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1941年(3 / 3)

其次,美國要求於倭者,第一,退出三國同盟。第二,退出越南。第三,退出中國。倭對以上三個退出之要求,其中任何一個皆不可能允諾也。

然而,美國對第二個退出要求已用正式書麵提出,美國對此絕不可能讓步;至對於第一個要求倭退出三國同盟,實為美國目前對倭政策唯一之基本立場,美國亦焉能放鬆而隨便與倭妥協?

故餘可以斷定--美倭之談判絕無結果也。最多乃為彼此間虛與握手、拖延若幹時日而已。

然而美國萬一對倭妥協,而以中國問題作為讓步,以為倭退出三國同盟之交換條件時,則我國雖在國際形勢上至為不利、而於精神上之打擊尤大,自無疑義;但我國仍唯繼續抗戰,以待國際局勢之演變,與英美被倭進攻時間之到來。……

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日本首相近衛文?致電建議舉行首腦會議一時頗感興趣,但因國務卿赫爾反對,乃決定還是先行談判,條件成熟,再召開首腦會議。

9月3日,國務卿赫爾約見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麵交便信,信中稱:“為保證首腦會談成功,有必要對於基本性的重要問題先作預備討論”。同時,又作了口頭說明:前此美方所提示的“赫爾四原則”,乃在預備討論時必須意見一致之點,詢問日本在根本上究竟有沒有改變侵略政策的意思。

9月4日,美國國務卿赫爾與中國駐美大使胡適會晤時,向中國說明:

美國和日本僅是進行試探性會談,並沒有覓致可以進行談判的基礎。

胡適認為:“日本在若幹時間內,可能放棄武力,尋求和平。”

赫爾於是就美國方麵的觀察指出情況發展有如下可能性:

(1)日本崩潰。

(2)日本接受美國的基本原則。

(3)日本麵臨抉擇的歧路,在若幹保留下成立協議;並主張在某種形勢下用武力對付他國。

(4)在目前,拒絕與美國達成任何協議。

赫爾之所以向胡適做出蘊藻浜解釋和說明,是因為美日間的交涉是直接關係到中國切身利益的,因此,美國認為及時將他們雙方交涉經過告訴給中國是完全必要的。

中國對於美日交涉的趨勢有著不同的情報和揣測,其中多數認為美日之間的妥協是有其可能性的。但蔣介石則認為,美日談判仍不可能成功。如果萬一成功,甚至美國出賣中國,中國也決心抗戰到底,等待日寇對美英開戰時間的到來。他對美日必戰,是堅信不疑的。

蔣介石看來是言中了。9月6日,日本在禦前會議中決定了“帝國國策遂行要領”,確定:“外交交涉雖繼續進行,但以10月下旬為目標做好對美戰爭的準備。”

作此決定,是由於日本現已置身於“ABCD包圍圈”中,而其軍事物資日益消耗,如美日交涉再拖延下去,現有的一點物資便會坐吃山空,使日本陷入更加進退維穀的狀態。因此日本迫不及待地做出蘊藻浜提前準備對美作戰的決定。

9月10日,蔣介石接見美國記者,重新說明不管美日交涉成功與否,中國的抗戰決心毫不動搖,並指出美國對日本的禁運不應放鬆。

“10月18日”

敵閣改組,近衛引去,東條繼任。是敵國崩潰之期更加速一步。

美日交涉之際,日本仍然繼續對中國采取恫嚇的姿態。與此同時,對於美國,日本由於內閣中強硬派占了上峰,態度也隨之強硬起來。

9月25日,日本外相豐田貞次郎向美國駐日大使格魯提出包括有所謂日中和平基礎條件的《日美兩國諒解案》的日方最後提案,其內容有:

“為防止共產主義對於日中兩國安全上之威脅和其他擾亂秩序運動以及維持治安,得在內蒙古及華北之一定地區及必要之期間留駐日本軍隊。”並再一次提出“承認滿洲國”、“重慶和南京合並”等條件。

這簡直是對以往讓步的全盤否定,公然宣稱繼續將其軍隊留在中國不撤,並提出其他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的無理條件。

對此提案,美國國務卿赫爾當即斷然予以拒絕。

9月29日至10月1日,蘇、美、英在莫斯科會談中簽訂了三國協定,規定三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聯合行動,這就為建立反法西斯聯盟奠定了基礎。

10月2日,赫爾在華盛頓約見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重申“赫爾四原則”之後,表示強烈反對日本繼續在中國駐兵。最後說:為期實現日方所要求的美日首腦會談,則希望在有關這一根本問題的討論方麵要能有所進展。並明白表示:“日本的態度如不能改變,則拒絕首腦會談。

同時,赫爾約見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告知:美國首腦會談之實現,將不會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

此時,日本堅持探求繼續進行美日交涉途徑的近衛內閣行將結束,而堅持對美開戰,拒絕從中國撤兵的強硬派東條英機等人愈發得誌與囂張。

10月16日,近衛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宣告辭職,由原任陸相東條英機繼任日本首相。

10月17日,東條英機除了重申“解決中國事變”及“樹立大東亞共榮圈”以外,公然聲言,要“以鐵石之意誌,閃電之行動”以“根絕中國事變之禍患,打破敵對諸國對日之大包圍”。

“東條英機已奉命出麵組閣。這件事,不僅對於中日戰爭有很密切的關係,就是對於整個世界局勢,亦將發生很大的影響。

我們4年多抗戰以來,有一個最大的希望,可以說:就是希望日本有一個軍人內閣出現,使他們一般文治派組閣不成,而直接由軍人出來擔當國政。如此,他們勢必擴大侵略,從單純侵華的戰事,進一步冒險侵犯國際,來參加世界戰爭,這就達到了我們抗戰策略最重要的目的,我們就可以聯合世界反侵略的各友邦,共同一致製裁日本,很快地就可以擊潰日本,來消滅遠東侵略的罪魁禍首!……

新任外相東鄉茂德,原是日本前一屆駐蘇大使。蘇聯朝野對他的評論,認為他是日本一個優秀的外交官,為現任大使建川美次郎所不及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東鄉茂德出任外相以後,東條內閣不一定就要對蘇聯作戰。……必采用外交攻勢,如能達到不戰而屈的目的,那也就不必北進攻俄。

對南太平洋問題,他也顯然要用和平方式與美國外交談判,以求獲得南洋經濟權益,如此也更可以全力實行大陸政策來侵略我國。

但是,我們可以相信--美國是一個保持正義的民主國家,決不致違反其外交基本原則和他對遠東一貫的政策,故他亦決不能與倭寇侵略者來妥協,這是可以斷言的。

日本新閣的政策--第一,就是處心積慮要想解決中國問題。第二,就是與軸心國家更密切地聯合,要想解決世界問題。但就整個世界局勢來判斷,他這樣的陰謀野心,絕對不能得逞;他們所企圖建立的東亞新秩序與世界新秩序,亦將終成泡影。如他在陸上海上能與德國打通一路,使歐亞兩大侵略勢力聯係起來,那他就可以與軸心夥伴在經濟上交換物質,在軍事上東西策應,那他就毫無忌憚地來參加世界戰爭了。這樣,今後世界的局勢,就更趨尖銳化,更要急轉直下了。”蔣介石《第三次南京軍事訓詞(二)》(1941年10月)。

蔣介石此種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新首相東條英機,把大權集一身,他還兼任陸軍大臣、內務大臣。對於日寇能否北進,蔣介石剖析較為中肯,而美國在這方麵判斷幾乎發生錯誤。美國認為,東條英機於1931年至1938年在關東軍充當過指揮員,並和北進派有密切聯係,因此,東條英機一旦執政,日本就很快要進攻蘇聯了。而蔣介石不但指出東條英機具有超出過去文官的狂妄野心,他的目標是東南亞乃至全世界,而且還指出曾在蘇聯任大使的東鄉茂德對蘇聯作戰的困難,因此決定傾向實行南進的侵略政策。

和美國長時間無結果的談判,激起以東條英機好戰強硬派的日益增長的狂怒,因而發生內閣再次改組,也促進了日本軍閥要求最後解決戰爭問題。

“11月8日”

敵派其前駐德大使來棲三郎乘機赴美,其必另提妥協條件。然其對侵略中國之野心如不放棄,則美必不能容忍。以其如統治中國,那獨霸太平洋,無疑驅逐美國於太平洋之外;而且今日美在菲島防務已固,更無退讓之必要。倭之愚,實不可及也。

自本周英美情報與其對倭態度觀之,可以斷定美已有製倭之決心,而且其時必不出於下月。英美對倭不久當共同有明朗之表示,隻要我國能在滇支持到下月中旬,則抗戰最後目的當可實現矣!

倭之商船“氣比丸”與“白裏丸”接連被俄之漂雷所撞沒,然倭對俄之態度並未作強硬之表示。--是其一則對美有所顧忌,一則對俄之戰爭尚未敢發動之故也。

11月5日,日本政府在禦前會議上,決定了《帝國國策遂行要綱》,決定於12月上旬對美、英、荷三國開戰。但在開戰前,仍安排了希望美國妥協的談判呼籲程序,並決定於11月25日(最晚12月1日零時)之前協議成功,否則即開戰。為了幫助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日本政府將前駐柏林大使老練的外交官來棲三郎派到華盛頓。

至於對美交涉案,則重新決定為甲、乙兩案,這是名副其實的最後案。在禦前會議的前一天(11月4日),日本政府就已電知野村,並給予最後訓令:“在不能達成協議時,則隻有決裂。”這是日本對美交涉中所持的態度,一切表明,日本已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但美日雙方的交涉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美國對出賣中國的條件,臨戰前又答應考慮。

日本對美交涉重新決定為甲、乙兩案,這兩案都是將9月25日的最後案做了一點讓步,先以甲案試探,如不成,再拿出乙案。

在甲案中,日本主要讓步之點如下:

(一)通商問題:將過去“日中通商,應以彼此之間有其特殊的密切關係為原則”的主張,改為“如果全世界適用通商無差別之原則,則日本承諾在日中之間也適用此一原則。”

(二)三國同盟問題:更加表明沒有極端擴大自衛權範圍的意圖。

(三)自中國撤兵問題:和平成立以後,得於華北與蒙疆之一定區域和海南島在必要期間駐屯軍隊;其餘日軍則於2年內撤退。所謂必要期間,乃予人以並非“無限期”的印象,而大致是以25年為目標。

(四)自越南撤兵問題:在日中戰爭解決或遠東和平確立之後,立即撤出。

(五)赫爾四原則問題:極力避免將其列入正式協定事項之中。

乙案其內容如下:

(一)日美兩國確實約定--不向法屬越南以外的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地區伸展武力。

(二)日美兩國互相協助在荷屬東印度獲得必需的物資。

(三)日美兩國恢複到凍結資產以前的通商關係,美國借給日本以石油。

(四)對於日中兩國和平之努力美國不得有給予妨礙的行動。

乙案中隻提出使美日關係通過解決越南問題來解除危機,而把美日之間原則上的“中日問題”擱置起來,並且第四條要求美國不得妨礙日中之間的所謂“和平之努力”。

至於蔣介石日記中所講的“倭之商船‘氣比丸’與‘白裏丸’接連被俄之漂雷所撞沒,然倭對俄之態度並未作強硬之表示”一節,正是發生在禦前會議的當天。不“表示”的原因除蔣介石所談的原因外,再一個就是從東條英機組閣那天起,便把方向定在“南進”方麵,因此不會輕易更改作戰意圖。

“11月30日”

倭派專使來棲三郎赴美交涉,彼仍抄襲甲午之戰遷就列強,唯獨脅迫中國之故智,以售其狡計。

果爾,美國務院幾乎為其所算,且其勢已成百分之九十八,隻看其妥協條件尚未提交來棲而已。

幸賴上帝眷佑,得運用全神,卒能在最後5分鍾當千鈞一發之際,轉敗為勝。內助之力,實非鮮也。

就在日本大本營下令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準備對美、英、荷三國作戰,下令南方日軍作攻取重要地區準備,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向美國國務卿赫爾提出“甲案”,羅斯福總統接見野村進行最後交涉的時候,曾經在美國留學的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忠告美國不要輕率地傾向於妥協方麵。

11月10日,宋美齡通過無線電廣播對美國呼籲:

“我覺得美國這一國家,決不會因勢乘便,以作便利自己的打算的。美國決不像法西斯國家那樣認為犧牲弱小是正當的行為。我們中國為了正義與人道,流血鬥爭,迄今已4年有半了。因此,我相信我中美兩國的友誼是建基於一致的理想上的……”

12月4日,宋美齡再次對美廣播,強調:中國是拚上了民族生存和人類自由而站在民主國家的最前線,她說:

“……反侵略的各國、各民族,為了共同的目標,分擔著責任,尋求著和平與自由的鵠的。”以喚起美國的輿論。

美國終於對日本所題的“甲案”沒予理睬。

野村吉三郎與來棲三郎看到美方如此強硬,便認為即使提出“乙案”恐怕也不能接受,於是將“乙案”進行了匆匆忙忙的修改,使其更有妥協性。首先使日軍恢複進駐越南南部以前的狀態,並以從越南南部撤軍為交換條件,要求美國解除凍結日本資產令,以及重新對日輸出一定數量的石油。

11月20日,日方將作了最大讓步的“乙案”向美國正式提出。

羅斯福與赫爾慎重地研究“乙案”,認為要求美國停止對中國援助的第四項,很有問題。美國如果接受這一項,就是對日本侵略中國予以承認,也就是出賣了中國,並進而讓日本控製太平洋,尤其要招致對美國安全的威脅。

不過,美國國務院不少人為了作好戰前準備和援助日益緊張的歐洲戰線,提議不妨對“乙案”作有限的接受或與日本締結臨時協定。

羅斯福總統本來決心予以拒絕,但受國務院大多數人意見影響,擬提議作3個月至6個月臨時協定的打算。

如果這樣做,日本也是十分樂意的。

11月22日,美國國務卿赫爾緊急會晤中國駐美大使胡適。赫爾談起美國有意和日本簽訂臨時協定,並出示協定草案,其內容有下列各項:

(一)日本撤退在越南南方的駐軍,並將越南北部駐軍減少到7月26日進駐越南南方之前的總額25000人。

(二)有限度地恢複美日通商。

(三)中日間任何問題之解決應基於和平、法律、秩序、公正的原則。

胡適對於美國態度轉變到如此超乎想像的程度而感到困惑不解,於是提出:如果讓日軍在北越留駐25000人,則滇緬公路將有被攻占的危險;同時逼問一句:“在臨時協定的3個月期間內,會約束日本不攻擊中國嗎?”赫爾則含糊其辭地答辯:“這是在將來討論長期協定時再作決定的問題。”

當日(11月22日)赫爾將這一草案同時告知英國大使哈裏法克斯、荷蘭公使勞頓、澳洲公使凱西,這3人均未表示異議。

由此可見,美國及其英、荷、澳諸國出於重點支援歐洲和使本國有充分備戰時間,竟不惜出賣中國。

胡適當天(11月22日)立即急電重慶向蔣介石報告如下:

“美國邀商者為:倭撤退在越南駐軍之大部,保證不南進、不攻滇,而由美國放鬆經濟封鎖事。其對中國撤兵問題,毫未提及。”

蔣介石立即複電胡適,指示阻止美國妥協,其電文如下:

“此次美日談話,如果在中國侵略之日軍撤退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前,而美國對日經濟封鎖政策無論有任何一點之放鬆或改變,則中國抗戰必立見崩潰。以後即使美國對華任何之援助,皆屬虛妄,中國亦不能再望及友邦之援助,從此國際信義與人類道義皆不可複問矣。請以此意代告國務卿赫爾,切不可對經濟封鎖有絲毫之放鬆;中亦萬不信美國政府至今對日尚有如此之想像也。”

同時,蔣介石電囑當時在美國的宋子文向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海軍部長諾克斯轉達:

“任何放鬆對日經濟壓迫的措施,都將會嚴重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

蔣介石又對英國首相丘吉爾發出電報,要求其對美國擬和日本簽訂臨時協定一事嚴重反對。

11月24日,赫爾再度約見胡適、哈裏法克斯、勞頓、凱西四位大使,出示臨時協定草稿的美方定稿。

除胡適據理反對外,其他三國大使對此臨時協定都表示大致滿意。

當天(24日)胡適急電重慶報告:

“情勢緊迫,難以遏阻。”

就在這危急嚴重的時刻,國際方麵,首先是英國有了反映。

英國首相丘吉爾急電羅斯福,表示反對臨時協定,他指出:“中國如果崩潰,將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機。”

於是,赫爾由於中英的強烈反對而改變了念頭,在國務院重作商討後,決定放棄臨時協定的打算。蔣介石這才鬆了一口氣,不斷地感謝上帝的保佑。丘吉爾本來對蔣介石素無好感,但他怕美日妥協後日本轉而對東南亞加速侵略,危及英國在遠東的權益,而最後英國也不可避免一戰,因此極力反對美日妥協。

11月26日晚,赫爾將“赫爾備忘錄”即美方提出以九大原則和十項要點為內容的“和平方案”麵交野村吉三郎和來棲三郎。

“赫爾備忘錄”首先是政治方麵的四項原則:

(一)一切國家的領土和主權不可侵犯。

(二)不幹涉他國內政。

(三)通商機會與待遇平等。

(四)用和平方法解決紛爭。

其次是通商方麵的五項原則:

(一)無差別待遇。

(二)廢止國家主義。

(三)無差別地獲得原料物資。

(四)在國際商品協定之運用上,應充分保護消費國家及民眾利益。

(五)樹立國際金融機構及協定。

最後是美日兩國政府應采取的十項要點。其中第三、四、五、九各項關係到中國問題及日、德、意三國同盟問題的內容如下:

(三)日本撤退在中國及越南的陸海空之軍隊與警察。

(四)美日兩國,除對以重慶為臨時首都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外,不用軍事的、政治的及經濟的力量支持在中國之任何政權。

(五)美日兩國放棄在中國的一切治外法權,包括租界及居留地內有關權益與1901年義和團協定(辛醜條約)的所有權利,並設法使英國也同樣地放棄上述權利。

(九)美日兩國同意:任何一方與第三國締結之協定,對於確立太平洋之和平方麵不得作有所抵觸的解釋。

日本帝國主義對“赫爾備忘錄”自然持否定態度。如果它承諾下來,就意味著它的軍隊要無條件撤出中國和否定汪偽政權,並完全平等地對待中國,如果他承諾下來,不僅涉及處置“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的問題,而且還要追溯到中華民國建國以前列強侵略時代所有問題,要作根本的解決。對以侵略中國、稱霸亞洲為目標的日本帝國主義來說,這無異於與虎謀皮。

赫爾把備忘錄交給日方代表之後,通知英國政府說:“我們和日本談判的外交工作,事實上已告結束,今後的事情應轉歸軍事統帥部負責了。”

11月27日上午,赫爾又在電話中對陸軍部長史訂生說過同樣意思的話:事情已經轉移到你們陸海軍手裏了!

11月2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接見了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和特使來棲三郎。

野村吉三郎首先表示:日本對美國案感到失望。

羅斯福當即答複道:

“在赫爾國務卿和貴大使的會談中,未曾聽到貴國領導者有任何和平的表示,使交涉進行得非常困難;美日兩方麵的根本方針如果不能一致,雖則有一時性的解決,但其結果還是不會有什麼意義的。

日本終於在美日交涉上敗下陣來。

中國在外交上終於獲得了勝利。

“12月3日”

美羅斯福總統已要求倭政府解釋在越南集中兵力之理由,以及向其所提之方案如何迄今尚未作答?最後並詢其將來之目的究竟如何?

唯設如美國當日提出暫時過渡辦法,則其今日之形勢,必已逆轉矣!羅斯福總統對此若有回顧,當知吾之不唯不誤,而且亦足以代其挽救彼國之危機也。

1941年12月1日,日本禦前會議最後決定於12月8日開始對美國、英國和荷蘭宣戰。南方戰役的第一階段的目標是:保證製海權並奪取南洋各國的豐富原料。日本武裝力量必須占領菲律賓島、關島、香港、英屬馬來西亞、緬甸、俾斯麥群島、爪哇、蘇門答臘、加裏曼丹島、蘇拉威西島、帝汶島,並沿著千島群島、帝汶島、爪哇、蘇門答臘以及馬來西亞和緬甸一線建立防衛圈。

12月2日下午5時30分,為了保證南進,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對正在開向夏威夷的機動部隊發出電令:“攀登新高山1208”,這就是“按照預定計劃於12月8日發動攻擊”的密碼隱語電報。所謂新高山,就是台灣的最高峰--玉山。

同時,日本決定進攻泰國的日期也是8日。又為準備攻擊馬來西亞與菲律賓,所以有大批運輸船隊駛向越南南部。

而美國總統羅斯福此時還深恐開戰,致電詢問日本政府對於提案“如何迄今尚未作答?”其實日寇現已反過來不理睬美國,有意拖延。

蔣介石認為當初他多方竭力阻止美國妥協,確實功勞不小。“羅斯福總統對此若有回顧,當知吾之不唯不誤,而且亦是以代其挽救彼國之危機也。”

不然,美國態度的轉變主要還是由於英國的極力反對所致,但不管怎麼說,蔣是有他的功績在裏麵。

“12月4日”

英主力艦“威爾斯親王號”及其他等艦多艘駛抵新加坡,此乃予倭以最大之威脅。

12月1日,英國在新加坡發布了戒嚴令。

12月2日,英國又派遣了“威爾斯親王號”、“卻敵號”兩艘戰艦及其他艦艇到達新加坡備戰。

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下院發表演說,發出警告:“戰事正要涉及遠東方麵。”

這確實是對日本的“最大之威脅”。

“12月5日”

倭使來棲等在美答複記者之談話,乃為其首相東條英機於上月29日所發表之演說攻訐英美‘在東方之剝削勢力非驅逐不可’之語竭力辯解,言辭卑下,可憐極矣!

就在赫爾將備忘錄提交給野村和來棲的當天(11月26日),在擔任偷襲珍珠港任務的南雲忠一中將指揮之下的聯合艦隊機動部隊,就已經從集結地--南千島群島的單寇港悄悄出發了。

11月27日,在日本政府和大本營聯席會議上,認定“赫爾備忘錄”乃是“最後通牒”。於是,好戰的強硬派以此壓抑日本國內對於開戰的慎重派。

與此同時,日本陸海軍開始大規模的調動,然而美國在遠東的武裝部隊卻沒有進入戰備狀態。

11月29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在“日汪條約一周年紀念”的致辭演說中,露骨地指出英美為“敵性國家”,並聲稱:“必須斷然加以抨擊。”

東條英機之演說,給美國刺激很大。正在休假中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之提前返回白宮。

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和特使來棲因東條英機的演說,終日受到美國新聞記者的詰難與質問,而野村為其遮遮掩掩,漏洞百出,“可憐極矣!”

“12月6日”

倭答複羅斯福總統對其增兵越南之質詢複牒,乃藉口為我國在滇越邊境增兵之故,是其遁詞搪塞之所為,美必不以此答複為滿足也。

12月6日,羅斯福總統致電日本天皇,要求其撤退在越南的日本部隊。這是對日本最後的忠告。

可日本政府卻以中國在“滇越邊境增兵”作借口,而一再拖延。其實,日本精心策劃的對美國珍珠港軍事基地的突然襲擊即將開始了。日本對羅斯福的另一電報的處置更證明了這一點。

同一天(12月6日下午9時--日本時間7日上午11時),羅斯福讓美國駐日大使格魯轉電報給日本天皇,說美國非常希望與日本政府繼續談判。結果是泥牛入海無消息,遲遲沒有複電。原來這一電文被日本軍部故意扣壓下了,未交給天皇。

直到當日晚,華盛頓才截獲了日本政府發給日本駐美國大使野村吉三郎的電報。這份電報的內容極為詳盡,是日本政府回答美國政府11月26日建議的簡單備忘錄的原文,並指示在12月7日13時前(開戰後)把它交給美國國務卿赫爾。

日本政府認為美國11月26日的建議是對“日本帝國主義自身生存的威脅”。複照裏沒有談到宣戰,但卻是“最後的通知”的意見,也就是“繼續談判也不可能達成協議”。

12月6日深夜,羅斯福總統接到破譯出來的備忘錄原文報告。他看後,提出:“這就是戰爭!”

12月6日,蔣介石通過美籍政治顧問拉鐵摩爾將中國方麵的決心轉達羅斯福:

“中國決不放棄東北。否則,更引起日、俄、英在中國之利害衝突與鬥爭,是使遠東與世界之戰爭循環不已。如欲求太平洋上以後長期和平,唯有輔助中國獨立、而不被他國侵略之一途。”

1941年12月6日,是最緊迫、極危急的一天。

美國所截獲的密電,在日方指定時間的3小時之前,日軍開始攻擊的80分鍾之前,羅斯福方知其內容。他當即電令駐夏威夷海軍司令部嚴防偷襲,並對菲律賓、夏威夷群島、美國西海岸及巴拿馬發出警告:日本大使於今日(7日)13時將提出實質上等於最後通牒的文件。但是這電報發生遲誤,到達夏威夷海軍司令部已為時過晚。

“12月8日”

(一)

抗戰政略之成就,至今已達於頂點。物極必反,居高臨危,能不威懼!

本日聞倭襲擊英、美後,餘對美、英、蘇俄三國即提出共同作戰之建議;同時即對倭與德、意分別宣戰,而且對德、意宣戰尤先於美國。此皆可見我政府獨立不倚之精神也。

12月8日淩晨4時許,蔣介石在重慶郊外黃山官邸接到了日本空軍偷襲珍珠港美國軍事基地的緊急電話,立即返城。接著又接到了香港、菲律賓、馬來亞半島已受到日本飛機空襲的電報。上午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下午又分別召見美、英、蘇三國駐華大使高恩、卡爾、潘友新談話,告知:中國決不避任何犧牲,與各友邦共同作戰,以促軸心國家之崩潰;同時並分別麵交建議書,內容如下:

“一、最近美日談話,美國雖以誠意進行,而日本於談判中實行襲擊。於此,可見日本侵略計劃果經預定。

二、中國決定不避任何犧牲,竭其全力與英、美、蘇及其他諸友邦共同作戰,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軸心國家之完全崩敗。

三、中國政府現決定向日本宣戰,並對其同盟之德、意同時宣戰。

四、中國政府以為反侵略陣線各個國家必須對於各個軸心國家認為共同公敵;因之,中國建議:美國對於德、意兩國與蘇聯對於日本皆請同時宣戰。

五、為謀軍事勝利起見,中國政府建議:各友邦(中、美、英、蘇、澳、荷、加、新)應成立軍事同盟,並推舉美國為領導,指揮共同作戰之軍隊,實為必要。

六、中國提議:中、美、英、蘇、澳、荷、加、新訂立一不單獨媾和之條約。”

蔣介石的確在當時國際關係中十分活躍,也有不少正確的國際形勢分析。在關鍵時刻,能提出合理化建議,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對此,蔣介石很為自己的“獨立不倚之精神”沾沾自喜。(二)

我國對日宣戰,已無問題,手續也甚容易。……且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我們中國的地位特別重要。我國軍事力量,雖不能說有左右戰局之勢,但被侵略各友邦今後對日態度能否一致,我國實可操決定性之影響。因此,在對日宣戰以前,必須將我國對於此次戰爭所采取的政策事先通知英、美、蘇各友邦,並征詢他們的態度與主張。

我國的政策,可歸納為三點:

一、太平洋反侵略各國,應即成立正式同盟,由美國領導,並推舉同盟國聯軍總司令。

二、要求英、美、蘇與我國一致實行對德、意、日宣戰。

三、聯盟各國應相互約定:在太平洋戰爭勝利結束以前,不對日本單獨媾和。

我們這個政策的三原則,乃是為被侵略各國共同的利益而決定,必須求其貫徹,然後反侵略的戰爭,始能獲得完全的勝利。

1941年12月7日(星期四)晨6時(夏威夷時間),日本未經宣戰,由南雲中一海軍中將指揮,日本特遣艦隊6艘航空母艦載著423架飛機,在兩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和3艘大潛水艇、5艘超小型潛水艇的護航下,前往珍珠港實施偷襲首批日本突擊機群起飛了,編隊後立即飛向瓦胡島。

美國夏威夷群島的司令部得到了關於發現去珍珠港的國籍不明的潛水艇和大群飛機的情報,但是沒有介意。

7時55分,首批日本飛機襲擊珍珠港。

這天早晨在港口停泊了美國各級軍艦96艘,占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半數以上,其中有美國當時部署在太平洋的全部主力艦8艘。日本的轟炸機和魚雷飛機像進行訓練似的投擲炸彈和魚雷,頓時,珍珠港呈現一片火海。基地和軍艦上的高射炮倉皇地進行還擊。

9時,第二批日本飛機到來時,駐防軍恢複了常態,使日機遭到密集火力的反擊。參加襲擊的423架飛機中被擊落29架。5艘超小型潛水艇的全部和一艘大潛水艇被擊沉或下落不明。南雲作戰聯隊襲擊後,立即匆忙返航。

不管怎麼說,偷襲珍珠港,日本是成功的,而美國損失慘重。擊沉或擊毀美國戰艦18艘,其中有全部主力艦8艘,瓦胡島飛機場有飛機188架被擊毀和128架被擊傷。美軍死傷2500多人。

12月8日,根據羅斯福總統的要求,美國國會一致同意通過決議:從1941年12月7日起對日宣戰。至此,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蔣介石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後非常高興。

12月8日上午8時,蔣介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特別會議。蔣介石這天的日記後半部文字,便是這次會議決定中國應采取的政策內容。這次會議決定中國正式對德、意、日宣戰,並向美國建議成立中、美、英、蘇、荷、澳等國軍事同盟,由美國作為領導。

羅斯福當即回電蔣介石,表示讚許,還建議由美、中、蘇、英、荷等5國在亞洲采取聯合軍事行動。

“12月10日”

英駐新加坡主力艦“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2艘,本日在馬來亞海麵被敵機炸沉;檀香山美主力艦8艘,8日,亦被敵機炸沉者3艘,炸傷者3艘。可說太平洋上英、美海軍總力量已消耗十之八矣!以目前形勢而言,英、美在軍事上太無準備,且虛張聲勢,致遭此敗,勢所必然。

但由世界整個局勢與遠東戰爭最後結果而言,反可因之轉禍為福。以英、美以後則不能集中全力先解決遠東之倭寇;否則,英、美仍以遠東與中國為次要也。

蔣介石在今天的日記裏分析:羅斯福在日本武力麵前表現很是徘徊不定、瞻前顧後,優柔寡斷,難以下應戰決心,因此在“軍事上太無準備,且虛張聲勢,致遭此敗”。以至日本在襲擊珍珠港之後,緊接著在馬六甲半島登陸,占領了屬於美國的威克島和關島。

12月10日,日本空軍又擊沉了停泊在馬來亞沿海的英國主力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巡洋艦“卻敵號”。

在摧毀珍珠港美國艦隊之後,又擊沉了這些英國的軍艦,這就保證日本不僅在太平洋西部,而且在印度洋掌握了製海權。這使英國和美國對日本作戰處於極端危險的境地。

蔣介石認為,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如無中國戰場拖住日本百萬大軍,羅斯福恐怕對日本武力挑釁更不敢應戰了。那樣,太平洋戰爭也早就爆發,美國或許難以保住太平洋防區。因而中國戰場對遠東反法西斯戰爭有著決定性影響。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認為世界形勢將轉變為除了起重大作用的中國抗日戰場外,英、美也要集中全力,成為“解決遠東之倭寇”並取得中國戰場最後勝利的勁旅。

“12月13日”

敵如進駐南洋各地,則其兵分力弱;如此,其戰區擴大,戰線延長,再加為時較久,則人力物力皆不足以支持,其結局之慘,必非所能想像者也。

1941年12月8日,日本開始侵入泰國。侵略者沒有遭到抵抗,泰國政府接受了日本的關於軍隊過境對馬來亞作戰的最後通牒,並與日本結成了軍事同盟。

12月10日至12日,日本軍隊在菲律賓群島登陸,這裏的美、菲軍隊總計有54000人(其中美國人17000人)。擊潰了守衛呂宋島沿岸的部分軍隊之後,日軍急速向馬尼拉方向挺進。

蔣介石認為由於日軍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進駐南洋各地”,“兵分力弱”、“戰區擴大”、“戰線延長”,日本選擇南侵,以求補救在中國戰場久戰不決的局麵,不惜孤注一擲,正中中國之下懷。在這種情況下,美、英必須首先解決遠東問題,而日本這一南侵行動,實是飲鴆止渴的自殺政策,無異加速了日本的失敗。

蔣介石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便生動而透徹地闡述了這番道理:

“日寇這次發動太平洋戰爭,正用得著我國一句古話--所謂飲鴆止渴。這就是說,他拿烈性的毒酒,來求片刻的興奮,而實際是自尋絕滅。……

自經英美對他實行經濟封鎖以後,他海上運輸力一天天的減退,原料、燃料以至勞力、機械處處感到缺乏,重要的產業半陷於停頓;這種種危機,都反映到他國內一切岌岌危殆、不可終日的險象。但是他現在還要繼續他荒謬絕倫的侵略思想。擴張他侵略野心,由東半球以至於西半球,要與世界90%以上的人類作戰,這明明是他行險僥幸、失了理智的瘋狂行動。隻看日寇對英美宣戰詔書中所謂:‘曠日持久,經濟上軍事上之威脅日增’以及‘帝國生存將瀕危殆’,這就是他全國上下焦渴欲死的心情自白。他因為熬不過‘焦渴’,所以不得不‘飲鴆’;至於‘飲鴆’之後,在短時期內自然會‘止渴’。

今天,日本軍閥所誇耀的戰爭勝利,正是日寇‘飲鴆’以後得到‘止渴’功效的一刹那;但是他最後結果如何呢?他腹中所飲下去的毒藥不久就會發生作用,日寇最後必然慘敗,正像‘飲鴆之狂夫’,必定是毫無疑問的了。”

眼下,日寇已是從懸崖跌入山穀的半空中,即使勒馬,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