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尚未接獲斯大林元帥之明確回答,但丘吉爾與我仍有會晤閣下的機會,我望閣下能決定11月26日,約在開羅鄰近之處,與丘吉爾及我相晤。”
接著,羅斯福為召集開羅會議,又分別邀請丘吉爾、斯大林參加。斯大林因對蔣介石有蔑視之心,不願和蔣同席,拒絕參加,丘吉爾同意參加。
蔣介石對蘇聯反對中國列為四強之一,一直耿耿於懷,如今,斯大林又堅決不與蔣同席開會,蔣介石認為這不僅是對他本人的藐視,同時也是對中國的一種難以容忍的歧視。因此心中感到怏怏不快。
其實,斯大林回避與蔣介石在一起開會,還有另一層“難言之隱”;意在麻痹日本,使之放鬆對蘇聯的警惕,保證西伯利亞一線不受日本侵犯,從而使蘇聯力量集中在歐洲戰場上。
11月9日,羅斯福第三次給蔣介石發電報。電文如下:
“我於二三日內即將前往北非,望於21日抵達開羅,丘吉爾將晤我於此。我與丘吉爾擬於26日或27日在波斯與斯大林相晤。故我殊願閣下、丘吉爾與我得先此相晤,盼閣下能於11月22日抵達開羅。”
11月12日,蔣介石接到赫爾送來的正式邀請,蔣介石決定參加這曆史性的“開羅會議”。此刻的蔣介石興高采烈!
“11月17日”
“餘此去與羅、丘會談,應以淡泊自得、無求於人為唯一方針,總使不辱其身也。對日處置提案與賠償損失等事,當待英、美先提,切勿由我主動自提;英、美當知敬我毫無私心於世界大戰也。”
11月12日,即在接到赫爾送給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邀請的同時,曾任美國陸軍部長的赫爾利以羅期福總統特使身份,為就開羅會議預先交換意見而來到重慶。赫爾利除解釋羅斯福的用意之外,並說明:關於亞洲問題,中英兩國如有分歧,羅斯福可以第三者的地位從中調解。
蔣介石以“無求於人”的方針,與赫爾利先後談了6個小時。會談後,赫爾利向羅斯福報告如下:
(一)蔣介石與中國人民讚同民主自由原則。
(二)蔣介石與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與共產主義。
(三)蔣介石相信:羅斯福總統當然讚同民主與自由,但為了聯合作戰,或許暫時須與帝國主義及共產主義國家合作。
(四)蔣介石了解:未來聯合國的合作與團結,端賴羅斯福總統同化而消除不同思想的能力。羅斯福必須找到能使四強所一致同意的原則;在尋求這些原則時,羅斯福必須有廣大的活動自由。……”
11月14日,中國方麵對於將在開羅會議中提出的問題整理概要如下:
甲、戰略方麵之主要提案:(1)反攻緬甸海陸軍同時出動之總計劃。(2)成立中、美、英三國聯合參謀會議。
乙、政治方麵之提案:(1)東北四省與台灣、澎湖應歸還中國。(2)保證朝鮮戰後獨立。(3)保證泰國獨立及中南半島各國與華僑之地位。
丙、籌建戰後有力之國際和平機構。
丁、對日本投降後處置之方案。
戊、中、美經濟合作之提議。
己、對美租借物資之提案。”
另外,討論的問題,以與中、美、英三國都有關係者為限,決定避免提出香港、九龍、西藏等中、英兩國間的懸案。
“11月23日”
(一)
“日本攫取中國之土地,如東北四省與台灣、澎湖群島,應該歸還中國;唯琉球可由國際機構委托中、美共管。此由餘提議,一以安美國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之前已屬日本,三以此區由美國共管實較我專管為妥也。朝鮮獨立問題,餘為此事特別注重引起羅斯福之重視,要求其讚助餘之主張,使朝鮮人民達成獨立之目的。”
11月23日夜晚,羅斯福與蔣介石會談的內容中,蔣介石所最為關心的是領土歸還問題。
經過雙方反複討論,最後一致同意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戰後歸還中國;琉球由中美共管。
在這一問題上雙方能達成協議,蔣介石極為高興。
在領土問題上,蔣介石所持的態度是應該肯定的。
(二)
“對日本本土駐軍監視問題,餘首言:此應由美國主持,如需要中國派兵協助亦可;但彼(羅斯福)堅主由中國為主體。此其有深意存焉。餘亦不便表示可否也。”
11月23日,開羅會議開幕的晚上,蔣介石和羅斯福進行了會談。在座的有宋美齡和羅斯福的秘書薩姆納?韋爾斯。
晚7時共進晚餐,一直談到午夜零時,氣氛融洽。
會談主要話題,是日本的天皇製問題。
羅斯福提到:美國國內已在傳播著對日本天皇追究戰爭責任的輿論,不容忽視。日本的天皇製是保留還是廢止?特征求中國的意見。
蔣介石坦白地答複羅斯福說:“這個問題,我以為除了日本軍閥必須根本鏟除,不能再讓其起來幹預日本政治以外,至於他國體如何,最好待日本新進的覺悟分子自己來解決。”接著他又說:“如果日本國民族能起來對他戰爭禍首的軍閥而革命,推倒它現在侵略主義的軍閥政府,徹底消滅他侵略主義的根蒂,那我們就應該尊重他們國民自由的意誌,去選擇他們自己政府的形式。”
關於羅斯福的態度及蔣介石這段講話的宗旨,蔣介石在1944年1月發表的《民國33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作了追述:
“羅斯福總統也深以為然。我們這個主張,完全是根據於1942年聯合國宣言精神。我今天發表這段談話,就是要我們軍民認識――我們這一次戰爭的勝利,不但要解放所有被敵寇侵略奴役的民族,同時要拯救日本國的善良無辜的人民。”
羅斯福在與蔣介石會談中進一步問到:“那麼這個問題,是否應該提到明天的會議中討論呢?”
蔣介石回答說:似乎不必列入正式議題。
開羅會議采納了蔣介石的意見,“確定了“日本國體由其民族自決”的方針。
會談的另一個話題,是對於日本的占領問題。
羅斯福提議:派軍進駐戰後的日本一節,應由中國為主體,但蔣介石則堅持日記中所言,對日本本土駐軍監視問題“應由美國主持,如需要中國派兵協助亦可”。他認為占領問題,是一個重要課題,應慎重研究。
(三)
“共產主義與帝國主義為問題之重心。餘囑其(羅斯福)尚須注重俄國今後之行動與事實為要,明告其餘對俄不敢深信也。”
在23日晚間的會談中,蔣介石向羅斯福說明了國民黨軍隊為什麼非監視共產黨軍隊不可的理由,羅斯福對蔣介石以重兵監視陝甘寧邊區表示不能理解。
羅斯福最後希望蔣介石建立一個國共兩黨合作與統一的聯合政府。
蔣介石說如果蘇聯不插手東北,則可予同意。
羅斯福當即表示:他可和斯大林洽談。但蔣介石對此表示懷疑。
關於對待中國共產黨問題,未能達成一致的意見,使蔣介石很失望,並有所憂慮。怕由此而失去美國的援助,所以隻好提出如果蘇聯不加幹涉,這問題不難解決。
從這次會談後,羅斯福對蔣介石的信心大不如從前了。他認為蔣介石政權“對中國人民大眾的苦難無動於衷的態度”是令人厭惡的。但他還認為支持中國局麵的,除了美國,隻有蔣介石了,不管蔣介石的視野多麼“有限”、“他的軍隊的作戰情況多麼糟”,他仍然是戰後唯一能使中國人民保持團結的人。因此,羅斯福向蔣介石提出建立國共合作、統一的聯合政府的希望。
“11月24日”
“當宴會之前,彼曾導餘至地圖室,告餘以攻緬時期及其海軍各艦艇數字之大略。餘問其海軍登陸時期,彼乃告餘須待至5月間,不禁大失所望。
“宴後,丘又導餘至地圖室,指示各戰區海陸空作戰之現況;其實,此等語皆餘所熟聞者,而彼乃津津樂道,約1小時之久,最後談到反攻緬甸時海軍登陸預想之各地點,而未肯明確告餘。……
“丘氏為英國式之政治家,實不失為盎格魯薩克遜之典型人物。雖其思想與精神氣魄不能與羅斯福總統同日而語,而其深謀遠慮,老成持重,則現代政治家中實所罕見。”
1943年11月18日上午11時,蔣介石自重慶乘飛機啟程,飛往開羅。隨行者有宋美齡、王寵惠、董顯光等10多人。途經阿格拉、卡拉奇各留一宿後,於11月21日上午7時5分在開羅郊外的培因機場著陸。史迪威、商震等人已先一日抵達開羅。
當天(21日)下午3時半,丘吉爾也抵達開羅。
同日下午6時半,蔣介石先往拜會丘吉爾,當時在座的有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蒙巴頓,談話約30分鍾,除初次見麵寒暄之外,並對國際形勢交換了一些意見。
11月22日上午,羅斯福抵達開羅。
11月23日上午11時,開羅會議正式開幕。會議在可以眺望金字塔的米納飯店舉行。在該飯店附近新設了高射炮陣地及雷達基地,並駐有英軍一個旅,戒備森嚴。
會上,首先由羅斯福致辭。接著由蒙巴頓報告英國方麵在擬議中的反攻緬甸計劃。
英國的計劃是,在1944年1月中旬,中國軍隊向緬甸北部,英軍向緬甸西部同時進攻,預期在4月間收複北緬。
這計劃對蔣介石來說是大失所望的,蔣介石早就主張英國出動海軍從南緬登陸,配合中國軍隊南北夾攻奪回包括仰光在內的緬甸全境,以恢複滇緬路,確保中國的補給線。
蔣介石在當日(23日)的發言如下:
“餘之意見:如海軍未集中,則陸軍雖已集中,仍乏勝券。吾人須知,敵人決不輕易放棄緬甸,蓋敵人如在緬甸事敗,則彼在華南、華中皆將不守也。……敵人之生死戰場有三:一為緬甸,二為華北、三為東北。緬甸之重要於此可見;是故陸軍與海軍必須同時集中。”
這是蔣介石針對丘吉爾最關心的是不讓日軍進入英屬印度,以及收複新加坡陷落基地,隻要求中國單獨在緬甸北部作戰,牽製住日軍不向英屬印度進攻就行了的自私心理而發的。
蔣介石在向丘吉爾提議中強調指出:在陸軍反攻緬甸的同時,英國宜采取向孟加拉灣出動海軍,奪得製海權,切斷日軍補給線,自南北兩麵夾攻緬甸的海陸協同作戰。
丘吉爾當即表態:“英國海軍集中時期,當在春夏之間”但接著又說:“海軍集中,事關機密,不便在此宣示,其詳細內容,容俟麵告。”
這天的會議到此結束,關於反攻緬甸成了一項懸案。
會後,蔣介石曾與丘吉爾連續舉行三次會談,以求早日見諸實現,但丘吉爾始終對“陸海軍同時行動”一節未作明確答複。
11月24日,丘吉爾舉行晚宴,其情況正如蔣介石日記所述。
“11月25日”
(一)
“彼(羅斯福)對餘慨然歎曰:‘現在所最令人痛苦者,就是丘吉爾的問題。’又稱:‘英國總不願中國成為強國。’彼且鄭重表示其對於殖民地政策極不以為然。言下對於將來東西方民族問題頗有憂色;餘因慰之曰:‘這是時代問題,時代總是前進的,隻要時間到來,總是會解決的。’請其不必悲觀。”
丘吉爾在討論開羅宣言草案時,對於“東北四省、台灣等歸還中國”以及“使朝鮮獨立”等措施表示反對,而堅持改為“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及“脫離日本之統治”就可以了。對於這種態度,蔣介石十分不滿。
11月25日下午,羅斯福和蔣介石單獨會談中,對於英國這種態度,羅斯福向蔣介石深致慨歎。同時他表示,中國應取得四強之一的地位,平等地參加四強機構,參與製定該機構的一切決定。蔣介石欣然同意。
(二)
上午11時,丘吉爾首相、蒙巴頓勳爵、艾登外相來訪,先談反攻緬甸計劃,餘力勸丘氏提早其海軍登陸時間,彼雖未如前日之複絕,然亦未能明允也。
丘吉爾這次來訪對反攻緬甸一事如此消極之原因有二:
一、丘吉爾原本想與羅斯福單獨會商,決定以歐洲戰場為優先的對德戰略之後,再行研究緬甸戰事;不料,羅斯福卻把與中國會談放在前麵,而把丘吉爾放在後麵,因而他顯得不熱心。
二、英國正準備奪取孟加拉灣的安得曼群島,進而攻向蘇門答臘,以謀收複新加坡的大規模海軍作戰計劃。這一計劃是得到美國方麵讚同的。對反攻緬甸因無大利可圖而不熱心,但對於中國則密不宣。
11月25日(即英國來訪後),居間調停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反攻緬甸戰事向蔣介石保證:“在陸軍反攻北緬時,英國海軍必能在南緬同時行動。”
雖然中國的建議已被采納,但蔣介石懷疑是否是一張空頭支票,丘吉爾未能直接“麵告”便是一大疑點。
“11月26日”
與羅斯福會談至4時半,丘吉爾、艾登(英國外相)、賈德幹(外次)、哈裏曼(美駐蘇大使)及王秘書長寵惠(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皆到會。
“彼等已將公報(宣言)草案商討修正,乃即日艾登在會中朗讀一遍,餘與羅、丘二氏皆同意,遂作為定稿,唯須待羅、丘與斯大林於德黑蘭會談完畢後,再約期公布;餘允之。乃即與羅斯福總統作懇辭道別。”
11月26日下午,蔣介石與羅斯福、丘吉爾做最後一次會談,決定了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處理事宜以及為戰後建立世界秩序樹立大方向的《開羅宣言》。此宣言草案經商討修正後終於定稿。但還不能發表,必須在德黑蘭會議上經斯大林同意才能公布。然而德黑蘭會議未邀請蔣介石參加,也沒有向蔣介石征求任何意見,美、英、蘇三國擅自刪改了開羅宣言。甚至羅斯福與斯大林決定蘇聯出兵東北,可以得到東北鐵路和港口的特權等內容都未征求蔣介石的意見。這使蔣很惱火,認為這是對中國的歧視與辱慢。
“11月30日”
“此次在埃及所經各地最大之感想為,英國在世界之勢力強固與遠大,得窺一斑;而亞、非二洲之回教國民,皆使之服從聽命,其魔力實不可思議,不能不令人驚歎。東方民族欲求自身獨立自由,言之何其易也。……
“開羅會議之經驗,英國決不肯犧牲絲毫之利益以濟他人。彼對於美國之主張亦決不肯有所遷就,作報答美國救英之表示;其於中國存亡生死,則更不值一顧矣。
“是以羅斯福總統雖保證其(英國)海軍在緬甸登陸,與我陸軍一致行動,餘明知其不可能而姑且信任之,並不願以‘英海軍如不同時登陸,則我陸軍部隊亦停止行動’之語出諸吾口,以為其他日推諉之口實。
“然而緬甸反攻時期,此心斷定其非至明年秋季決無實施之望也。英國之自私與貽害,誠不愧為帝國主義之楷模矣。”
由此日記可以看出,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對英國真是看透了,恨透了,因此在言辭上極盡挖苦而後快。
在開羅,蔣介石與丘吉爾舉行雙邊會談,討論共同反攻緬甸。蔣介石要求英國出動海軍從南緬登陸,配合中國軍隊南北夾攻,收複緬甸全境,以恢複滇緬公路,確保中國的補給線。丘吉爾隻要求中國單獨在北緬牽製日軍不向英屬印度進攻就行了,因此不接受蔣介石的任何一項意見。緬甸不能收複,滇緬公路打不通,美國援華物資就不能運往中國,這就破壞了蔣介石要囤積物資以供將來內戰之用的計劃。所以,蔣介石惱羞成怒,怨恨異常。
1943年11月26日下午,中英美三國開羅宣言定稿通過(該宣言12月3日公開發表)。宣言中說:“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製止及懲罰日本侵略……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所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亦將被逐出於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掠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國轉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獨立。
“我三大盟國抱定上述之各項目標與其他對日作戰之聯合國家目標一致,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
11月27日,蔣介石一行乘飛機離開埃及返渝。
11月28日至12月1日,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伊朗的德黑蘭舉行了美英蘇三國第一次首腦會議。會上,由於英國的極力反對,羅斯福口頭向蔣介石保證的協同反攻緬甸告吹了。
蔣介石在寫這篇日記(11月30日)時,還被蒙在鼓裏,並不知道反攻緬甸的計劃已破產,因此,自回重慶以來,他逢人就講,說在開羅得到美英兩國的保證(其實隻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一廂情願的口頭許諾,丘吉爾壓根就沒有答應過),將協同反攻緬甸。當然,蔣介石也將信將疑,在日記中流露出“餘明知其不可能而姑且信任之”的話頭,並且“不願以‘英海軍如不同時登陸,則我陸軍部隊亦停止行動’之語出諸吾口,以為其他日推諉之口實”。
“12月4日”
“昨日――發表開羅會議公報以後,中外輿情無不稱頌為中國外交史上空前之勝利。寸衷唯有憂懼而已。”
《開羅宣言》於1943年12月3日正式發表。其內容有: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給中國;使朝鮮自由與獨立;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而堅持長期作戰等項,以中、美、英三國大同盟國的名義提出。
從宣言看,蘇聯獲利最多。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爭取到英、美於1944年5月1日開辟第二戰場的決定,美國以太平洋戰場為核心,後在太平洋收複的島嶼上設飛機場,繼續轟炸日本本土。所以,開羅、德黑蘭會議後,中國戰略地位下降。美國拒絕了給蔣介石10億美元的貸款。英國則將中英聯合反攻緬甸計劃一筆勾銷,將重點轉向歐洲,連兵員物資也一起轉走。這些,是蔣介石始料不及的。從這點上看,蔣介石在會上與丘吉爾所反複會談的等於白費,蔣認為自己被人耍了。
宣言的公布,蔣介石喜憂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