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1945年(3 / 3)

美國的原子彈的確起到了加速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作用,也給日本頑固派軍人的投降提供了挽回麵子的台階。

(二)

蘇俄對日宣戰,極盡其投機取巧之能事。

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的第三天,即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

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的當天,一百多萬蘇聯紅軍在總長4000多公裏的戰線上同時發動進攻,給予盤踞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毀滅性的打擊,使日寇喪失了最後負隅頑抗的基地。隨即,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上辦了補簽手續。

在蘇軍出兵東北前,蔣介石就於8月7日致電在莫斯科進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中的宋子文指示說:“關於東北原有各種工業及其機器,皆應歸我國所有,以為倭寇償還我國戰債之一部分。此在訂約之前,應與之協商或聲明也。”

在波茨坦會議進行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於7月21日得知國內的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就問馬歇爾是否還需要蘇聯幫助(出兵東北)?但馬歇爾對原子彈威力還心中無數,因而未和蘇聯決裂。但也認為,既然有了原子彈,就不必過於依靠蘇聯了。

美國認為,亞洲所受的威脅,主要來自蘇聯的擴張,為此,美國告誡中國在中蘇談判時要態度強硬。此外,杜魯門還派哈裏曼到蘇聯勸說斯大林放棄東北特權,但斯大林不予理會。

不想,在美國於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後,斯大林見日本的崩潰在即,便連忙對日宣戰,立即出兵東北。

其實,《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在蘇聯出兵東北,既成事實情況下而被迫簽訂的。

所以,蔣介石說“蘇俄對日宣戰,極盡其投機取巧之能事”,不無道理。

(三)

英國欲強重占香港,不許我接收,並拒絕我委派其美國軍官接收香港之指令,痛憤而已。

8月30日,英國海軍上將哈考特以受降特使身份抵達香港,以此拒絕蔣介石的“委派令”。

英國這種蠻橫無理,“欲強重占香港”的行逞,著實令人“痛憤無已”!

“9月1日”

英國對餘委派英軍官接受香港敵軍投降之指令,最後仍承認接受;是公義必獲勝利之又一證明,唯英國侮華之思想,乃為其傳統之政策,如我國不能自強,今後益被侮辱矣!

在同盟國於9月2日正式接受日本投降的日期業已迫近的情況下,英國無法再蠻橫下去,於是承認接受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委托受降的方式。這的確是“公義必獲勝利之又一明證”,也是蔣介石一再“堅持”的結果,實為幸事!

蔣氏在日記中指出“英國悔華之思想,乃為其傳統之政策”,是確有實據的!

鴉片戰爭即是實例,英國為變中國為它的商品市場和原料基地,擴大可恥的鴉片貿易而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而後,迫使中國於1841年5月27日簽訂《廣州和約》,規定清軍立即退出廣州城60裏以外,用600萬元作贖城費,另賠償英商館損失30萬元,以換取英軍不入廣州城。侵略者勒索巨款後便撕毀和約,擴大侵略戰爭。

1842年8月29日,英國又逼近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是:割讓香港;開放廣州、上海、寧波、廈門、福州為通商口岸;準許英國在五處通商口岸派駐領事;海關稅率須經雙方議定;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等。從此,使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3年7月23日,在香港又公布了《南京條約》的補充條款。開創了外國人在中國不受中國法律約束的所謂“領事裁判權”的製度。

1843年10月8日,又與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英國又掠奪到片麵最惠國待遇,在五口(廣州、上海、寧波、廈門、福州)租地建永久居住建築的特權。

1856年10月23日,英、法又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進攻廣州,於1860年10月迫清廷簽訂了《北京條約》。

1858年6月26日,英國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一條約是《南京條約》的擴大,馬克思怒斥這條約“從頭到尾都是欺詐”。

1860年10月24日,英國又與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

1876年9月13日,英國又和清政府簽訂《煙台條約》即《滇案條約》或《芝罘條約》。

1886年至1888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略西藏戰爭。雖然由於西藏各地抗英浪潮阻止了英軍前進,但英還是逼中國政府於1890年3月17日簽訂了《中英印藏條約》。英國多年企圖侵入西藏的圖謀初步實現,並為以後擴大侵略打下了基礎。

1896年3月,清政府向英國彙豐、德國德華兩銀行借款,在北京簽訂了《英德借款詳細章程》;1898年3月,清政府為最後付清馬關賠款,又向英德借款。前後兩次共借白銀二億兩(合英鎊三千二百萬)。英、德帝國主義通過這些借款進一步控製了中國的財政命脈。

1900年,以英為首的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侮華”罪行更是罄竹難書。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英、美、俄、法、德、日、意、奧、西、比、荷等十一國代表在北京簽訂了《辛醜條約》。從此,清政府完全變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1903年12月,英國利用日俄忙於爭奪中國東北的時機,悍然出兵對中國西藏發動了第二次侵略戰爭。8月,英軍攻陷拉薩,強迫西藏地方官簽訂《拉薩條約》,開江孜、亞東、噶大克三地為商埠,賠款55萬英鎊,拆除炮台與工事等。

1906年4月,中、英雙方在北京簽訂《拉薩條約》,除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他條款依舊。

一部中國近代史即是英國及其各帝國主義的侵華“侮華”史。

民國以來,特別是抗戰以來,英帝國主義的“侮華”用心也未見削減。

蘇德戰爭爆發後,國際形勢已明顯形成了反法西斯陣營,中國在國際反法西斯陣營中已具有重要的地位。蔣介石早就全身心指望外國列強。可他這時卻發現,英國等國,都沒把他當作真正的盟友。

1941年2月22日,在新加坡召開的英、美、荷、澳四國遠東防衛協同作戰計劃會議,商定了“ABCD包圍圈”(A美國、B英國、C中國、D荷蘭)計劃,竟未邀請蔣介石參加。

同年8月14日,羅斯福、丘吉爾在大西洋一艘軍艦上會談,安排全球戰略部署,會後發表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這次會談更沒有請蔣介石。

同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英、蘇、美莫斯科簽訂聯合行動協議,又沒讓蔣介石參加。

同年12月23日,中、英、美三國聯合軍事會議在重慶蔣介石官邸舉行。會議一開始,中、英之間就發生了爭執。英國代表韋維爾所表現的態度十分自私,他們在東南亞打日本,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殖民地,至於中國抗戰的成敗,對他們竟不相幹,並且要把美國援華物資占為己有。

1943年8月,羅斯福、丘吉爾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舉行最高級會談,主要討論今後盟軍對德、日、意作戰問題,又未邀請中國方麵參加,蔣介石讓宋子文以外交部長身份向英、美提出抗議說:中國作為盟國,應以平等地位參加會議。英率先敷衍搪塞。

同年9月8日,意大利無條件投降,法西斯三國軸心開始瓦解,歐洲戰場有了新進展。英國出於本國利益,擬在歐洲提前開辟第二戰場,而取消與中國聯合全麵反攻緬甸的軍事計劃,同時讓美國同時供給歐亞兩個戰場軍事物資。蔣介石得此消息,大罵英國“反複無常”、“欺人太甚”,罵丘吉爾是“狡猾的狐狸”。

1943年末,在埃及的開羅舉行最高首腦會議,蔣介石被邀參加。然而這是羅斯福的主意,當時,丘吉爾頑強地反對,他認為,美國人大大的誇大了蔣介石政府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作用的能力,丘吉爾最關心的是不讓日本人進入英屬印度,以及收複新加坡這塊淪陷的基地。會議期間,蔣介石與丘吉爾舉行雙邊會議,討論共同反攻緬甸。蔣介石要求英國出動海軍從南緬登陸,配合中國軍隊南北夾攻,收複緬甸全境,以恢複緬滇公路,確保中國的補給線。丘吉爾隻要求中國單獨在緬北作戰,牽製住日軍不向英屬印度進攻就可以了。蔣介石十分氣憤,他在1943年11月30日的日記中寫道:“開羅會議之經驗,英國決不肯犧牲絲毫之利益以濟他人”,“英國之自私與貽害,誠不愧為帝國主義之楷模矣”!

還如蔣氏日記所言,“英國侮華思想,乃為其傳統之政策,”蔣介石悟到:“如我國不能自強,今後益被侮辱矣。”

“9月2日”

雪恥之日誌(1928年濟南慘案以來的日記),不下15年。今日,我國最大的敵國――日本已經在橫濱港口向我們聯合國無條件地投降了。50年來最大之國恥與餘個人曆年所受之逼迫與汙辱,至此自可湔雪淨盡。但舊恥雖雪,而新恥重重,不知此恥何日可以複雪矣?勉乎哉!今日之雪恥,乃雪新恥也。特誌之。

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1928年春,蔣介石繼續“北伐”,攻打奉係軍閥張作霖。日本政府為了阻止英美勢力向中國北方發展,借口保護僑民,決定出兵山東,並不顧國民黨外交部的抗議,於4月下旬進占濟南。5月1日,國民黨軍隊開進濟南,日軍逮捕中國士兵,槍殺“北伐軍”運輸隊長尋釁。5月3日,日軍又向中國軍隊駐地進攻,將七千餘人繳械。蔣介石命令各師“約束士兵,不準開槍還擊”,日軍氣焰更加囂張。他們甚至將總司令部戰地政務委員會外交處主任兼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及16名外交人員捆綁起來,並將蔡的耳、鼻、舌、眼剜下,用機槍將17人全部殺害。5月4日,蔣介石下令撤出濟南,繞道“北伐”,但日軍並不罷休。5月7日,日軍向蔣介石提交最後通牒,提出五項條件:1?嚴懲“北伐軍”有關高級軍官;2?對抗日軍之軍隊須在日軍陣前解除武裝;3?嚴禁一切反日宣傳;4?北伐軍撤退至濟南及膠濟鐵路沿線兩側20華裏以外;5?開放辛莊及張莊營房;並限十二小時以內答複。5月8日清晨,蔣介石派高級參謀熊式輝、戰地政務委員羅家倫馳奔濟南答複,除第二條外,均允照辦。但日軍謬稱期限已過,下令重炮轟城,並於5月11日占領濟南,奸淫擄掠,無所不為。據世界紅十字會濟南分會查明:“濟南慘案”中死亡6123人,傷1700餘人,財產損失2957萬元。慘案發生後,兩國代表進行談判。1929年3月28日,兩國政府簽訂“濟案”協定:1?中日雙方組織調查委員會;2?雙方對損害賠償采取寬大主義辦理;3?中國保證日本人“生命財產之安全”,日本自山東撤兵。濟南慘案至此結案。

蔣介石從“濟南慘案”以來,一直堅持寫“雪恥之日誌”,這是事實。但在濟南慘案前後,在對日問題上蔣氏是十分軟弱卑怯的,這也是事實。

日記所言“日本已經在橫濱港口向我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了”係指9月2日,日本政府投降代表重光葵、梅津在東京灣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正式簽署向盟軍投降書。美國麥克阿瑟主持簽字儀式。中國政府受降代表徐永昌也出席了這次受降儀式。

從日記的語氣,特別是選用“我們”“聯合國”的詞語,顯見蔣氏的自豪、得意、興奮之心境。

然而,他又在日記中寫道:“但舊恥雖雪,而新恥重重……”

這是指,雖然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但新的不平等條約和外蒙古獨立被迫承認,以及波茨坦會議也被拒之門外,都給抗戰勝利春風得意的蔣介石投下不快的陰影,尤其使蔣氏憂心忡忡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日見壯大。

事實上,從1944年春至1945年春,日本帝國主義為了迫使國民黨投降,由陸上補給東南亞太平洋戰爭各地日軍,從而發動了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作戰。當時,在國民黨軍連連失利,全麵潰敗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出於民族大義,而向日軍發動了一連串的攻勢,借以牽製敵人的有生力量,配合國民黨軍作戰。

在與日偽作戰中,克服據點,解放了無數城鎮和鄉村,迅速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在局部反攻中,取得極大的勝利,共斃傷敵偽軍二三萬人。正像在評析蔣氏1945年6月9日日記中所列舉的大量事實那樣,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有力地配合了正麵戰場的戰鬥。

1945年夏天以來,解放區軍民為了最後戰勝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舉行了全國規模的大反攻。

冀熱遼軍區部隊,進入東北,和抗日聯軍遊擊隊一起,積極配合蘇聯紅軍作戰,解放了全東北。

晉察冀軍區部隊,攻占了張家口、山海關等重要城市,解放了察哈爾全省,並包圍北平、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

晉綏部隊,攻占歸綏、太原等重要據點,解放大片土地。

山東的部隊解放了山東100個縣城。

晉冀魯豫部隊解放了黃河沿岸廣大地區。

華中地區的部隊,向蘇南、上海郊區、浙江北部、淮南、隴海線東段、津浦路兩段等地反攻,直逼上海、南京。

華南抗日遊擊隊,直指廣州、汕頭地區。

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進軍神速,作戰英勇,取得了重大勝利。收複張家口、邯鄲、邢台、焦作、菏澤、煙台、威海、淮陰等中小城市250餘座,並一度占領保定、石家莊、歸綏等城市,切斷北京、平綏、津浦、平漢、正太、同蒲、隴海、膠濟、廣九等鐵路線,收複大片國土。

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根據地軍民,進行了艱苦的鬥爭,“抗擊了大部分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的偽軍”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見《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1022頁。,消滅日偽軍171萬人,繳獲各種槍694000餘支。解放區和人民軍隊,在抗戰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解放區遍及19個省區,麵積有100萬平方公裏,人口達1億,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民兵發展到268萬餘人……

眼見共產黨的勢力如此發展壯大,一貫反共的蔣介石,怎能不叫他寢食難安、耿耿於懷呢!

“9月4日”

今晨5時,未曉,起床禱告,願共毛能悔悟,使國家真能和平統一也。

上午約嶽軍(張群)、文白(張治中)、力子(邵力子)等談話,聽取其昨夜與周恩來等全部談話經過,腦筋深受刺激。何天生此等愚劣根性,徒苦人類乃爾也。以餘之意,應將其提議從速公布,而文白等以為太早也;乃囑彼等繼續研究商議之法。

與國民黨相反,中國共產黨對於會談卻抱有真誠的願望。

9月2日,毛澤東向王世傑指出國共兩黨談判的八項原則性意見。

9月3日,周恩來又將中共擬定的一個完整的方案,即《談話要點》交國民黨代表,讓其轉交給蔣介石。這一方案,與8月25日發表的《中共中央對目前時局的宣言》中所提出主張相比,又作了較大的讓步,如承認國民黨政府,不再要求召開黨派會議及成立聯合政府,承認蔣介石的領導地位,即在國民黨和蔣介石的領導下,通過政治協商,召開國民大會,實行憲政。在召開國民大會之前必須承認各黨派合法平等,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解放區的合法地位。

但是,蔣介石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的目的是“想用軟的一套手法把共產黨吃掉。”

因此,9月4日上午,張群、張治中、邵力子去見蔣介石,將中共所提的《談話要點》文件交給他,他看了後,覺得“腦筋深受刺激”,因為談判中雙方爭論的焦點在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問題上。蔣企圖在“統一軍令、政令”的借口下,根本取消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解放區。而中共則堅持必須承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的合法地位。

但蔣卻說:中共的方案,“實無一駁之價值”,然後把自己擬定的四項《對中共談話要點》交給來見的代表。“要點”內容如下:

(一)中共軍隊最高限額組編為12個師;

(二)承認解放區,絕對行不通,中共如能真誠做到軍令、政令統一,可延請中共人員參加省、縣行政機構;

(三)擬將原國防最高委員會改組為政治會議,由各黨派人士參加,中央政府之組織與人事擬暫不動,中共方麵如現在即參加,可以考慮;

(四)原當選之國民大會代表仍有效,中共如欲增加代表,可酌量增加名額。

由此可見,國共兩黨所提方案相差甚遠。蔣介石隻允許中共軍隊整編為12個師,而他的軍隊則整編為114個師,哪有“平等”可言?

9月4日,普遍交換意見告一段落,進入實際問題的商談。

“9月9日”

(一)

本日為革命第一次在廣州起義紀念日,而日本在南京投降典禮正於今日舉行,實為本黨50年革命光榮與勝利的一日。然而,東北失地猶在俄軍之手,而且新疆各重要地區亦皆為俄國傀儡哈匪著著叛亂而喪失,迪化已潰成風聲鶴唳朝不保夕之局,而且外蒙問題亦未解決,故人人為榮,而餘則萬分憂辱。嗚呼!抗戰雖勝,而革命並未成功;第三國際政策未敗,共匪未清,則革命不能曰成也。勉乎哉!

“日本在南京投降典禮正於今日舉行”,這一天的確是一個“光榮與勝利”的日子!

9月9日上午9時,何應欽代表蔣介石,在南京原中央軍官學校的陸軍總部大禮堂,主持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經20分鍾完成。日軍投降書共九條,由岡村寧次和何應欽簽署。

蘇聯出兵東北,斯大林曾在備忘錄上表示於戰勝日本三個月後,蘇聯紅軍從東北全部撤出,盡管如此,又傳來蘇聯轟炸新疆烏蘇、精河等地中國軍陣地的情報,這些的確令蔣介石感到“萬分憂辱”。

而使蔣氏耿耿於懷的莫過於“共匪未清”,雖然抗戰勝利,可他認為“全部不能曰成也”,他已在準備違背全國人民和平建國,恢複元氣、振興中華的熱望,而為逞專製統一中國的一己之私,不惜於抗戰廢墟上,再燃內戰之火,將“革命”獲得“成功”了!

(二)

黨國之危機,九一八以來未有甚於今日者也。如果偶一不慎,為俄斯(大林)、共毛(澤東)以借口誣陷,則個人失敗之事小,而民族之存亡前途事大,甚至陷於萬劫不複也。

此時唯一政策,在接收國內各地區敵軍之投降與繳械,其次為接收東北之失地,使俄國不得不履行其條約義務為首務,否則,敵械未繳,西陲起釁,反為俄共與共毛所利用,使中國紛亂不可收拾,則革命乃真整個失敗矣!

早在8月11日,也就是設在重慶的盟軍總部,收到日本東京發出英語國際廣播,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第二天,蔣介石就下達了三道“命令”:

一是要解放區人民軍隊“就地駐防待命”,不得向敵偽“擅自行動”;

二是要他的嫡係部隊“積極推進”,“勿稍鬆懈”;

三是要偽軍“切實負責維持地方”,抵抗人民軍隊受降。

三道命令,宗旨一個,就是他要獨攬抗戰勝利果實,不允許人民“接收”;特別第三道命令,為了“接收”便當,他不惜以敵為友,讓偽軍(漢奸隊伍)作他的“接收”“別動隊”。

美國全力支持蔣介石。8月12日,美國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對日本政府和中國戰區的日軍下令,隻能向蔣介石政府及其軍隊投降,不得向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繳械。

共產黨針鋒相對地表明自己的態度,8月13日,朱德總司令與彭德懷副總司令致電蔣介石:“你給我們的這個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違背中華民族利益,僅僅有利於日本侵略者和背叛祖國的漢奸們。”

蔣介石一意孤行,於8月18日,再次明令何應欽承蔣之命辦理在中國戰區受降事宜。其中特別指出的是,受降者,應為政府所指定的部隊,如有擅自受降者,由蔣下令懲辦之。日軍也不得任意向非指定的部隊投降或讓防,否則,以武力製裁之。

“9月12日”

正午約毛澤東談話約半小時,餘示以至誠與大公,允其所有困難無不為之解決,而彼要求編其28師之兵數。

自9月4日起,進入實際問題會談起,國民黨代表就極力壓縮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數量,拒不承認解放區的存在和民選政府,這樣談判爭論的焦點就集中在如何處置中共領導的軍隊和解放區兩個問題上。

國民黨代表在強調軍令、政令必須統一的幌子下,一再要共產黨“放棄地盤”,“交出其軍隊”,聲稱隻有這樣,共產黨在“國家的地位與國民中之聲譽,必更高於今日”《重慶談判紀實》,第195頁。。張群說得更加露骨:“我以為問題之症結所在正是軍隊。就承認黨派合作,平等合作而論,如中共不以軍隊為一黨私有,則多黨派團結合作,也是容易實現的。政治亦然,倘不與軍隊牽連一起,亦極容易解決。”《重慶談判紀實》,第217頁。在這關鍵問題均未達成協議。談判陷於僵局的情況下,蔣介石又親自出馬。

9月12日,蔣介石約毛澤東進行首次正式會談,他的主要目的仍是減縮人民軍隊整編的數額。

毛澤東主張中共縮編為28個師,而蔣介石不讓步,堅持縮編為20個師。

最後懸而未決。

蔣氏日記中所言“餘示以至誠與大公”,隻不過是給自己塗脂抹粉罷了。

“9月17日”

正午約毛澤東、赫爾利照相談話。據嶽軍言周恩來向其表示:前次毛對餘言可減其所提軍額之半數者,實乃指其48師之數,已照共匪總數減少一半之意也。果爾,則共匪誠不可與言矣!以當時彼明言減少半數為28師之數字也,其無信不誠,有如此也。

17日蔣介石邀毛澤東、赫爾利照相談話,仍是有關減縮人民軍隊整編數額問題。當場毛澤東依然提出縮編本軍為28個師。

張群(字嶽軍)所言是毛澤東在上次(9月12日)講可在48個師之數減少到半數。實質後來《雙十協定》上的“中共堅持縮編為24個師”正是48個師的半數。

“9月24日”

召見駐延安聯絡參謀胡自立,聽取其報告――共匪在日本未投降前之陰謀,擬將全部淪陷區歸其所有,並以淪陷區民選政府名義召集人民代表大會,以對抗我國民大會。陰毒極矣!

所謂“擬將淪陷區歸其所有”,是指解放區在人民軍隊的英勇抗戰中的不斷擴大。

淪陷區變為解放區,共產黨即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並舉行參議會,成立婦女救國會,兒童團等,使解放區鞏固起來,使其不再易於敵手。這有何罪?

至於解放區以“民選政府名義召集人民代表大會”也並非是什麼秘密!

1945年7月13日,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開幕。報到代表129人,大會主席團由周恩來、續範亭、邢肇榮、高崗、林祖涵、李鼎銘、劉少白、隋靈璧、沈其震、吳玉章、範文瀾、趙占魁、吳滿有、烏蘭夫、劉瀾波等15人組成。大會推選周恩來為籌備會常委會主任,林祖涵、續範亭、邢肇榮、李鼎銘等4人為副主任。這已通電全國,路人皆知,有何大驚小怪呢?

蔣氏所以暴跳如雷,隻不過是因為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人民民主力量的日益壯大對他的反人民的獨裁統治構成了威脅。但是,曆史是無情的。以人民為敵的人,終將被人民所埋葬!

“10月1日”

共黨今日提公告稿,最後兩條乃述共毛來渝安全問題及美使赫爾利保證問題,此與會談全無關係,僅為其賊膽心虛之表示。彼全不思本國商談要由外人保證之恥,亦不思赫爾利即使為之保證,亦已失效也。蓋赫爾利保證共黨接受統一團結之安全,並未保證其通敵賣國反動派之生命。而且赫爾利已對共黨聲明:“今後國、共問題,全為中國之內政,不能如往日敵軍未降時可由盟國共同作戰之關係,參加調解,今後應由中國雙方自動解決也。”彼輩不能自信,而獨信外人,其何能革命?怕死取巧,實不值一笑也。

9月12日與17日,蔣介石兩次約毛澤東會談,主要目的仍是減縮人民軍隊整編的數額。

重慶談判,曆經43天,是國共兩黨的一場嚴重尖銳的政治鬥爭。共產黨為了使談判順利進行,避免內戰的爆發,一再提出積極的建議:人民軍隊可縮編為24個師以至20個師,並同意退出8個解放區,表明了和談的誠意。毛澤東、周恩來在此期間還做了大量的統一戰線工作。多次會見和訪晤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以及婦女、青年、文化界、工商業界人士。宣傳了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基本政策,及關於實現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介紹了談判情況,表達了共產黨對和平談判的誠意,從而得到了廣大人民的熱烈支持,形成了一股反對蔣介石內戰獨裁,要求和平民主的強大輿論力量。

但由於國民黨的強迫糾纏戰術,使在重慶進行的國共和談阻滯不前。

“10月9日”

毛澤東今日來作別,與之談約1小時,先問其國共兩黨合作辦法及其意見如何?彼吞吐其詞不作正麵回答,餘乃直率告他――國、共非徹底合作不可,否則不僅於國家不利,而且於共黨有害。餘為共黨今日計,對國內政策應改變方針,即放棄軍隊與地盤觀念,而在政治與經濟上競爭,此為共黨今後唯一之出路。第一期建設計劃如不能全國一致努力完成,則國家必不能生存於今日之世界。如此,吾人不僅對國家為罪人,而且對今後人類之禍福亦負其責也。彼以為是。果能動其心於萬一否?但餘之誠意,或為彼所知乎?

10月4日下午,蔣在軍委會又與毛澤東單獨會談,主要內容為軍隊縮編數目和國民大會召開等問題。5日晚8時,蔣介石夫婦舉行茶會宴請蘇聯彼得羅夫大使,邀毛澤東作陪。17日,蔣又邀毛澤東與美國大使赫爾利共進午餐。美國《生活》雜誌特為攝製三人合影。10月9日,毛澤東又應邀與蔣介石夫婦共進午餐,兩人約談一小時,蔣再次重申,中共應放棄軍隊和地盤觀念,隻在政治、經濟上互相競爭。並說“此為共產黨今後唯一出路”。

“10月10日”

上午,主持國慶典禮。下午,召見北平、台灣黨務人員後,往訪毛澤東於桂圓,送行也。彼忽提議:今晚來宿林園。餘知其必另生問題,乃歡迎其來宿;約談10分鍾,即辭出。9時40分,見毛澤東,約談半小時。

10日下午4時,蔣又親赴曾家岩張治中寓所訪見毛澤東,相談10分鍾後,相偕赴國府,出席招待外賓的雞尾酒會。毛又應邀赴蔣之山洞官邸,與蔣暢談,會談中,毛澤東曾提出應當延緩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蔣則表示反對。之後,蔣與毛共同觀賞中國古裝戲。其間,毛澤東的汽車曾受槍擊,而毛仍聚精會神地看戲並在話別宴會上舉懷“為蔣介石先生長壽,幹杯。”宴後下榻該官邸。

10月10日,國、共雙方會談的代表張群與周恩來等人將過去會談內容整理為“會談紀要”發表,又叫《雙十協定》,其內容如下。

一、關於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一致認為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並在蔣主席領導之下,長期合作,避免內戰,徹底實行三民主義。

二、關於政治民主化: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集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協商國事。

三、關於國民大會問題。中央認為應重新選舉。國民黨認為隻增加新代表就可以了。留待政協召開後解決。

四、關於人民自由問題。要保障人民自由(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

五、承認一切黨派的合法地位。

六、關於特務機關問題。司法和警察以外機關(特務機關)禁止拘捕和處罰人民。

七、原則上釋放政治犯,又國民黨主張先要中共開人名單。

八、關於地方自治問題。積極推行地方自治,實行自下而上之普選。

九、關於軍隊國家化問題。中共堅持縮編為24個師;國民黨堅持縮編為20個師。中共人員參加軍委會,並建立三人小組整編軍隊。

十、關於解放區地方政府問題。中共堅持維持現狀,等政協會議召開後,監督各解放區實行民選省政府。國民黨認為應由中央委任省政府。

十一、關於奸偽問題,中共提出嚴懲漢奸、解散偽軍。政府認為應當按法辦事,解散偽軍宜慎重。

十二、關於受降問題。中共提出重劃受降區;參加受降工作。政府認為中共接受中央軍政統一命令後,再考慮參加受降。

“10月11日”

今晨8時,約毛澤東早餐後,餘再與之懇切對談,闡明數次談論要旨,明告其所謂解放區問題,政府決不能再有遷就,否則不成其為國家之意,堅決表示望其了解也。彼去後,散步林園一周畢,記事,批閱公文,甚歎共黨之不可與同群也。

11日晨,蔣介石約毛澤東早餐,餐後對談。談話中特別指出對解放區問題,不能再事遷就。這是於簽訂紀要後,蔣介石再次要毛澤東放棄軍隊和地盤。對此,毛澤東則針鋒相對,加以拒絕。所以,蔣在日記末尾寫道:“甚歎共黨之不可與同群”再次表示了消滅中共的決心。

“10月31日”

共毛返回延安未及旬日,而多種橫逆叛亂較前尤烈,此乃意中之事。但平津與膠濟為我接收,重要據點之部署已妥,統一初基既完,唯政治協商會議未能如期召開,因之國民大會亦不能不延期,此固為對內政治上一大損失,然無關大計也。

毛澤東返回延安之後,在重慶方麵由張群(四川省主席)與周恩來再度舉行會談,但由於連續發生軍事衝突,協商情形毫無進展。

10月31日,政府方麵為防範在各地的軍事衝突會發展成為正規的內戰,所以提議:“政府軍與共軍暫各駐守原地,互不攻擊”、“共軍撤退到鐵路沿線的10公裏以外,鐵路之警備由警察擔任”、“從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等項。這些議案提出於11月3日的國、共會談;中共方麵提出由其接受解放區內的日軍投降,對方不許。國、共會談瀕臨決裂之邊緣。關於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一節,雙方達成協議。遂即提經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及國防最高委員會聯席會議之後,決定了參加協商會議的代表38人,計為政府代表8人,共產黨代表7人,青年黨代表5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無黨無派人士9人。但因國民黨軍在東北發動戰爭,故而政治協商會議之召開,乃遷延到新年之後。

“12月23日”

晚約政治幹部研討對內對外形勢。至於對共方針,若準其成立地方政權,不如準其參加中央政府,隻要其共軍受編與恢複交通,至其政治上之要求,決盡量容納也。

12月23日,馬歇爾飛抵重慶,當飛機降落時,國民黨警察竟開始驅逐中共代表。由於美國人出麵幹涉才罷手。

起初,中共對馬歇爾寄予一線希望,向他誠懇地表明,隻要不讓中共交出軍隊和根據地。重蹈1926―1937年的覆轍,中共願意實現和平解決,參加聯合政府。並對美國的獨立精神、民主政治進行了稱讚。蔣介石則對馬歇爾既殷勤而又謹慎。他既答應與馬氏合作,又堅持要中共交出軍隊和地盤,隻讓中共在政府機關中充當可有可無的角色,決不讓中共分享權力和據有軍事、政治實力。這決定了馬氏調停的失敗。而美國政府,也並未真正停止對蔣軍的援助。這更使馬氏調停必然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