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1943年(2 / 3)

但,終歸一點,即大肆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瘋狂地攻擊共產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把“製造內戰、破壞抗戰、危害國家”的罪名強加在中國共產黨的身上,汙蔑共產黨為“奸黨”,汙蔑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是“奸軍”、“新式軍閥”,汙蔑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為“新式割據”,並暗示兩年內一定要解決共產黨。

說到這,我們不禁要問:是誰“在引起內亂,破壞抗戰局勢,減低政府威信與喪失國家在國際上之地位”?恰恰是蔣氏自己!

不是嗎?《中國之命運》發表的同時,蔣介石密令其包圍各抗日根據地的第一線部隊對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及遊擊隊進行嚴密封鎖,阻止其向外發展,並要求各“清剿”部隊認真包圍“進剿”,徹底消滅抗日的人民軍隊,如不可能時,即將共產黨軍隊向敵偽後方壓迫而封鎖之。

3月上旬,駐華中阜陽、蒙城的國民黨第三十一集團軍王仲廉部,越津浦鐵路東犯淮北抗日根據地。

與此同時,淮陽地區的國民黨軍魯蘇戰區副司令韓德勤部也乘日軍對蘇北進行“掃蕩”之機而西犯,侵占了蘇北淮海區宿遷以東的裏仁集、東道口等地,企圖與王仲廉部會合,建立洪澤湖畔的新“反共”陣地,切斷蘇北和淮南根據地的聯係。

3月中旬,韓德勤率第八十九軍、獨立第六旅、保安第三縱隊西渡運河,進占淮北中心區青陽鎮以北的金鎖鎮、界認集、山子頭地區。並令第八十九軍趕赴靈璧以北,接應王仲廉部。頑軍所到之處,大肆摧殘抗日民主政權,屠殺抗日軍民,從而激起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無比憤慨。

為粉碎王、韓東西對進的陰謀,保衛華中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總部決定王、韓兩部會合前,先給韓部以沉重打擊,然後移兵阻止王部東進。

3月17日夜,新四軍第四師主力在第二師、第三師各一部配合下,對山子頭一帶的韓部進行了自衛反擊。

18日上午,新四軍俘韓部官兵1 000餘人,韓德勤本人也被生俘。迫使王部及韓之餘部倉皇逃跑,從而粉碎了頑軍建立“反共”陣地的圖謀。

山子頭自衛戰後,新四軍仍以團結抗戰為重,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釋放了韓德勤,歸還其部分人員、槍支,並劃出睢寧、宿遷之間地區由其駐守,以促其與新四軍共同抗日。

4月上旬,國民黨軍第三戰區顧祝同部乘日偽軍對蘇南茅山根據地進行“清鄉”之機,調動其第二十三集團軍的第二十八軍的兩個師向溧陽、溧水地區進犯。新四軍第十六旅奮起自衛,激戰3晝夜,將頑軍擊退。

5月,蔣介石在對華中抗日根據地發動進攻的同時,又命令第二十八集團軍李仙洲部向皖北出動,經冀魯豫邊區進犯山東抗日根據地。李部主力對微山湖西抗日根據地實行三麵包圍,但在冀豫魯軍區主力和地方人民抗日武裝一部的有力反擊下,進犯被擊潰。

蔣介石“反共”的軍事行動連連受挫後,一方麵作積極進攻陝甘寧邊區的軍事準備;一方麵又在作“反共”的輿論準備。

5月5日,共產國際根據反法西斯戰爭需要,做出蘊藻浜《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

蔣介石認為這是難得的機會。於是,他指使複興社特務頭子張滌非,假借“民眾團體”的名義,召開會議,發表通電,叫囂“馬列主義已經破產”、“要求解散共產黨,交出邊區”。國民黨的中央通訊社將這一消息廣為刊布。

與此同時,蔣又令軍統特務頭子戴笠擬定了《解決中共問題之方案》,提出“利用第三國際解散時機”,“在軍事上施極大壓力”,“以使中共將軍權、政權交還中央”,達到“正式解散中國共產黨”,“取消邊區政府”,使“十八集團軍完全國軍化”,“其他部隊一律編遣”的目的。1943年6月,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致中共中央書記處電報。

同時,蔣介石密令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調兵遣將,準備在共產黨八路軍不肯就範時襲擊延安,妄圖一舉消滅共產黨的首腦機關,奪取陝甘寧邊區。

據此,胡宗南先後從守衛黃河河防和封鎖陝甘寧邊區的第二線部隊中抽調10個師,加強包圍陝甘寧邊區的第一線兵力,並分三步奪占陝甘寧邊區。

6月9日,何應欽、白崇禧、胡宗南在耀縣召開作戰會議。

15日,何、白、胡檢閱了駐耀縣的部隊。可以說是磨刀霍霍、咄咄逼人。

18日,胡宗南又在洛川召開了作戰會議,並決定在洛川、黃陵、宜君、同官、耀縣、淳化等地設置兵站派出所,在絡川、宜川、韓城設立野戰醫院及搶修同官境內的鹹榆公路。

6月底至7月初,國民黨軍連續派出小部隊對邊區進行偵察襲擾,並炮擊關中軍分區警戒陣地。

7月2日,胡宗南電令各部於10月前完成一切準備待命行動。

至此,蔣介石集團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已達到頂點。

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的企圖和動向,中共中央決定繼續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及“有理、有利、有節”的一貫方針和原則,一麵在政治上充分揭露蔣介石發動“反共”內戰、破壞抗戰的罪行;一麵在軍事上作好自衛反擊國民黨軍進攻的準備。

7月4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向八路軍、新四軍通報國民黨頑固派準備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情況,以使之提高警惕,作好迎擊準備。

同日,毛澤東指示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向大後方人民和美、英、蘇等國駐華使團揭露國民黨軍進攻邊區,挑動內戰的陰謀。

7月4日和8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分別致電蔣介石和胡宗南,對其發動內戰的行徑提出嚴正抗議與警告。

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開展揭露和聲討蔣介石發動內戰進攻邊區的宣傳攻勢”的指示,要求各地黨政軍民開展反對內戰、反對分裂、支援陝甘寧邊區的鬥爭。

9日,延安軍民舉行緊急動員大會,向全國發出“呼籲團結反對內戰”的通電。

12日,《解放日報》發表了毛澤東撰寫的《質問國民黨》的社論。

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立即響應中共中央號召,紛紛聲討國民黨頑固派。大後方人民和愛國人士也紛紛集會和發出通電反對內戰,反對分裂。

與此同時,邊區軍民迅速作好迎戰準備。

6月,中央軍委調第258旅由晉西北開赴陝甘寧邊區,以加強防禦力量。

7月9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令八路軍由晉察冀、太行山等地抽調部隊開赴晉西北和陝甘寧邊區準備應變。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也重新調整了作戰部署。

與此同時,八路軍駐渝辦事處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及時向大後方人民及中外人士揭露國民黨準備進攻邊區、發動“反共”內戰的陰謀,並將朱德致蔣介石、胡宗南的電文,送交美英蘇等國駐華使團。朱德在電文中指出:蔣介石“若遂發動內戰,兵連禍結,則抗戰團結之大業勢將破壞,而使日寇坐收漁利,並使英美蘇各友邦之作戰任務亦將受到影響”。1943年7月6日,朱德總司令致蔣介石電。

7月7日,重慶的中外記者在抗戰六周年紀念會上,紛紛質問國民黨官員。美英蘇等為使中國繼續抗戰,消耗和牽製日本力量,以利其歐洲及太平洋戰場的反攻,因而,不讚成蔣介石發動“反共”內戰。美國政府公開表示:美英武器不能供給不打“軸心國”的國家。加之隴南民變蜂起,使胡宗南不得不抽兵前去彈壓,這樣進攻陝甘寧邊區的兵力從而削弱。在國內外輿論的強大壓力和邊區軍民有充分迎戰準備的情況下,蔣介石被迫放棄了對邊區的大規模進攻。

7月10日,蔣介石電令胡宗南停止對陝甘寧邊區的軍事行動。

一場大規模的“反共”內戰雖被製止,但是國民黨頑固派在華北、華中的“反共”軍事行動並未停止。

7月8日,國民黨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再令位於魯西南成武、金鄉地區的李仙洲部東犯山東抗日根據地,妄圖占據魯南山區。

7月中旬,李仙洲又令巨野以南的第二十一師及山東保安第七旅等部隊和豐縣、碭山地區的第九十二軍之一部在南天宮廟地區集結,準備東犯。為阻頑軍東進,7月24日冀豫魯軍區集中部分主力,開始發起反擊。

8月9日,李仙洲遭到打擊後,分三路南撤。

9月13日,山東軍區魯南部隊向3月間進占滕縣、嶧縣地區的頑軍142師主力發起反擊。

8月18日,將頑軍擊潰。

8月底,李仙洲部主力撤到碭山南北地區。

在華中,國民黨軍第五戰區第二十一集團軍李品仙部於7月上旬積極部署對鄂豫皖邊區的新四軍進行“圍剿”,並在羅田以北的滕家堡設立“清剿總司令部”,以其副總司令劉和鼎為總指揮,集中第三十九軍、第八十四軍的4個師、2個挺進縱隊向黃岡、浠水和廣濟地區進犯。

麵對頑軍大規模的進攻,新四軍第五師堅持嚴正自衛立場,采取深入頑軍後方調其回援,抓住頑軍弱點相機予以打擊的方針,展開了反頑作戰。各路頑軍深入抗日根據地,但卻找不到新四軍主力,反而不斷遭到襲擊,弄得大部隊疲憊不堪。8月中旬不得不停止進攻。

9月初,頑軍又增調兵力,重新部署,繼續進犯根據地。新四軍依然采取疲勞戰術先後在鄂東、鄂南、鄂北和豫南等地,進行50餘次襲擊戰,阻撓疲憊頑軍,迫使其停止了“圍剿”。

這次“反共高潮”之所以被擊退,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高舉堅持抗戰、反對內戰、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旗幟,針對國民黨蔣介石的陰謀活動,在政治上展開強大攻勢,及時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戰、挑起內戰的陰謀,並有力駁斥其對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之無恥誹謗。動員解放區軍民和大後方人民進行堅決鬥爭喚起國內外輿論對共產黨的同情與支持,並促使美英等國對蔣介石施加壓力;在軍事上堅持自衛原則,不打第一槍,並做好充分反擊準備,對於一切敢於進犯的頑軍予以堅決還擊。從而打退了第三次“反共高潮”,並使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立於主動地位,贏得了國內外輿論的一致讚揚。

蔣介石在這次“反共高潮”中不僅損失了軍隊,而且丟盡了臉。他就是在這種難堪的情況下寫這篇日記的,在這裏,他自欺欺人,倒打一耙,結果是欲蓋彌彰,令人齒冷。

“9月12日”

“此其必受共匪所主使,而且其語有威脅之意。餘不屑駁複,乃置之不理,表示拒絕其幹涉之意。但可知中共之欲毀壞中央之宣傳方法,已無孔不入,無所不為矣!餘唯一以正氣主之,毫不為動。”

美國政府在反法西斯勝利之前,是不希望在中國發生大規模內戰的。更不希望利用美國援助抗日的物資去進攻抗日根據地,尤其是在華美國人――不止是史迪威一人,紛紛向美國政府反映,如戰端一開,蔣介石未必能打敗共產黨。美國總統決不希望蔣介石垮台,如其垮台,美國的長期投資將付諸東流。因此,竭力製止中國的大規模內戰爆發。

1943年8月11日,馬歇爾電詢國民黨外交部長宋子文,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內戰之事究竟如何?並勸蔣介石“勿用武力”。

9月6日,史迪威向蔣介石提交一份備忘錄,以強烈語氣要求將胡宗南部等國民黨軍隊調往山西抗日前線對日作戰,否則美國將停止援助。

蔣介石氣憤地大罵史迪威是“必受共匪所主使”,是對他的“威脅”和“幹涉”。

但是,蔣介石深感形勢對己不利,再一意孤行下去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於是,不得不停止軍事進攻。

同一天(9月6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五屆十一中全會上宣稱:“中共的問題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問題,因此應該以政治方法來解決”。隨後,中共代表周恩來、林彪再次去重慶,恢複了國共兩黨繼續合作的談判。蔣介石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被迫停止了。

蔣介石在9月12日日記中寫下的“以正氣主之,毫不為動”等語,活畫出了他本人在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失敗後的那副既無可奈何又死不服輸的可笑嘴臉。同時也暴露了蔣介石發動“反共”內戰的主意已定,誓與共產黨和人民為敵到底。

“10月16日”

“餘直告其1年半以來,為史隱忍已極,然總不能使其與我軍精誠合作,殊為遺憾之至。”

1943年夏,在歐洲及太平洋戰場上,盟軍開始加強對法西斯軸心國的反攻。中、美、英三國商定,準備11月份開始全麵反攻緬甸。英美出動海軍在空軍配合下從仰光登陸,進攻南緬。中國出動陸軍進攻北緬。南北夾攻,收複緬甸。蔣介石對此頗為滿意,這樣即可打通滇緬公路,美國大量軍用物資可運進中國。他隨即調動國民黨第二軍、第七十一軍向滇西集中,準備11月入緬作戰。

同年8月19日開始,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了六天高級會議。主要討論中、英、美今後對德、意、日作戰問題。這次會議,雖然未邀請中國方麵參加(為此蔣介石讓在美國的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向英美提出抗議,說中國既為盟國,理應以平等地位參加會議。英美敷衍搪塞而已),但決定了1944年2月在緬甸發動對日軍的反攻。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無條件投降,法西斯三國軸心開始瓦解。由於歐洲戰場有了新的進展,英國出於本國利益,重視歐洲戰場,擬提前從法國北部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於是它與美國商定,取消與中國聯合全麵反攻緬甸的軍事計劃,隻限於反攻北緬,而把主要兵力集中於歐洲戰場。美國同時供給歐亞兩個戰場的軍用物資。宋子文在美國得此消息,便急電蔣介石,蔣閱電文後大罵英國“反複無常”、“欺人太甚”,罵丘吉爾是“狡猾的狐狸”。

但不管怎樣,反攻北緬已為定局。同時,中、美、英三國決定新設東南亞戰區。羅斯福、丘吉爾聯名致電蔣介石說:已決定派英國海軍中將蒙巴頓為東南亞戰區總司令,史迪威兼任副司令。還說蒙巴頓即將赴重慶麵陳魁北克會議精神。蔣介石對這樣的決定略為滿意,但對史迪威的兼任,大為不快,認為這樣史迪威將更加狂妄專行了。並打算找機會從中作梗,降低史迪威的威信。

1943年10月16日,蒙巴頓攜帶丘吉爾手書偕同美國代表,美國空軍補給司令索摩維爾中將抵達重慶,參加戰略會議。

蔣介石看到中傷史迪威的機會來了,於是乘此會議之際,蔣介石和索摩維爾詳細地談了史迪威的問題。他講,自己忍耐著史迪威的侮辱言行,已經是到了極限:即使再強忍下去,不僅毫無用處,而且會影響到中國軍隊的士氣,妨礙抗日戰爭。並向索摩維爾表示,有可能要求美方解除史迪威的職務。

這便是蔣介石這篇日記的背景。

至於這次重慶會議並未得出好的結果。蒙巴頓在會上極力說服蔣介石讓中國單獨從北緬發動對日作戰。蔣介石堅決表示,如果英美不以充足的海空軍控製孟加拉灣,進攻南緬,中國軍隊決不單獨在北緬發動攻勢。會後蔣介石對何應欽說:這又是英國的一個騙局,我們不能上當。收複緬甸,打通滇緬公路的軍事計劃,遂被放棄。

“10月17日”

“最後允史悔改留任,重加信用。此乃中美關係與戰局影響一大轉機,乃知安危成敗之機,全在最後5分鍾幾微之間也。”

10月17日傍晚,蔣介石又和參加三方戰略會議的美國空軍補給司令索摩維爾商談了約1個小時,蔣介石向其明確表態,要求美方解除史迪威的職務。

當天晚上,蔣介石召見了史迪威。不想史迪威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坦率地承認過去的錯誤,並聲明今後絕對服從領導,其態度極為懇誠。蔣介石乃又取消攆走史迪威之意,“重加信用”。

“10月18日”

“與索摩維爾續談史迪威事――準其悔過自新,取消昨日之議;彼乃欣然,其感餘對史寬大為懷之精神”。

10月18日,即蔣介石與索摩維爾談話的第二天,由於史迪威承認錯誤,並聲明今後絕對服眾領導,蔣介石向索摩維爾告知,他已原諒史迪威,不再計較前嫌。

從此,蔣介石與史迪威之爭告一段落。

“11月13日”

“餘此去與羅、丘會談,本‘無所求、無所予’之精神,與之開誠交換軍事、政治、經濟之各種意見,勿存一毫得失之見則幾矣。”

在8月的魁北克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曾提議戰後應以中美蘇英四國為中心設立國際和平機構。丘吉爾表示同意。

9月,美國國務卿赫爾向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提出中美蘇英四強宣言建議。但莫洛托夫不承認中國為四強之一,因此宣言未能通過。

10月19日,在莫斯科召開了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討論歐洲戰後問題。會中赫爾又一次提出四強宣言建議,蘇聯外長仍不同意,赫爾當即離席而去,蘇外長無奈表示妥協,同意了四國宣言建議。

10月28日,在莫斯科所舉行的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接近尾聲時,蔣介石接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來電:

“莫斯科會議,至今進行甚速,極望其會議結果得能有裨於各方,我正促成中、英、蘇、美同盟之團結也。我當不知斯大林能否與吾相晤,但在任何情況之下,餘極望與閣下及丘吉爾能及早會晤於某處,時間為11月20日至25日之間。我想亞曆山大(埃及海港)當為良好地點,……會議日期約為三日,……並祈極守秘密為盼!”

10月30日,四強宣言通過。中方由駐蘇大使傅秉常與三國外長共同簽署。宣言的主要內容是由四國共同維持世界戰後和平。

蔣介石如今躋身於“四大強國”領袖之一,第一次被邀請出席“四巨頭”國際會議,受寵若驚,躊躇滿誌。於是,蔣介石立即對羅斯福10月28日建議回電答複“同意”。

11月1日,蔣介石又接到羅斯福電報,卻顯示情況有微妙變化,電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