太平洋的現狀。

赫爾並表示:美國對《日美兩國諒解案》有修正、刪除乃至重新提議的權力。

4月26日,羅斯福打電報給中國政府,通報援華的具體物資項目。

5月6日,羅斯福宣布:“中國的防務,對於美國國防是很重要的。”並正式表示“軍火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兩星期後依據該法案所提供的第一批物資便開始向中國運送。

5月23日,美國國務卿赫爾約見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就美國對美日交涉的見解作了說明,赫爾在指出“歐洲戰爭雖越來越危險,但歐洲和遠東乃是一整體問題”之後,表明美日交涉沒有達成任何一次協議;同時保證:“關於美日和平的任何問題,在沒有事先充分和中國方麵商討以前,不會作結論性的交涉。”

5月25日,美國又批準總額約為4500萬美元的對華軍事援助。

蔣介石認為美國對《日美兩國諒解案》的修改,便是對中國“抵抗侵略所予世界之貢獻”的一種理解和肯定。也說明他們對中國的抗日地位有了“充分認識”。

接下來,美國“對我援助之表示”,蔣介石很為之感動,認為這對堅持抗戰的中國是非常“適宜”的。

“5月29日”

美總統27日發表廣播演講,完全與餘之意見相符,可知餘對彼之建議已生效矣!

美國總統羅斯福27日的廣播演講就是“第二次爐邊談話”(亦稱“爐邊閑話”)

羅斯福的演講是在《日美兩國諒解案》交涉進行中發表的。對《日美兩國諒解案》,國共兩黨都發表了聲明。

5月25日,中國共產黨提出強烈抗議,稱此為遠東慕尼黑!蔣介石對此出賣中國的條約也表示反對。

可是對“第二次爐邊談話”,國共兩黨卻持有不同態度:

蔣介石表示,“美總統27日發表廣播演講,完全與餘之意見相符”。

中國共產黨的態度與此相左。在報上揭露說:“27日羅斯福發表了爐邊閑話,這閑話引起了重慶某些人物的對之感激涕零,可是,他對於日本的關係卻聲稱‘尚未研究’,而對於中國的抗戰甚至不敢提及抗日戰爭的性質而稱之為‘阻礙希特勒征服世界計劃之因素’,證明美國統治階級仍然在力求與日妥協。28日羅斯福在特別新聞會議上說明:‘目前美國政府無意禁止石油運往日本或更加限製石油之對日輸出’。同時赫爾聲稱‘美國對日政策並無變更’。更可以看到對於中國,爐邊閑話並不是值得感激的東西,而是值得重大的警惕的東西。”《解放日報》社論(1941年5月31日):《為遠東慕尼黑質問國民黨》

“第二次爐邊談話”的確重申了保衛海上自由及應付侵略的決心,並強調對於中國、英國之遏阻侵略,美國必須增加作戰工具之供應。

同時,“爐邊談話”也不隱諱地提到:援助英國和中國抗戰,主要是以避免英國對德妥協,中國對日妥協,如果兩國都妥協,那美國便獨木難撐了。

這就一語道破天機:美國是自私的,自私到販賣別國的主權與利益。《日美兩國諒解案》即是一有力的明證,盡管還沒有最後達成。

另外,日美的諒解已經違背了原則。

早在1939年7月26日廢除的《美日通商航海條約》,如今又加以恢複,的確是令人氣憤的事情。

中國共產黨在日美之間頻繁招手,置中國利益於不顧,用美元換取中國的妥協與屈服,而且即將簽訂《日美兩國諒解案》的緊急關頭,為有關各方敲響警鍾,是難能可貴的,是無比正確、非常適宜的!

國民政府中“某些人物”的“感激涕零”,有為獲得美援、加強抗戰力量而高興的正確的一麵;也有“寄其全部希望於美國和日美戰爭上”《解放日報》社論(1941年5月31日):《為遠東慕尼黑質問國民黨》害了軟骨病的錯誤的一麵。

“6月1日”

美國此種友好表示,實是令人感奮。

6月1日,中美之間正式宣布同意:“美國於戰爭結束之後,放棄在華一切特權。”這是由中國外交部長郭泰祺和美國國務卿赫爾所會商決定,於5月25日換文,使中國完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願望邁進了一大步,實在是一個劃時代的協議。

與此同時,並與日方換文成約,連同譴責日本外交政策聲明也一並麵交日方。

蔣介石喜出望外,他認為這是日本政府外交的一大失敗。

“6月7日”

希特勒與墨索裏尼會談之後,倭國外交與軍事上之措施遂行慌亂,其必隨德、意之政略與軍略而作根本改變之計也。倭寇外交方針至此已失去自主之餘地矣!

美國拒絕與倭締結互不侵犯協定,是敵在外交上又一失敗也。

4月16日,美國國務卿赫爾與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就《日美兩國諒解案》繼續進行非正式談判。赫爾表示刪除“美國停止援助中國”等部分內容,並表示美國將對其他條款也要進行修正刪除乃至可作新的提議,否則,不同意現有的草案。

5月13日,日本外相鬆岡洋右在日本東京聯席會議上提出對《日美兩國諒解案》進行徹底修改的要求,但聯席會議沒有采納鬆岡這意見。但鬆岡卻訓令野村向美國政府送去一份“日本由於三國同盟的友誼,不擬有害德意的行動”的談話記錄。

5月11日,野村麵交赫爾關於修改意見的談話記錄如下:

(一)日本表明三國同盟乃防禦性的合作,是為了防止現未加入歐戰的國家參戰;不過,日德意三國之中的任何一國如有被第三國攻擊的情況,則采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互相援助行為。一方麵,美國也表明將來不得援助某一方麵國家而攻擊其他方麵。

(二)美國承認日本近衛聲明以及和汪政權所簽訂的“條約”暨《日滿華共同宣言》之原則,立即向國民政府勸告和平。

(三)改善日美通商關係,確保必要物資之相互流通。

(四)美國對於日本在西南太平洋需求資源之生產和取得,給予協助。

在野村提交日本這一修正案的同時,鬆岡洋右致電赫爾:

“日本應允和美國會談,是以美國不參戰及對蔣介石勸告和平為前提。”

赫爾表示冷淡和不信任。

鬆岡一方麵拖延日美交涉,一方麵將交涉經過通知其同盟的德意兩國。

5月17日,德國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日本與第三國締結條約,是使三國同盟弱化,而且美國已為軸心國的敵國。”同時要求日本拒絕與美國交涉,並牽製美國,使它不參加歐戰。

鬆岡接受了德國的抗議後,向美國駐日大使格魯表示:

“如因美國援助英國而發生戰事,日美也就會有戰爭;是則被責難為侵略國的該是美國。”

對此,美國方麵表示無比憤慨,對改變獨立自主方針、隨人仰俯的日本政府更加不信任。

5月30日,赫爾向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提出美國的對案。在對案中,美國對於《日美兩國諒解案》的內容作了進一步修正,將日方所要求的“德意日三國同盟之得以互相援助”、“承認滿洲國”、“國民政府與汪政權合並”等項一概刪除;還加了一項:“中日之和平,以日軍撤退為前提。”

日本政府大驚不已,甚感失望。

但日本外相鬆岡洋右命令野村向美國試探一下,能否以《蘇日中立條約》為藍本簽訂《日美中立條約》?

美國當即予以拒絕。

“6月22日”

果不出餘之所料也。

1941年6月22日淩晨4時,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了190個師的龐大兵力,3 700輛坦克,4 900多架飛機,近5萬門大炮,不宣而戰,向蘇聯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

法西斯軍隊越過蘇聯國境,“巴巴洛薩計劃”付諸實施。

跟隨德國參加反蘇戰爭的有意大利、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法西斯政府也對蘇宣戰。

蘇德戰爭的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起了根本的變化,即由初期階段的帝國主義戰爭轉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聲明:“在最近25年來,沒有人比我更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凡是我曾說過的關於共產主義的話,我決不收回。”但是,希特勒“侵犯我國隻是侵略不列顛諸島的先聲……因之,蘇聯的危險也就是我們的危險。”他表示英國將站在蘇聯方麵。

6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聲明:“美國決定於可能範圍內,全力援助蘇聯。”

7月7日,中共中央發表宣言:“希特勒不但是蘇聯的敵人,而且也是一切自由民族特別是中國的敵人。”

蘇德戰爭的爆發,對於日本來說,也是一個超乎預料之外的情況。當時,日本外相鬆岡洋右正在東京陪同訪問日本的汪精衛觀看歌舞。當日本外相聽到此消息,便慌忙入宮奏告天皇,並主張配合德軍進攻蘇聯。但是首相近衛則以德國失信為由,主張退出三國軸心,仍堅持“南進”。於是“南進”和“北進”之爭又激烈地爭執起來。

“6月28日”

美總統羅斯福對餘觀察蘇德必戰之情報,表示欽佩,將益見尊重與信賴矣!

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向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為此,美國總統羅斯福對蔣介石的情報機關大為欽佩。

蔣介石聽有此說,得意之色溢於言表,他深感榮幸。以往一直想與羅斯福有所接觸,主要是希望羅斯福對他本人有所理解與同情。為此,他從1938年底即派著名學者和親美派胡適出任駐美大使;1940年6月,又命宋子文以“私人代表”的身份去美國活動。

至此,蔣介石認為羅斯福對他“將益見尊重與信賴矣”。

“7月17日”

敵國昨日內閣總辭職,今日倭王仍命近衛重新組閣,是敵國已難於物色組閣之適當人選,即使對美、對俄作戰,亦不得不仍以近衛繼任首相為宜。

時至今日,倭寇已非單獨解決中國問題即能達其獨霸遠東之目的。現英、美、蘇在遠東對倭包圍之勢已成,而中國苦戰4年亦已脫離險境;然而以後我國內政外交之困難必倍於昔者,自當戒慎恐懼,以完成國家所賦予之使命。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內部發生“南進”與“北進”的激烈爭執。

6月26日,日本政府和大本營舉行緊急聯席會議,第一天就決定了與“南進”方針有關的南方施政的促進事項。其內容是:

“為設定和法屬印度的軍事結合關係,在法印南部駐屯必要軍隊;如法印當局不予同意,則以武力達成目的。”

可是,外相鬆岡洋右等的“北進”派也很強硬,於是兩派又展開連日不斷的激烈爭論。

7月2日,日本天皇在禦前會議上決定了一個《隨形勢推移的帝國國策要綱》,訂出一個“首先南進,相機北進”的折中方案。其要點如下:

“一、為促進蔣政府屈服,更進一步加強對南方各地區的壓力;並因應形勢變遷,適時對重慶行使戰權,並接收在中國方麵有敵對性的租界。

“二、做好對英美作戰的準備。首先依據‘對法屬東印度施政要綱及有關南進施政之促進事項”,達成對法印及泰國的各項方案,並從而加強向南方推進的態勢。帝國為達成本項目的,即使對英美開戰也在所不辭。

“三、秘密做好對蘇聯在武力方麵的準備,自主應付;視蘇德戰爭的變化,設其進展於帝國有利,則行使武力以消除北方問題,確保北方安定。……”

日本“首先南進,相機北進”原則一旦成立,便開始與全世界為敵,使自己陷入更加艱難之困境。

於是,日本帝國主義立即著手兩麵作戰的部署。

南進方麵,令飯田祥二郎為司令官的新編第25軍進駐越南;北進方麵,以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為名,在東北偽滿地區聚集70萬大軍及龐大武器裝備,對蘇聯備戰。

日本的南北動作,引起國際上的注意。

美國怕日本更加猖狂,危及自身,同時更怕德國稱霸世界。

於是,一方麵派兵進駐冰島,援助蘇聯,對抗德國;一方麵積極援助中國,以期拖住日本。

7月12日,美國又批準“向中國提供飛機短期計劃”。此計劃中有從中國起飛以燃燒彈轟炸日本本土的內容。

在日本“南北”兩派激烈爭論的同時,有關《日美兩國諒解案》的問題進行著最後交涉,因此結果而震撼著日本政府。

6月21日,美國方麵國務卿在5月30日向日本駐美大使提出對案之後,又向日本提出口頭聲明如下:

“在日本政府領導者中,有倒向納粹德國征服政策的人,隻顧想到當美國卷入歐洲戰爭的時候,便和希特勒站在一條戰線;像這樣的領導者在公職的地位上如果一意繼續采取如此態度,則將招致日美交涉的幻滅。”

顯然,這是針對日本外相鬆岡洋右的,表明了美方對鬆岡的不可信任。

鬆岡對此異常激怒。他對日本駐美大使轉來的美國對案嚴加抨擊,並主張日美交涉宣告結束。

可是首相近衛文?認為交涉仍可進一步進行。

而在日本政府的聯席會上,多數人支持首相的意見。

鬆岡憤慨之至,擅自電令野村對美方的口頭聲明予以拒絕。

與此同時,鬆岡對在聯席會議上由陸海軍所共同擬定的促進日美交涉案也拒絕審議。

首相近衛感到很難處置,決心排除鬆岡洋右。

7月16日,近衛宣布改組,鬆岡被迫提出辭職。

7月17日,第三次近衛內閣成立。

蔣介石認為“首先南進,相機北進”原則一定,日寇即陷於英、美、蘇包圍之中,中國再不是孤軍作戰,“苦戰4年亦已脫離險境”。然而鬆岡的辭職又是“南進”派的勝利,這將使“以後我國內政外交之困難必倍於昔”。

“7月19日”

敵閣改組,外相鬆岡引咎去職,是敵國外交方針有轉變之趨向。但其投機取巧陰謀欺詐之心決無變更之理也。

這是對7月17日日記的補充。

7月18日,第三次近衛內閣成立,命前任商工大臣、海軍大將豐田貞次郎轉任日本外相。

近衛文?說:“奏薦豐田海軍大將擔任外相,此乃表示餘對日美交涉務期成立之熱忱。”

此時,日本陸海軍統帥部對於新內閣提出三點束縛其行動的要求事項:

(一)依據7月2日禦前會議中所決定的帝國國策要綱,對法屬印度支那實行軍事行動。

(二)促進南方、北方兩麵戰備。

(三)在日美交涉方麵不得違背三國同盟精神。

關於越南方麵,日本已於7月14日片麵通知法國維琪政府“無論是否同意,日軍都得進駐越南南部”。

可以看出,日本方針的轉變,一方麵為迎合德意,牽製蘇聯,期望能夠一舉攻破日本多年“假想敵國”的蘇聯;一方麵又不能不被東南亞的豐富資源所誘惑,使國策重點進一步轉為“南進”,決定侵占越南。

“7月26日”

倭寇悍然占據越南南部陸海空軍根據地,德國並聲明讚助其舉動,此乃表示軸心同盟密約已付諸實施矣。

美英兩國封存倭之資金,英且廢除英倭通商條約,此事之影響,政治重於經濟,以後美英與倭妥協之公算更少矣;而倭則唯有追隨德意之絕途而前進矣!

7月23日,日本帝國主義迫使越南當局接受了進駐細則。

7月24日,日本軍隊悍然進駐了越南南部,完成了對印度支那的占領。

希特勒見日本“南進”牽製英美,甚為高興,當即聲明表示“讚助其舉動”。

7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向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提出日軍從越南撤退的勸告,並提議越南中立化。但日本政府置若罔聞,一意孤行。

7月25日,羅斯福總統發布命令,凍結日本資產並停止和日本的貿易。英國和印度、緬甸、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政府也宣布凍結日本資產並廢除和日本的貿易協定。

7月26日,中國外交部長郭泰祺奉蔣介石之命發表國民政府聲明如下:

“日本此項行動,乃對於越南征服之擴大,及其南進政策之推進。自今以往,越南全境實應視為日本之軍事占領地區。此種發展,不僅繼續威脅中國西南邊境,而且危及西太平洋其他諸國之權益與領土。

中國政府必以全力盡其本責,厲行反抗侵略之國策,以促日本冒險行動之失敗。中國政府與人民並深信其他有關各國亦必不至縱容日本擴大其侵略,而使整個太平洋局勢益趨惡化,甚或陷於不可收拾之境地。”

蔣介石認定:“日寇已麵臨四麵楚歌,唯有追隨德意之絕途而前進矣!”

“7月30日”

英除封存倭之資金以外,並宣告廢除英倭商約,荷、印與英各屬地亦相繼宣告廢約,此乃出於倭意料之所不及也。故自17日以後,英美對倭經濟壓迫開始,而倭所謂北進攻俄與南進脅美這計劃,皆完全粉碎。

此若非由餘告美以倭與德意訂立秘密條約之陰謀,則美國不致下此決心;而若非餘之誠信以孚,則羅斯福總統亦未必餘言之真也。故欲期外交運用有效,全在平時以誠信為其基礎。

在以美國為首的各國相繼宣布凍結日本資產和廢除對日通商條約後,日本頓時孤立。

7月28日,日本政府凍結了美國和英國的資本作為報複。但實際上,美日之間的貿易還在秘密進行。美國主要用外交手段繼續對日本施加壓力。

蔣介石認為由於他對羅斯福的影響才促成諸國一同對日本實行經濟製裁、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局勢。

“8月2日”

美國將菲律賓陸軍15萬人正式編入於其統轄範圍之內,並特派麥克阿瑟為美遠東軍總司令以指揮之。此可證美有逐漸加強遠東防務之決心也。

7月26日,美國在軍事方麵采取了措施,編組遠東陸軍,成立遠東軍司令部,以麥克阿瑟為總司令。將菲律賓部隊列入遠東軍司令部指揮之下。同時,在重慶召開了中美兩國軍事合作會議。英、中、荷一些國家也相應采取了措施。在日本強製向越南南部進軍不到一周的時間,已經形成封鎖日本的“ABCD包圍圈”。

但此時的美國還不想馬上與日本開戰,仍在企圖通過外交手段對日本施加壓力。

這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非常擔心遠東權益遭到損失,所以極力慫恿美、英、荷聯合共同向日本提出警告,如果日本仍繼續向南推進,英、美、荷即可向日宣戰。羅斯福沒有接受丘吉爾的建議,他隻答應和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再作一次認真的談話後再定。

羅斯福對美國的參議員解釋說:

“丘吉爾積習難改。他希望這場戰爭的結果也和別的戰爭一樣,大英帝國得到新的擴張。現在他最擔心東方--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和緬甸的命運。我不得不一再拒絕他那種對日本采取危險的手段的請求,因為我力圖避免對我們的進攻。”

由此可見,美國並沒有與日本開戰的打算,也僅僅是“逐步加強遠東防務”而已。

“8月12日”

美國禁於汽油赴日,至今方得實現。敵國受英美之經濟壓迫,而其國內輿論並不激憤,其政府猶望有妥協之可能;然敵內之煩躁與苦悶亦可推知矣!

8月1日,美國決定對日本施加強大的壓力,全麵禁止對日本輸出石油。這無疑是對日本的致命打擊。

石油是日本的命脈,日本帝國主義之所以采取南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謀求荷屬東印度的石油,7月份荷印跟隨美國凍結日本資金,同時也斷絕了對日石油供給,如今美國又禁止對日輸出石油,這樣,日本所麵臨的形勢,不僅是戰爭能不能繼續下去的問題,而是國家能不能生存的問題了。

日本海軍的儲油量,僅能維持一年,而陸軍僅能用9個月。這樣下去,作戰時,連戰車與飛機都將無法發動。

在這種情況下,“敵內心之煩躁與苦悶亦可推知矣”!

“8月16日”

英美兩領袖聯合發表宣言,其對象為全世界的侵略國家,無形中對倭寇與德軍已視作同額相濟之輩矣,實於遠東形勢之影響甚大,可斷美國對倭往日妥協政策已根本改變矣。

敵國輿論對英美聯合宣言之反應,似均抱強硬之敵對態度。此乃必然之勢,倭亦決不因此而中止其侵略也。

麵臨經濟製裁的深重打擊,日本陸軍極力主張對英美開戰。他們認為,此刻是難得的好機會,因為歐洲戰場,德國正乘勝前進,這樣,東南亞敵對力量勢必薄弱,可造成一舉獲勝的把握。

但是,日本海軍方麵並沒有獲勝的信心,因而依然希望繼續對美交涉。近衛首相也傾向於海軍方麵,有意選擇與美交涉的途徑。

8月5日,日本政府以“不派兵進駐越南以外地區”的讓步案,訓令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與美交涉。

8月7日,野村向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直接會談的要求。

然而,日本陸軍極力反對。

無奈,日本又決定基本態度不變,仍堅持其要求美國讓步與妥協的一貫立場。

羅斯福對日本政府出爾反爾的態度極為不滿。

8月1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在大西洋的一艘軍艦上舉行會談,安排全球戰略部署,會談後發表了《英美共同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憲章》)。其主要內容有八條:

(1)沒有擴張領土的野心。

(2)對於領土之轉移,反乎當地人民自由願望者,不予讚同。

(3)尊重人民選擇其本國政體之權力。

(4)在納粹暴虐侵略被摧毀之後,希望建立和平狀態,並提供全世界人民以無恐怖、無匱乏的保證。

……

這一宣言的主要精神是尊重人民選擇本國政體的權力和戰後和平狀態的保證。這個文件在戰後一段時間內重建世界秩序的過程中曾發生過很大影響。

“8月23日”

美國於22日向倭提出抗議,不許其侵略泰國、荷印與馬來西亞,遠東整個反倭形勢已完成矣。

敵機選於我後方各地狂炸,尤其轟炸江上運輸,使我對前方接濟困難。但我國幅員廣大,彼雖到處轟炸,而仍難奏效也;況其飛機與汽油有限,決其不能持久!

《大西洋憲章》發表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接連發表警告和譴責日本的聲明與講話,反對日本侵略中國,不許侵略東南亞。

8月17日,羅斯福召見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麵交兩項聲明:

(一)日本如為軍事支配鄰近國家而再有任何措施,則美國將立即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

(二)日本如果進而實行太平洋和平政策,則同意重新舉行美日交涉。

從聲明看,美國一方麵提出近乎於“最後通牒”的警告;一方麵仍然留有日美交涉的餘地。

日寇並未因《大西洋憲章》和美國的警告而收斂自己的侵略行徑,相反,對中國實行了更加猖狂的進攻。

8月間,岡村寧次繼任日本侵略華北方麵軍的總司令,集中13萬以上的兵力,分13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以報複八路軍的“百團大戰”。與此同時,對西南、中南各地實行空襲,尤其對長江運輸用空軍轟炸加以封鎖。

正像蔣介石所預料的那樣,日寇的狂妄野心已不可遏止,它絕不會因英美的態度“而中止其侵略”!

蔣介石斷定,由於我國“幅員廣大”,日寇的“飛機與汽油有限”,因此,“決其不能持久”。

“8月25日”

英首相丘吉爾於昨日發表廣播演說,誓必製止侵略狂焰,並對倭提出警告。是即此次羅、丘海上會談著重遠東政策之表現。

英國首相丘吉爾於8月24日發表廣播演說,強烈譴責日本侵略中國和侵占越南,並強調必須阻止日本侵入新加坡與菲律賓,接著表示:

“我們衷心希望美日交涉成功。但萬一無望,當然我們便會毫無躊躇地站在美國的一邊。”

“8月27日”

美總統羅斯福於26日宣布派遣軍事代表團來華之消息,此必(美日)談判決裂之證也。

自本月14日羅邱聯合宣言發表以後,經22日羅斯福總統對倭提出說帖;再由24日丘吉爾首相對倭提出非和則戰之警告,以促成美倭之交涉:現美國終於派遣軍事代表團援華,至此乃可斷言美倭交涉之失敗。……

美國總統羅斯福清醒地知道,中國的抗日戰爭,在牽製和消耗日本軍隊方麵,有它極為特殊的重要性。他一直在想用美國的援助使蔣介石政府拖住日本軍隊,尤其在日寇日益囂張,強行南進的時候。

8月25日,美國宣布對日全麵禁運石油。

8月26日,羅斯福宣布派遣援華軍事代表團來華,並運來一批大炮、機槍等武器。

蔣介石推測美日交涉失敗。

“8月29日”

敵國內,近衛與豐田於27日分別晉見倭王;28日,其陸相東條、海相及川又先後入宮晉見倭王。

而其國內一般輿論對美亦相當激昂,其內閣內部又爭辯不置,是倭寇今日對內、對外之形勢皆非常緊張,有不能不作最後決定之勢,近衛何能渡此難關也。

日本與全世界為敵,必然遭到群起而攻之。其國內意見也很難統一,真可謂到了內外交困的地步。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隻好軟下來,以求日美交涉獲取成功,作為緩兵。

8月28日,日本首相近衛文?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再次建議舉行雙邊首腦會議;同時提出日本政府的態度與計劃,其內容是:

(一)如果中日戰爭解決,遠東和平樹立,日軍便自越南撤退。

(二)日軍之進駐越南,並非欲以武力進入鄰近地區的準備行動。

……看來,近衛似欲以妥協“渡此難關也”。

“9月12日”

據各種情報,美倭似有妥協在即之勢,中外人士對此均甚憂慮;唯餘窮究此事所得之結論,美倭絕無妥協之可能。

餘以為今日之美倭交涉,決無須十分顧慮者。以中國之抗戰為主動,為獨立者也,絕非甲午三年幹涉與上次巴黎和會時為列強所出賣之可比也。而且我國抗戰犧牲之大,由道義而言,實過於任何國家之上。故能操諸在我,而非英美各國所能強製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