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1945年(1 / 3)

“1月6日”

上午,與赫爾利商談對中共繼續談判方針,決定彼與子文、雪艇(王世傑)、文白(張治中)等飛延安協商,以為最後之誠談。如其能有效,則軍事乃可統一指揮;否則,其責在彼而不在我,且我已盡誠意,再無其他方法矣!

蔣介石口口聲聲要“自立自強”,可關於國共談判問題,他卻離不開美國人赫爾利,總是讓他出麵來處理。這不,他又“與赫爾利商談對中共繼續談判方針”。

難怪有南洋僑胞來信提問:“中國的內政問題,怕自己不能解決嗎?為什麼要請美國人來處理?”《解放日報》,1946年11月8日出版。這說明蔣介石實際上並沒有獨立主權國領導人所應具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944年8月,帕特裏克?赫爾利,以羅斯福特使的身份來華。

美國政府給赫爾利的使命是:

一、防止國民政府的崩潰;

二、支持蔣介石作為中華民國的主席與軍隊的委員長;

三、使蔣委員長與美國司令官間的關係和諧;

四、增進中國境內戰爭物資的生產並防止經濟崩潰;

五、為擊敗日本計,統一中國境內一切軍事力量。”

由此可見,赫爾利的使命完全是為了鞏固蔣介石國民黨的統治,支持蔣介石“反共”,使國民政府置於美國卵翼之下,以維持和擴張其在中國的利益。

1944年11月7日,赫爾利以羅斯福總統私人代表和國共兩黨調解人身份,隨中共代表林祖涵飛到延安,與中國共產黨進行談判,達成五項協議,其內容如下:

一、中國政府、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應通力合作,為擊敗日本而統一國內所有的武力,並共同致力於中國的複興工作。

二、國民政府應即改組為一聯合政府,由一切抗日政黨及無黨派之政治團體所派代表構成之。

三、聯合政府應遵照孫中山先生所倡原則,創設一民治、民享、民有之政府。聯合政府所采政策,其目標應為:提倡進步與民主、主持公道及維護信仰自由、出版自由、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向政府訴願權、保障身體自由權、居住權,並使無所恐懼之自由,不虞匱乏之自由兩種權利實行有效。

四、一切抗日武裝力量,遵守並應實施聯合政府及聯合軍事委員會之命令,並且政府及聯合軍事委員會予以承認,所有獲自友邦之軍事配備,應公平分配與各抗日武裝力量。

五、中國的聯合政府承認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及一切抗日政黨的合法地位。

這五項協議由毛澤東、赫爾利簽字,由赫爾利帶回重慶。臨行前,赫爾利要求毛澤東派代表到重慶談判。於是,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來到重慶。

這個協議雖然與共產黨的基本要求有很大距離,但如能在當時兌現,還是有利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

為什麼赫爾利能“慷慨”與中國共產黨達成五項協議呢?是事先他認為對蔣介石更有利:按照協議中,讓共產黨參加政府,就可以使共產黨把軍隊交出來,以獲得對共產黨軍隊的控製權。

但蔣介石對赫爾利從延安帶回的五項協議,十分惱火,甚至稱赫爾利為“大傻瓜”。蔣介石提出三點反建議,作為對五項協議的答複。其中心內容,還是老調重彈,要求共產黨必須“竭誠”擁護國民政府;把中共的軍隊交出來;給予中共政治代表權。但是要在交出軍權後方能給予。至於成立聯合政府的問題隻字未提。

赫爾利立刻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撕去“公正”的麵紗,不顧延安簽字的事實,說什麼這三點建議有積極因素。周恩來不為所動,談判暫時終止。

12月8日,周恩來返回延安,美國代表鮑瑞德同行。

毛澤東憤怒地指責美國為什麼對已達成五項協議,又同意蔣的三點建議,並說延安不是傻瓜,也不是籃子,要靠人施舍。又對鮑瑞德說,如果美國不援助,還可以轉向英國和蘇聯嘛!但毛澤東仍建議和美國進行軍事合作鮑瑞德致魏德邁函,1948年12月10日。,同時,毛澤東表示要公布五項協議,讓公眾看一下被蔣拒絕的赫爾利和毛澤東已簽了字的五項協議的內容。

12月9日,鮑瑞德帶著毛澤東的口信回重慶,告知赫爾利,赫爾利非常窘迫。其實中共並未公布五項協議,隻是嚇他一下,並不再理睬蔣的建議。

12月15日,鮑瑞德和美國軍人使團代表威利斯?伯德飛到延安,兩人各帶一份與中共軍事合作的方案。鮑瑞德方案是,美國派遣四五千名美國突擊隊員到中共地區。伯德方案是,美國向25000名中共官員提供美援,並建立聯合情報網。

12月27日,鮑瑞德帶著補充的應急計劃再次到延安。

12月28日,周恩來向赫爾利發函,指出重慶談判的五項條件,1?取消邊區封鎖;2?釋放政治犯;3?停止鎮壓持不同政見者;4?特務警察停止活動;5?接受五項建議。如果不同意這些條件,中共便不與國民黨重新談判。

赫爾利決心再次到延安進行協調,便在1945年1月6日,與蔣“商談”對策。並派員“試談”,此行的目的,還是要堅持軍事“統一指揮”,如果中共不答應,“其責在彼而不在我”。

1月7日,代理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王世傑等隨赫爾利飛赴延安。

赫爾利這項談判露骨地指出,要中共俯首聽命於蔣介石,並將軍隊調出去“統一指揮”。

1月23日,毛澤東通知赫爾利,周恩來將以中共代表身份前往重慶與國民黨再行談判。

“1月10日”

今後記事朝課(即體操十五分鍾,讀聖經一章,靜默三十五分鍾至一句鍾,禱告約五分鍾,記錄與閱報各項)晚課(靜默三十分鍾,讀《荒漠甘泉》一章)每日如未間斷則不再記。

蔣介石在抗戰後期感到內外煎逼,自己力竭聲嘶,如何保持他心境平衡?首先任何猜測務必提出宗教力量與哲學思想絕不可少,本日記是他在此時課己的記錄。

“1月24日”

(一)

中共周恩來此次來,以要求召開“國是會議”與改組“聯合政府”及廢除黨治為其口號,絕無妥協之意。餘告赫爾利――“吾人抗戰革命,全為遵奉國父遺教、實現三民主義;如餘一日不死,則必貫徹此旨。”對此破壞我國家法規與革命製度者,決不能再有遷就也。

1月24日,周恩來在前往重慶前,在延安發表聲明:“須召開包括共產黨及各黨各派所參加的黨派會議及國是會議,及正式協商聯合政府的組織。”表明了共產黨的一貫主張。

2月19日,蔣介石與即將回美國述職的赫爾利說:不管中國共產黨是否同意,他決定1945年11月份召開國民大會,請轉告羅斯福總統,並能得到其理解。

蔣介石頑固堅持一黨專政,將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要求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的主張拒之千裏之外的嘴臉不已暴露無遺了嗎?

國民黨在5月5日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陳果夫、陳立夫等黨徒,聯名提出“修改黨章議案”,要求把黨的總裁定為終身製,說領袖被選,殊非尊重之道。但是未被通過。魯夏首先反對,他說:“總裁終身製,即等於君主專製”,孫科也說:“現在是什麼時代,是民主時代,因此黨章也要反映民主的精神”。還有不少人都反對總裁終身製。這次蔣介石丟盡了麵子,便在大會上發言中牢騷滿腹:“我的二三百萬精銳的軍隊,力量足以消滅中共軍隊,我們的法幣有十萬萬美金在準備,財政物價都不成問題。我所擔心的倒是這個黨!我和汪精衛不同!汪在武漢時隻擔當主席,而我則願意當總裁。當總裁的任務,一為打日本,一為消滅中共!如此任務完成後我仍當總裁,則我不是人!”又說,“今天的中心工作,在於消滅共產黨!”(《蔣家王朝》,第243頁。)

蔣氏所作、所為、所說,哪裏還可以看到他有“談判”的半點誠意?!

蔣氏是在“全為遵奉國父遺教、實現三民主義”嗎?請看事實吧。

還是在這次大會上,戴季陶提出:“總裁交議,大家應無保留地通過”。當場代表們大嘩,提出反問:“既交眾議,何不能討論?”結果對議案還是修改通過。

5月14日,蔣介石宴請各代表,但到會者不足三分之一,蔣氣極道:“要清查不到者的名單,予以相當處罰。”在這次大會上,蔣的處境相當難堪,語無倫次,把憋在心裏的話都冒了出來,就連黃埔係的人都感到窘羞說:“我們真想不到,領袖講話如此缺少分寸。”

哪是什麼“缺少分寸”,不過是反共、反民主大暴露而已。

這次大會中心議題,就是反共問題。蔣在政治報告中指出,對中共,“在某一定情況下,我們必須滅之”。

(二)

決命名此路為“史迪威路”,以誌其勞績,以示餘決不以其過而掩其功也。蓋是非功過不能不分耳。

史迪威不顧蔣介石的反對,而擅自發動了北緬作戰,因此而導致他與蔣介石關係的破裂。

蔣介石反對的理由是,如果發動此役,勢必影響或停止對中國的美援,而這時正是日軍在中國各地發動強大攻勢,中國軍隊急需補給的時候。

但不管怎麼說,1944年11月底的緬北作戰獲得了勝利,收複了芒市以北地區,使滇緬公路抄近經緬甸的八莫,與印度的利多連接起來,並於1945年1月25日正式通車。當第一批滿載著美國援助物資的卡車,經過24天的艱苦行程到達昆明的時候,數千名群眾揮舞著彩色小旗熱烈地前來迎接,小旗上寫著“歡迎經史迪威公路開來的第一支車隊”。參加慶祝集會的群眾舉著蔣介石和羅斯福的畫像,其中也有史迪威的畫像。蔣介石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我們打破了敵人對中國的包圍。請允許我以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名字為這條公路命名,紀念他傑出的貢獻,紀念他指揮下的盟軍部隊和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役中以及修築公路的過程中做出蘊藻浜的卓越貢獻。”

這番話,與當時“鬧翻”相比,真是判若兩人,難怪已被蔣介石攆回美國的史迪威,當聽到利多公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時,心情是“既苦又甜”,而蔣的講話尤使他驚異不已,他說:“我懷疑有誰讓他這麼講。”

此一時,彼一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便是蔣介石的真性格!

“1月28日”

此心現雖以部隊脆弱為憂,但對戰局前途則仍抱樂觀也。

豫湘桂戰役同時,日寇又在廣東、浙江發動了沿海戰役,侵占了一些中小城市。使沿海較大港口均陷入敵手。

從1944年4月至12月5日,日軍橫衝直撞,孤注一擲的瘋狂進攻,把蔣介石各戰區軍隊接連擊潰。國民黨軍隊連連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各軍作戰不力,配合不好。這也就是蔣介石在本日記中所說的“部隊脆弱”吧。

張德能在守長沙時,不聽戰區命令,擅自改動守城方案,致使長沙唱空城計。

衡陽會戰時,各增援軍未能拚死深入重圍接應,唯恐有損本部實力,故使衡陽孤立無援而失陷。這其實也是國民黨軍隊的致命弱點。長期以來,蔣介石以保存嫡係實力為念,其各級軍官,心領神會,怕打硬仗。見硬仗不是回避便是撤退。雜牌軍更是怕被殲。

在西北確有胡宗南的精銳之師,但蔣介石不命他從背後夾擊南侵日軍,而用於圍困陝甘寧邊區,這也是大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陸地上大潰敗的同時,美國在太平洋上卻取得一係列勝利。由於美國空軍對日本本土的連續轟炸,迫使日本東條內閣辭職,由小磯國昭組閣。美國還在菲律賓南海域殲滅了日本海軍主力。

進入1945年,念及一個時期來軍事上的接連失利,使蔣介石心情十分沉重,另外,美、英又與蘇聯交好,認為中國大陸戰略地位降低,而對他冷落。尤其羅斯福對蔣介石的擴大美援要求予以拒絕,更使他沉悶。這真是到了內外交困的地步。

在此當兒,唯一使蔣介石“抱有樂觀”的,是魏德邁許諾他以美國的武器裝備為之武裝36個步兵師。

“1月29日”

新疆問題,如俄國侵略方針不能放棄,則我隻有待對倭戰事結束後再求得總解決。但迪化、吐魯番、馬耆、哈密必須固守,不能放棄,以為將來恢複全疆之根據也。

新疆之少數民族於1944年10月革命紀念日發生暴動,成立“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1945年1月並攻陷伊寧。蔣介石派張治中赴新疆與少數民族談判,和平解決。蔣認為此次叛亂,顯有蘇聯支持。

“1月31日”

共匪驕橫猖狂,鼓吹“黨派會議”、“國是會議”與“聯合政府”謬論,中央概置不理。社會公論不知其所為。自彼拒絕我派子文等赴延安談判,與我提以美軍將領任共軍總指揮,彼亦表示反對以後,交涉形勢乃有利於我矣。

在重慶舉行的國共談判中,首先由王世傑說明:除以前蔣介石提出的三點建議外,國民黨政府準備提出下列三項辦法:

一、在行政院設置戰時內閣性之機構(其人數為7人至9人),俾為行政院決定政策之機關,並將使中國共產黨及其他黨派人士參加。

二、軍事委員會指派中國軍官2人(其中1人為共產黨軍隊將領)暨美國軍官1人,隨時擬具關於共產黨軍隊之編製及軍械補給等具體辦法,提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核定。

三、在對日作戰期間,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將指派本國軍官2人(其中1人為共產黨軍隊將領)暨美國將領1人,為原屬中共軍隊之指揮官,並以美國將領為總指揮官、中國將領二人副之。該總指揮官對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負責,在其所屬戰地之軍令、政令,皆須統一於中央。

這三項辦法是對“三點建議”的補充,其實如出一轍,即是要中共自願交出軍隊,隻給個無實權空頭地位。周恩來堅決以五項協議為基礎,堅持“召開黨派會議及討論昔日綱領”並提議召集包括國、共兩黨在內的黨派會議,在此基礎上組成聯合政府。

國民黨代表提出將“黨派會議”改稱為“政治谘詢會議”等提案。

中共答複:“不能接受政府提案,先決條件為必須國民黨取消黨製。”

於是談判破裂,3月1日談判結束。

“2月4日”

此乃一大事,倭寇命運決定於此矣!

1月9日,太平洋上的美軍在菲律賓呂宋島登陸。

2月3日,美軍攻入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菲律賓之役,是東南亞向日本法西斯反攻的開始,因之稱為“大事”。

在旗開得勝的情況下,美軍開始發揮空中優勢給予日本沉重打擊。

2月16日至17日,美軍機動艦隊出動1200架艦載飛機,大舉轟炸日本關東各地。

3月9日,以塞班島為基地的B―29型飛機,對東京實施大轟炸。

3月14日,又對大阪實施大轟炸。

日本的命運已危在旦夕!

“2月8日”

今日見羅、丘、斯裏海會議第一次公報,一如所預料,其果與英、俄協議犧牲我乎?

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召開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

當時的形勢是,盟國將戰勝法西斯集團,蘇聯紅軍已進入波蘭作戰,西線盟軍已從法國進入德國作戰。在太平洋戰場,美國取得菲律賓海戰的勝利,並進入日本海島作戰。但是,美國在戰場上也遇到很大困難,特別在同日軍交戰中,美軍傷亡很大,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美國渴望蘇聯在戰勝德國後,盡快揮師出兵中國東北。

雅爾塔會議根據當時形勢,所確定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屬於解決歐洲問題的討論,係德黑蘭會議之續;一是屬於戰後和平機構的部分,係歐巴敦橡樹林會議之續。”《雅爾塔會議及其結果》,見國民政府國防部戰史檔案,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關於德國問題,主要討論了三點:“如何擊敗”,“占領及管理”,“賠償”《雅爾塔會議及其結果》,見國民政府國防部戰史檔案,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關於聯合國會議,“三國同意於本年(1945)4月25日在舊金山舉行聯合國會議,根據頓巴敦會議商討國際機構之憲章。中國及法國政府將被邀與美、英、蘇三國政府會商並共同召集這一會議。一俟與中法商議竣事,投票程序問題即將公布。”《雅爾塔會議及其結果》,見國民政府國防部戰史檔案,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

在遠東問題上,美國與蘇聯之間進行了一場討價還價的談判。羅斯福總統的顧問舍伍德曾講:“必須說,在雅爾塔考慮有關遠東的所有問題時,羅斯福最關心的根本問題就是美國對日作戰計劃。”(美)舍伍德著《羅斯福與霍普金斯――二次大戰時期白宮實錄》下冊,第526頁,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關於遠東以及俄國參加對日本作戰問題的決定性討論(全部載入記錄),都是羅斯福和斯大林之間進行的,丘吉爾沒有在場,雖然他也在最後的書麵協議上簽了字。”((美)舍伍德著《羅斯福與霍普金斯――二次大戰時期白宮實錄》下冊,第525頁,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斯大林在會上同意:“在德國投降和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應和同盟國一起對日進行作戰。”⑦(美)舍伍德著《羅斯福與霍普金斯――二次大戰時期白宮實錄》下冊,第527頁,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但是要求:

一、維持外蒙古的現狀;

二、由日本於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之俄國昔日權益應予恢複,即:(甲)庫頁島南部及該島附近之一切島嶼應交還蘇聯,(乙)大連須國際化,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應予恢複,(丙)蘇聯與中國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

三、千島群島應交與蘇聯。

斯大林在提出如上這些條件後,“告訴羅斯福,如果他的條件不能滿足,便很難向俄國人民解釋為什麼他們必須去同日本作戰”。“如果能滿足必要的政治條件,那便不難由他向最高蘇維埃和人民做出蘊藻浜解釋,他們與遠東戰爭攸關的利害正是什麼。”⑦羅斯福早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以前,就已經準備同意蘇聯在遠東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權利要求的合法性”。在雅爾塔會議上,他為了能盡快得到蘇聯對日作戰的保證,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

雅爾塔會議,對推進反法西斯戰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會議無視中國的主權,並在會上討論了許多有損中國主權的問題,實在是不能令人容忍。

可惜這些內情,眼下蔣介石還無從知道,隻是看到本日發表的“黑海會議第一次公報”,見有關中國問題未予刊載而極生疑竇:莫非他三國真的背我而“犧牲我乎?”他也隻是懷疑,不敢肯定。

這次會議,還以中國政府“保不住密”為借口,將中國拒之門外;會後,又不把會議情況及時通報給中國。這的確是對中國的一種蔑視。

“2月12日”

俄國對我交涉遷延,中共態度轉劣,當受三國會議之影響也。但餘毫不動心,無論其態度好壞,必得羅斯福之來報,詳細其內容而後再定方針;此時不必臆測,更不必焦灼也。

蔣介石還愚蠢地認為美國決不會和英、蘇一個鼻孔出氣,近年中、美關係很友好,羅斯福不會出賣我的,於是就耐心等待羅斯福對他實告一切。他還自我安慰地寫道:“不必臆測,更不必焦灼”。

但使他失望的是,羅斯福並未告訴他有關犧牲中國的密約部分。直到3月1日,羅斯福在國會報告時,還公然撒謊,說什麼雅爾塔會議是討論歐洲問題,與太平洋地區無關。關於密約之事,甚至連副總統杜魯門都不知道。

“2月21日”

閱傅大使秉常來電,以美駐俄大使通知羅、斯談話大意,俄斯之對華方針到此完全明了:其中尚有難言之內容未能明以告我者,證明顧大使之言,俄國對東北與旅大特權恢複之要求,當非虛傳也。國勢之危已極,不知何日有濟?

看了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的密電,方知羅斯福與斯大林私下裏簽署了有損中國主權的秘密協定,但隻知其“大意”,“尚有難言之內容未能”知曉,僅此,即已證明在傅大使之前,中國駐英大使顧維鈞所發表的密電所說“俄國對東北與旅大特權恢複之要求,當非虛傳也。”

蔣介石感到吃驚,同時焦慮不安:怎樣才能解此困境呢?他憂心忡忡……

“3月5日”

上午,批閱魏大使道明來電,得悉羅(斯福)斯(大林)對於遠東方麵之談話:

(一)滿洲鐵路,斯提國際代管而主權屬華。

(二)斯欲旅順或大連為其出口之不凍港。羅斯福囑其不必急急於此,而對我則主張旅順為俄長期租借,其主權屬於我雲。

閱此,但有痛憤與自省而已,“雅爾塔”果已賣華乎?唯如此可以斷定此次黑海會議俄同對日作戰已有成議。果爾,則此次抗倭戰爭之理想,恐成夢幻矣!

蔣介石一直在懷疑美、英、蘇三國出賣中國的憂慮中盼望得到雅爾塔會議的真實情況。

直到3月15日,最先獲此密約(美、英、蘇三國簽訂的《雅爾塔協定》)內容的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密電報告重慶,蔣才得知其中確切內容。同時得知羅斯福為換取蘇聯對日作戰,私下裏與斯大林簽署了有損中國主權的秘密協定,即《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協議書》。蔣介石憤怒已極,但他隻能“自反而已”,由於美國總統已簽字,如若反對,將失去美國支持,於是隻好忍氣吞聲。

“4月1日”

美軍已在琉球登陸,而寇猶向我戰區發動攻勢,但已成強弩之末,不足為患也。

3月17日,美軍在太平洋上攻占了距日本東京隻有440海裏的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琉球島,2300人的日軍守備隊全軍覆沒。

4月1日,美軍發動對日本本土登陸前的最後一場大戰,即琉球本島的登陸戰,日本最大戰艦――大和號(69100噸)受到美軍300架飛機轟炸而葬身海底,至此,日本引以自豪的海軍聯合艦隊,差不多已全部消滅。

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上,作垂死的最後掙紮,由於失去了製空權,隻好用地麵部隊硬拚。

5月上旬在湘西芷江地區對國民黨軍發動了“芷江戰役”。

日軍以阪西一良中將率領的第二十軍為主力,出動80000大軍從衡陽西的邵陽(寶慶)西進。

在日寇敗局已定,士氣低落,而中國軍自信必勝的情況下,與日寇在雪峰山展開了會戰。經過一個月的激戰,日寇所到之處,均被分割包圍,受到殲滅性打擊,最後丟下2萬具屍體而敗退。

在這次戰役中,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到敵我雙方戰鬥力強弱的對比已發生逆轉。中國軍隊乘勝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攻。

5月18日收複了福州。

5月27日收複南寧。

6月14日光複宜山。

6月29日光複柳州。

7月28日光複了桂林。

在國民黨防守的正麵戰場上,日寇已經開始出現大潰敗的局麵。

日軍“已成強弩之末”,從士氣喪失方麵亦可見一斑。

參與反攻廣西戰役的國民黨軍第十三軍軍長石覺談到日軍在末期素質低落的情況時說:

我指揮的部隊自參加長城戰役而轉戰於台兒莊、武漢、廣西各地,到了1944年前後,看到日軍戰鬥力顯著衰落下去。

在戰爭初期,日軍有‘絕不投降’、‘死不繳械’的精神,我曾見到失去機關槍的射手被他的長官砍死的情形。

然而到了戰爭末期,則都是些未曾受過充分訓練的軍隊,多數排長級的軍官,好像是不懂得指揮戰鬥。我們訊問俘虜:為的是什麼要來打這個仗?他們表示也是不能理解。

“1945年8月上旬反攻梧州時,日軍隻支持了一天便敗逃而去,使我們都感到驚訝。”

的確,日寇已到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地步了。

“4月4日”

俄國發表彼得羅夫為其駐華新大使之任命,此為其對華突變之行動,用意何在?而且近日新疆匪勢亦已漸緩,豈其對華政策已轉變乎?

事實上,蘇聯早在1年多以前的德黑蘭會議中,就已經和美國約定對日本宣戰;可是,直到現在還沒有把雅爾塔會議實際情況告訴給中國。

4月3日,蘇聯突然將其駐華大使潘友新召回,發表了“彼得羅夫為其駐華新大使之任命。”其用意很明顯,這是為了實踐《雅爾塔密約》而采取的措施。蔣介石已做了思想準備。

“4月7日”

(一)鈴木內閣如組成,必為表示其求和態勢;如求和不成,再組蠻幹到底內閣。

(二)俄之廢約(不延長)聲明,其語氣為宣布日本助德攻俄,已違反中立協定。故俄必於最近期內對日宣戰也。

我應積極準備事項:

(甲)俄對倭宣戰時之態度與手續。

(乙)倭於提出求和條件時,我之態度與手續如何。

雅爾塔會議加速了蘇聯對日參戰的進程。

4月5日,即小磯內閣總辭職的這一天,蘇聯向日本政府送出“不延長日蘇中立條約”的通知。

“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日蘇中立條約”)是1941年4月簽訂的,有效期為5年,即1946年4月期滿,距期滿還整整有1年期限。

此條約是在雙方承認日本控製東北、蘇聯控製外蒙古而成立的。蘇聯提出“不延長”聲明,日蘇之間在期滿後即成為無條約狀態,也就是說,到時候有相互出兵的可能。直接點說,蘇軍可能對日宣戰。

蘇聯送出“不延長”通知之時,即是對日宣戰準備工作業已成熟。

蔣介石得知這一情況,喜憂參半。喜的是,出兵後將加速抗戰勝利的步伐;憂的是趕走一隻狼,怕又引進一隻虎。

於是,次日(4月6日)晚,蔣介石召集軍委會開會研討“日蘇中立條約”“不延長”的情勢和日本內閣改組所產生的影響。最後得出蔣介石日記所寫的“結論”。

第二天,也就是這篇日記的當天(4月7日),蔣介石又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設想蘇聯對日參戰的情勢,他指示軍事長官們應作如下準備:

“俄國必於最近期間以攻倭為名,唾手而占我東北,對倭戰局實有急轉直下之可能。我國軍事各部主管如不能徹底覺醒,力圖自強,則所有革命基礎與希望完全絕滅。

“故在上半年內,必須照預定計劃整軍,裁編機關、軍校與部隊至350萬人為最高額,則國家當有建軍機會也。”

“4月12日”

今晨6時後,得羅斯福總統腦充血症已於4時半逝世之報,甚為世界與今後國際局勢憂也。

羅斯福雖對俄姑息與對中共袒護,但其尚有限度與一定主張,並非徒持強極之霸者。今後,美國政府恐將受英之操縱,有所變更,而不如羅之自主矣!中、俄關係,因羅之死,更應審慎出之。

羅斯福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當有內疚的。

3月1日,他在國會當眾撒謊的時候,就地軟癱在椅子上,語言吞吞吐吐,似是而非,內心充滿矛盾。

羅斯福是背負著損害與欺騙中國人民的沉重包袱死去的。

蔣介石權衡其功過,最終還是原諒了他,並為世界失去這樣一位偉人,而“憂”。

失去羅斯福,蔣好似失去靠山,深感今後的事情有些難辦,特別是在中、俄關係上,隻能靠自己“審慎出之”。

“4月25日”

美國恐俄國乘機占領東三省一點,似已引起其深切注意矣!

赫爾利此次訪英、俄,征詢其對華統一政策之同意,形式上雖皆讚成,而事實等於徒勞也。赫爾利用意甚美,且出於助我中國之精誠,故為之深諒。

但中國之獨立統一、自由民主政治之建立,而煩友邦勞心,且勞其征求英、俄同意,殊為我國恥辱。國不自立,人不自強,宇宙之大,其尚有為我民族生存之地耶?能不戒懼乎哉?

丘吉爾對香港交還中國問題,謂:“誓死不願”;又謂:“美國對中國之政策,為一大幻想”雲。――其蔑視我國如此也!

赫爾利於雅爾塔會議後,在2月底回國述職,看到了雅爾塔會議密件,為過於離譜的內容而大吃一驚,於是將密約原文抄錄下來,並在空白處寫出自己的意見,請羅斯福過目:

“美國是否有權割讓另一個主權國家的一部分領土?是否破壞了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宣告的一切原則和目標(主要是《開羅宣言》)?是不是否定了總統自己3月1日在國會的演說?……”

羅斯福被逼無奈,隻好向赫爾利承認錯誤,並派赫爾利飛往倫敦、莫斯科進行補救的善後活動。其實,羅斯福是在玩弄兩麵手法,一麵向赫爾利認錯,一麵又致電丘吉爾和斯大林不予理睬。因此,赫爾利“徒勞”。

對赫爾利這種“助我中國之精誠”蔣介石是感激不盡的,但也覺得是一種恥辱,本國之事,卻“煩友邦勞心”!

“丘吉爾對香港交還中國問題”的言論除了蔣氏日記中所引,還有更為蠻橫無理的話:

赫爾利於4月5日在倫敦會見丘吉爾,他說:“如果英國不遵守大西洋憲章,而要繼續據有香港,則蘇聯便會提出相同的要求。”赫爾利認為,如果英國放棄了香港,則對於蘇聯對旅順、大連的要求會有很大的抑製力量。然而丘吉爾卻拒絕道:“有關殖民地的事,英國不受大西洋憲章的約束。”

好一副帝國主義者的嘴臉!

“5月2日”

德國廣播――希特勒於1日在柏林戰死。而未明言其死因,此必其自殺無疑。

又據羅馬電稱:“墨索裏尼於上月(4月)28日在意大利北部被處死刑,並陳屍於米蘭市之廣場雲。”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與他的情婦伊娃布朗同時自殺,結束了惡貫滿盈的一生。當天下午,蘇聯紅軍將勝利的旗幟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的屋頂。

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這一天,成為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日。

蔣氏在這天日記上雖無感言,但他以大事記之,足見內心裏異常興奮。

怎能不興奮,這一年,正值蔣介石59歲,又是抗戰第八個年頭,蔣介石曾在《中華民國34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預言:“今年這一年,真是我們勵誌雪恥、配合盟邦發動反攻的最後時機。……”

這幾個月,盟軍在整個戰線上展開了最後的總攻擊。

在歐洲的東戰場,1月波蘭、2月匈牙利、3月南斯拉夫、4月奧地利接連被克服,4月22日,蘇聯戰車部隊終於突進了德國首都柏林。

在西戰場,3月7日,美軍渡過萊茵河,4月25日和蘇軍在易北河的托哥實現了曆史性會師。

這勝利將促進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的盡快到來。

“5月24日”

正午,與赫爾利商談越南、香港及朝鮮、東北之軍事、政治方略,餘亟欲知美國對南滿有否登陸之準備,以定我國對俄交涉之要領也。彼答:有些準備雲。彼並報告其昨日與俄使談話之經過,表示其美國對旅順問題,仍守其對華主權、行政完整之一貫政策。而我國亦不能放棄革命之原則,即領土、主權與行政完整必須確保之宗旨也。

美國以出賣中國利益換取蘇聯出兵東北;同時,美、英又承認東歐為蘇聯勢力範圍;朝鮮和印度支那部分先行托管,而後獨立等等,這便是雅爾塔會議為戰後所劃分的勢力範圍。這密約實質是對《開羅宣言》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