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1942年(2 / 3)

“我以中國革命黨員資格前來印度訪問,與印度革命友人會談,主要目的,就是在聯合反抗侵略勢力,以奠定中、印兩民族求得自由的基礎。”

2月21日,蔣介石在電台向印度人民發表了臨別贈言《告印度人民書》,全文由宋美齡以英文代讀,其要點如下:

“餘敬向我兄弟之邦印度建議:吾人在此人類文明死亡絕續之交,唯有各盡所能,以取得人類整個之自由。……

“在太平洋戰爭開始以後,已隨時代而有一甚大之轉變,各民族求得自由之方式,今昔實亦有所不同。現在,各反侵略國家無不要求印度國民在此新時代中盡其應盡之責任。……同時,世界大多數人士皆已同情印度之自由。此種寶貴難得之同情,應特加珍重而使之勿失也。”

2月22日,蔣介石由印度歸國的第二天,便通過駐英大使顧維均將如下意見轉達丘吉爾首相:

“如不轉移印度政治現狀,則難以防止日本之侵略。”

2月24日、25日,蔣介石兩度電囑在華盛頓的宋子文向羅斯福進言:“……印人對英積恨愈深,背道而馳,是無異驅印資敵。……為盟邦及東方共同作戰計,以為此時唯有改變印度之政治現狀,予印度國民以政治上之實權。……”並建議由中、美兩國對英國共同勸告與保證。

英國政府不得不尋求印度有產階級及其政治組織首先是國大黨的支持。

1942年3月,英國戰時內閣成員斯塔福德、克裏浦斯為同印度各政黨領導人談判來到新德裏。他轉達了英國政府的建議如下:

戰後將在印度建立一個選舉產生的機構,由各邦立法會議的代表和各土邦的王公委派的全權代表所組成,由這個機構製定新憲法。憲法將規定依法建立包括英屬印度各邦和各土邦在內的印度聯邦自治領。如果任何一個邦或任何一個土邦不願加入印度聯邦,那麼它可在印度聯邦以外保持“獨立”,取得自治領的地位。在新憲法製定以前(即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政府將保留負擔印度防務的責任。

英國政府表示希望:“印度人民的主要黨派的領袖立刻參加印度、不列顛聯邦和聯合國各機構的工作。”

國大黨領導人不同意英國政府的建議,因為這個建議全是許諾未來的事情,而現實則毫無變動。英國有關各邦和各土邦有權不加入印度聯邦的建議遭到國大黨領導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這是鼓吹分裂主義,肢解印度,拆散印度人民。英屬印度穆斯林聯盟在這個期間堅決要求建立伊斯蘭教徒的國家巴基斯坦。

盡管穆斯林聯邦的領導、印度的王公所本是傾向於同意英國建議的,但幾經談判都沒有為印度資產階級和英國政府的合作建立真正基礎。主要是國大黨對英國殖民主義者不肯讓步。

英國與印度的交涉終於在4月11日宣告決裂。

蔣介石的印度之行,雖未起到什麼立見功效的作用,但為戰時開通中印公路奠定了基礎。

“5月10日”

丘吉爾的態度,對我國等於唾棄,以怨報德,徒有勢利而無信義,因無論矣;而史迪威對我在緬軍隊亦掉頭不顧,對餘無一請示,亦無一報告,獨自徑避印度,此實出於人情之外。……

1942年3月1日,蔣介石由昆明飛往緬甸北部要衝――臘戍,視察緬甸前線。

在由仰光通往雲南的滇緬公路上,每日有2萬噸軍需物資運往中國,這是至今保持的中國最大補給線,中、美、英必須嚴密地保衛這條路線。

日軍對此路線也極為重視,由飯田祥二郎中將擔任司令官的第15軍,從1月20日開始越過泰國邊境,侵入緬甸。

在此之前,在重慶召開的聯合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曾對英國代表團團長魏菲爾提及:

“中英兩國,不可有一國失敗。因此貴國需要,我國可以派遣8萬人入緬甸作戰。”

可是魏菲爾當即回答:

如由貴國軍隊解放緬甸,實在是英國人的恥辱;我們隻要請貴國能惠允撥借美援物資就可以了。

因此,英國對中國派兵協防緬甸,一開始是拒絕的。可後來,他又急於向中國求援。

於是中國以第5軍、第6軍、第66軍編成遠征軍,由羅卓英任司令長官,急速由雲南入緬。但這時已為時過晚,日軍已捷足先登,形成進窺仰光的態勢。

3月7日,日軍攻占仰光,滇緬路有被切斷的危險。蔣介石急派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入緬指揮中國軍隊作戰。不想,英國軍隊貪生怕死,防守仰光的英軍不待中國軍隊來援,便置中國軍隊死地於不顧,竟自放棄陣地回印度。致使中國第五軍杜聿明部側背受敵,杜聿明不得不率部放棄緬甸首都曼德勒,逃進緬甸北部的野人山熱帶叢林,迷失了方向,幾乎全軍覆沒。

防守在通往滇緬路同古的中國軍隊第200師,麵對日軍的進攻,經過長時間的遏阻之後,始於3月30日撤退到平滿納預先構築防線,準備迎擊來犯之敵;可是擔任比鄰普羅美方麵防務的英軍則於4月1日放棄該地,致使第200師孤軍奮戰。

4月16日,英軍繼續退卻,當退到緬甸石油產地的仁安羌時,被日軍包圍。中國軍立即派遣新38師(師長孫立人)的一個團馳援,救出英緬軍7000多人、軍車百餘輛。由於分兵救援英軍,中國軍隊在平滿納戰線上的戰鬥力更加薄弱。日軍乘機以戰車開路從同古經毛奇、羅衣考,而迂回平滿納的東側北上,於4月下旬直撲滇緬路最重要的據點――臘戍。

這是出乎中國方麵意料之外的突擊行動。因為在中國軍隊使用的地圖上,並未記載有毛奇至臘戍的公路可以通車。4月29日,臘戍終於失陷。對此,蔣介石歎道:

這一次,我們左翼空虛,使敵軍得以竄進臘戍,實在是一個最大的遺憾!

“但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教訓:對於地圖,必須特別注意研究,而且地圖繪編時日要愈新愈詳細愈好,舉凡一切地形、地物、水、陸交通都不能有一點疏忽。……總之,地形不熟,交通通訊不靈,這是我們最吃虧的地方。”蔣介石《國軍入緬作戰經過和決心與我軍對世界戰局演變應有之認識和準備》(1942年5月)。其後,蔣介石指示史迪威速調中國主力北上,使之集團結於接近中國國境的密支那和八莫方向。但史迪威率數萬中國軍隊在緬北地區猶疑不定。

5月9日,密支那和八莫相繼失陷,截斷了中國軍隊的退路。於是史迪威在日軍的追擊下,隻帶少數人徒步逃往印度。而中國軍隊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留在緬北壯烈犧牲。一部分官兵趁雨季攀越泥濘的山徑回到雲南境內,一路上由於饑餓疾病死亡甚多。

中英聯軍在緬甸的抗日作戰,就這樣終於失敗。

5月10日,丘吉爾發表演說,在戰局方麵,對於蘇聯和美國所擔負的任務加以稱道,但卻隻字未提中國軍隊援救緬甸的戰爭。

蔣介石在日記中,對丘吉爾蔑視中國的態度極為不滿;對史迪威不執行自己的命令,擅自撤往印度的舉動耿耿於懷。此次,蔣介石與史迪威失和。史迪威認為蔣介石在遙控中國軍,因此他指揮遠征軍在印度、緬甸作戰,既不與蔣介石聯絡,獨斷獨行,也不向蔣介石作任何報告。凡是史迪威認為不聽他命令的國民黨軍將領,都以“不合作”的罪名驅逐回中國,調美國軍官來直接統率中國駐印、緬的軍隊。史迪威常罵蔣介石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蔣介石對史迪威的傲慢無禮也十分惱怒,大罵他是“帝國主義者”,“把我們當北洋軍閥對待”。

“5月25日”

聞敵國防衛司令部對於上月18日東京被炸之布告有:“被空襲而崩潰之國家世上實無先例可尋”之語,此殆指中國受其3年殘酷殘暴之轟炸,而毫無動搖之象歟!然吾料倭國之崩潰,必由轟炸開其端也。”

日軍在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一帶的初期戰爭中,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1月2日,日軍占領馬尼拉,繼而在婆羅洲、西裏伯斯登陸,接著進占關島、威克島乃至新不列顛島的拉布爾。

1月18日,日、德、意簽訂了關於劃分日本和歐洲“軸心”國之間作戰範圍的軍事協定。日本的範圍包括了東經70°以東到美洲大陸兩海岸的水域,以及澳大利亞和位於這些水域內的島嶼。在亞洲大陸上日本的範圍包括了東經70°以東,亦即大約從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地區。德國和意大利的範圍包括了從東經70°往西到美洲東海岸的地域和整個美洲大陸。這樣,日本帝國主義更加有恃無恐。

2月間,日軍攻陷新加坡、蘇門答臘、?裏島、帝汶島;

3月間,日軍攻陷爪哇、新幾內亞,布幹維爾島;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在珍珠港事件後,在日本軍政界比過去更有勢力,提出了大規模向西進攻的計劃。司令部提出要求占領錫蘭島,確保印度洋上的製空權,以便最終在近東和德國武裝力量連接起來。

1942年3月中旬,在日本禦前會議上審查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的計劃並加以拒絕。陸軍統帥部堅決表示反對這個計劃,因為預定的戰役要求大量的陸軍,並指出軍隊應當以其全部戰鬥力準備用在一旦日本對蘇聯的戰爭上,因此不能把兵力用在別的戰場上。由於這同一原因就沒有接受向澳大利亞開戰的建議。在印度洋的作戰隻限於本年4月7日本艦隊派往孟加拉灣。從航空母艦起飛的飛機轟炸了錫蘭的沿岸。

4月間,日本海軍機動部隊按計劃進入印度洋,空襲錫蘭海岸的科隆坡及東海岸的亭可馬裏,炸沉英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3艘。

至此,隻有澳洲、新西蘭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地方未遭侵占,其餘大部地區已為日軍所據。

日軍的狂妄,激怒了美軍。

4月8日,東京、橫濱遭受空襲,繼而名古屋、神戶也遭轟炸。

這次轟炸是由美國陸軍中校杜立特指揮,共計16架B25型轟炸機從航空母艦“大黃蜂”號起飛直飛日本本土。

轟炸之後,這些飛機全部飛向中國浙江境內的中國軍隊守備區域,機上人員跳傘降落,在80人之中有64人為中國軍隊和民眾所救助。

這一次轟炸,是對驕橫得意的日本一次迎頭痛擊。

中國政府對此發表聲明如下:

“此次空襲,當使日本人深知,日本本土有被進攻之可能與同盟國力量的強大,由此可以否定日本軍部保證之言。”

由於來自空中的突襲而狼狽不堪的日本軍部,乃在惶遽中實施對兩方麵的作戰計劃――一方麵是在中國大陸打通浙贛鐵路,一方麵是在太平洋上開辟戰線。

5月5日,日軍占領了瓜達爾卡納爾島。

5月7日、8日,日本艦隊與美國海軍在珊瑚海發生激戰。日本損失航空母艦和105架飛機,美國也損失了航空母艦和89架飛機。雙方其他的軍艦都被擊沉了。

“6月16日”

日寇在浙贛盡力進攻,雖占有幾個城市;而其最近在中途島海軍之損失如赤城、加賀各航空母艦均已沉沒重傷。其所有之主力母艦幾乎喪失殆盡矣。此豈得浙贛數城市所能償其損失於萬一乎!據此一點,日寇之失敗可立而待也。

日本本土遭到轟炸後,一方麵在中國大陸發起新的進攻,一方麵在太平洋上實施中途島作戰計劃。

浙江方麵,由於還保有金華等幾個中國飛機場,作為美國空軍飛機襲擊日本返回的基地,所以日軍要打通浙贛線,摧毀這些基地。

日軍調集了以第13軍為中心的10萬兵力由杭州向奉化方麵推進。

5月15日,日軍出動大部隊,攜帶毒瓦斯向金華進擊。

5月29日,金華被日軍攻陷。

6月末,日軍先後占領中國軍隊飛機場所在地的衡州、麗水、玉山等。

日軍所到之處,狂轟濫炸,肆意破壞,對中國官兵和手無寸鐵的民眾百姓,任意屠殺,殉難者竟達25萬多人!

但日軍已無力維持新占領區,不到1個月,便因受中國軍隊反攻而後退。

8月末,衡州、麗水等地飛機場又回到中國軍隊手中。

另一方麵,日本海軍所發動的中途島之戰,則是生死存亡的決戰。

中途島是一個直徑僅有10公裏左右的環狀珊瑚礁,但戰略位置異常重要。它是由夏威夷到東京的中轉站,設有航空、潛水艇、無線電通信等多種基地,為美國海軍機動艦隊接近日本本土的重要據點;也是可以直接攻擊已被日軍占領的威克島的唯一基地。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東南部遭到反擊特別是東京等地遭到空襲之後,日本大本營為確保在太平洋的製海、製空權,決定實行早已製定的“中途島作戰計劃”,以期消滅在該島的美軍機動艦隊及其基地,並打擊夏威夷群島的美軍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