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1942年(3 / 3)

為了進攻中途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動員了聯合艦隊的全部力量,投入11艘主力艦、6艘航空母艦、333艘各級艦艇、1000架飛機、10萬餘名官兵組成龐大的聯合艦隊。

美國此時已從無線電截聽站準確地判明了日本的意圖。於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冒著巨大風險,緊急集中了以“大黃蜂”號、“企業”號、“約克郡”號等航空母艦為主體的機動艦隊埋伏在中途島附近,在通往中途島要衝處隱蔽布置了潛水艇,並把飛機調到中途島飛機場。本欲向中途島突然進攻的日本聯合艦隊,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美軍的包圍圈。

1942年6月4日,日本海軍發動進攻,於是美國海軍航空隊立即果斷出擊,雙方在通往中途島要衝的海麵上展開了激烈的大會戰。首次大海戰,日本打了大敗仗,日本聯合艦隊的“赤誠”、“加賀”、“蒼龍”、“飛龍”4艘航空母艦和1艘巡洋艦被擊沉。美國損失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各1艘。會戰主要由空軍進行,日本飛機被打落253架,美國被打落150架。日本海軍從此喪失了主要的進攻力量,再也不能離開陸上基地向遠處進攻了。這次會戰,成為決定以後日本走向失敗的一個轉折點。

“7月11日”

本日中午,由朱長官轉呈盛世才來書,敘述彼與俄國一切秘密交涉之經過,詳盡無遺。於是俄國在新疆全部陰謀根本暴露,而其1940年11月間迫盛簽訂了‘新錫協定’,比之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者尤有過之。此種舉動,昔日倭寇對東北張作霖作所未能為之者而俄竟為之,其狠毒可謂帝國主義之尤者矣;我國何不牽而至此――東受倭患,西遭俄毒,而英國在我西南百年來殺人不見血之陰謀,早已根深蒂固。

若不有此5年來之對倭血戰,則今日之新疆決不能使盛世才懺悔歸順,於此可證明公理與正義必能戰勝一切矣!

這位朱長官是指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他所轉呈盛世才來信,確實暴露了蘇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不尊重。

從蘇聯1941年4月和日本簽訂“中立條約”,就可以看出其對中國的“大國沙文主義”態度。蘇聯一直抱有控製外蒙古的奢望。

他不僅與日本相互承認外蒙獨立和偽滿洲國,而且進一步將原已占據外蒙古一部分的唐努烏梁海劃為己有。

而今又向中國新疆擴大勢力範圍。蘇聯曾於1940年11月,與盛世才簽訂《新疆錫礦租借條約》,其中涉及鐵路、公路的築路權和采礦、居住以及武裝警備隊的駐留權。這純屬不平等條約。

1942年4月,在蘇聯駐新疆領事巴克寧等策動下,發生了新疆政變,新疆機械化旅旅長盛世騏(盛世才之胞弟)被暗殺。盛世才自知蘇聯是要搞垮自己,這不過是敲山震虎的把戲。

1942年7月7日,盛世才被迫具函通過朱長官轉達國民政府,表示歸順,請求保護。

仔細考察起來,蘇聯在中國抗戰期間,的確有功也有過,難怪蔣介石對其耿耿於懷。

“10月10日”

接獲美、英自動放棄治外法權之通告,此為總理(國父)革命以來畢生奮鬥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得由我親手達成。中心快慰,實為平生唯一之幸事。

日本海軍和空軍在中途島大會戰中遭到重大損失後,太平洋戰爭出現了暫時的平靜。日本轉為戰略防禦。日本依然把主要兵力配備在中國。80萬日軍陷在中國持久戰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由於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1942年1月3日,蔣介石即向全國宣布,美英自動放棄對中國之不平等條約,並依平等互惠之原則,另定新約。但當時並未實行。

10月9日,美、英兩國考慮到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終於送交中國有關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通告。

10月10日,雙十國慶節下午4時,蔣介石在重慶夫子池精神堡壘廣場舉行的國慶節紀念大會上宣布了這一可喜可賀的消息,他說:

“我們百年來所受各國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至此已可根本解除。國父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遺囑,亦完全實現。我全國同胞自今日起應格外奮勉,自強自立。”

與此同時,蔣介石致電美國羅斯福總統表達謝意:

“幾十年為中國爭自由的奮鬥中,繼續不斷地夢想中國終必成為一獨立並且是民主的國家;今日理想已成事實。謹自內心感謝閣下卓越的領導,鼓勵和協助中國在盟邦取得平等的地位。”

“10月17日”

際前不平等條約取消,外交勝利之時,應不失機宜推行戰時生活,改造民眾心理,轉移社會風氣,革除政治習性;至於發展經濟,平抑物價,健全新縣製各級組織與省縣各級參議會,亦宜同時進行。使人民能為國家服務,不失為現代國民,而得能與聯合國各國之國民並肩作戰,對世界戰爭能有所貢獻,如此方不愧為獨立自由之國民也。

所謂“推行戰時生活”,是蔣介石1943年3月10日發表《中國之命運》的思想發端,但,這又不是什麼新玩意兒,它與蔣介石1934年2月在江西南昌提倡的封建的、法西斯的“新生活運動”如出一轍。蔣介石在今天日記中提出的“改造民眾心理,轉變社會風氣,革除政治習性”應該如何解釋呢?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說:“我們中華民族是多數宗教聯合而成的。本是一個種族和一個體係的分支蔣介石《中國之命運》(增訂本)第2頁,中央訓練團印行。。”這顯然是曲解了中華民族的含義,這裏是在宣傳中華民族為單一民族,其目的是提倡大漢族主義,歧視少數民族;蔣介石在書中美化封建農業經濟;崇尚封建人生哲學,說此乃是世界最好的哲學,把封建的四維八德,說成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德性”,是“中國立國的綱”,中國在四維八德的“熏陶下”,“中華民族,立己則盡分而不渝,愛人則推己而不爭”蔣介石《中國之命運》(增訂本)第9頁,中央訓練團印行。。此論,無非是為其獨裁統治尋求曆史根據。進而,他在文中誣蔑中國共產黨“組織武力,割據地方,企圖破壞抗戰,妨礙統一”,是“變相的軍閥和新式的封建”同上,第208頁。。這顯然又是為其繼續掀起反共浪潮製造輿論。聯想1934年的那次“新生活運動”,一再標榜“禮義廉恥”讓人們恢複“中華民族固有之德性”,真是相對有偶,同是用封建道德麻痹人民的思想,束縛人民的精神,以便於實施其獨裁政治。

當時人民的生活到底如何呢?國統區民族工業在國民黨經濟政策的統治下業已破產;國統區農村由於國民黨的反動政策,生產力嚴重萎縮,經濟衰敗。據調查,1942年後方13省農作物麵積比1937年減少17%,產量減少13.3%。農民生活日益貧困,苦不堪言。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劉明揚等曾說:“抗戰以來,最黑暗者莫如農村,最受壓迫者莫如農民。”國民政府財政部檔案,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

然而,利用抗日對人民橫征暴斂,大發國難財的正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他們獨占金融業、商業、壟斷工業,控製交通運輸業,使民族資本身無立錐之地,使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就在這種時候,奢談什麼“發展經濟”呀,“平抑物價”呀,“使人民能為國家服務”呀,……簡直是癡人說夢!

更何況,1941年至1942年這段時間內,國民黨配合日偽猖狂進攻,對解放區封鎖、摩擦,使解放區出現“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毛澤東《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847頁。的嚴重困難的局麵。但是,再大的困難也無法使解放區抗日軍民屈服。他們在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施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運動,支持著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

蔣介石聽到“雙十”這一天,在美國費城獨立廳的自由鍾敲了31下,對於中華民國31年國慶節遙致祝福的消息,便有些飄飄然,似乎覺得在他的統治下中華民族真的走上了獨立之路,感慨之餘,又捫心自問,深覺不足,於是在日記中作了“不失為現代國民”的“推行戰時生活”之規劃圖。

“10月23日”

北京政府之昏聵,一至如此!百年積恥,桎梏重重,皆欲由吾一時代負責解除之,未知後之視今,作何感想也。

10月23日這一天,外交部將不平等條約的原文送呈蔣介石重行過目,看到“百年積恥”,他深深地感到每一條都是國恥的烙印。在他更加痛恨昏聵的“北京政府”的同時,他也為“桎梏重重,皆欲由吾一時代負責解除之”而欣喜若狂。

中國與美、英兩國經過談判,終於達成廢除在中國一切特權的協議。這些特權包括:

(一)領事裁判權。

(二)使館界及北寧鐵路沿線等區域所有的駐兵權。

(三)租界。

(四)租界內的特別法庭。

(五)外籍引水人等特權。

(六)在中國領水內行駛軍艦特權。

(七)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權。

“10月29日”

英美廢除不平等條約之方案,聞已送出;照英大使涵義測之,則九龍等租借地當不肯放棄;而西藏之特權,當更不願提及矣。然餘決促其同時撤銷也。

在進行廢除不平等條約、改訂平等新約的階段,英國政府卻不肯放棄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租借的九龍半島,借口是九龍租借期限為99年,由於期限未到,暫不歸還。而英國在西藏的特權根本沒有提及。

蔣介石決定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爭取將有關英國歸還九龍等租借地和廢除英國在西藏特權的問題同時解決。“同時撤銷”,以實現國父之宏願。

“12月31日”

(一)

晨5時醒後,考慮與英國訂新約事。我雖不要求對九龍問題作任何保留之約言,而彼反要求我聲明九龍不在不平等條約之內,否則,彼竟拒絕簽訂新約。果爾,我政府唯有自動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之聲明,以不承認英國在華應有之權利;一俟戰後,用軍事力量由日軍手中取回,則彼雖狡獪,亦必無可如何。此乃為最後之手段。如彼無所要求,則我待簽字以後,另用書麵對彼說明:交還九龍問題暫作保留,以待將來繼續談判,為日後交涉之根據。

英國拒絕九龍租借地歸還中國,一直到蔣介石寫這天日記(即新約簽訂之前夜)時,仍未能解決。

蔣介石大傷腦筋,也怕因小失大錯過了機會,實逼無奈,隻好準備把“交還九龍問題暫作保留”。但“狡獪”的英國反要求蔣介石“聲明九龍不在不平等條約之內,否則,彼竟拒絕簽訂新約”。

怎麼辦呢,蔣介石衡量來、衡量去,也隻好“暫時保留”。也隻能這樣了。

(二)

對英外交,頗費心神,以九龍交還問題英堅不願在新約內同時解決,餘暫忍之。此實為對英政策與技術一大改變也。

直到今天,英國對“九龍交還問題”“堅不願在新約內同時解決”。蔣介石雖拒不接受,可是美國明顯偏袒英國,加之蔣介石不願同英國弄僵,雖則他對英國首相丘吉爾向來反感,對英國的外交也是從不信任,但實逼無奈,也隻好“暫忍之”。

(三)

新疆省主席兼督辦盛世才於7月間公開反正,歸順中央,河西走廊馬步青軍隊亦完全撤回青海。於是,蘭州以西直達伊犁直徑3000公裏之領土(古代亞歐主要交通路線所經過之地區)全部收複,此為國民政府自成立以來最大之成功,其麵積實倍於東北三省也。此不僅領土收回而已,蓋新疆歸順中央以後,我抗戰之後方完全鞏固,日本更不能再有消滅我政府之妄圖;而俄國與中共之態度亦大為轉變,不敢複為我抗戰之害。此非上帝賜予中華民族之恩澤決不至此也。

蔣介石接到朱紹良來信,立即下令將新疆納入第八戰區,並派國民黨軍隊前往援助盛世才。

1942年7月16日,蔣介石召見蘇聯駐華大使潘友新,明確告之:今後凡關係新疆與蘇聯之間的政治、經濟事項,均應與中央交涉。

8月20日,蔣介石派遣宋美齡前往新疆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慰問,對盛世才指示如下:

(一)調派甘肅境內政府軍由蘭州進駐安西、玉門,牽製住哈密俄軍。

(二)委派新疆外交特派員,將外交權收歸中央。

(三)肅清新疆共黨。

(四)著俄軍退出新疆等項。

8月28日,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北巡視,並在鄰接新疆的青海省會西寧接見馬步青、馬步芳兄弟。他們這時已把甘肅境內的黃河以西地區的駐軍撤回到青海中部的柴達木盆地,從事屯墾。

蔣介石要他們同舟共濟,把古絲綢之路修複起來,並建設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