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1946年(1 / 3)

“1月15日”

斯大林對經國稱,其對餘個人之研究,比研究其他任何一國之領袖為徹底;認識餘之性格,亦比任何人為真切。此可知其對餘注意為何如矣。

蔣自稱“以正製邪,以拙製巧”,何以其性格尚如是不可捉摸,竟值得克裏姆林宮之孜孜研究?因其環境背景有如許之矛盾複雜也。因不論其出自主動或被動,蔣曾先後容共、剿共、撫共、反共也。

“1月17日”

今共匪仍在各省積極向我國軍侵犯,反誣國軍向彼進攻。餘唯有逆來順受與乘機應變以處之。

從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美國海空軍運送國民黨軍到達內戰前線者,已達14個軍共41個師,外加8個交通警察總隊,共計約54萬餘人”。從而使國民黨軍隊搶占了大量的重要城市和戰備要地。美國海軍陸戰隊還打著“受降”、“遣俘”的旗號,直接在中國港口登陸,替國民黨軍隊搶占戰略要地和鐵路交通線。僅駐在華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到1946年2月就有45000人。同時,美軍還直接幫助國民黨進攻解放區,派遣軍事顧問團,幫助指揮國民黨打內戰。

1945年11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繼續以租借物資援助國民黨政府。據美國陸軍部的記錄,到1945年年底,供給國民黨地麵部隊所需的軍用物資“已經足以供給完成39個師計劃的需要,其他的租借物資中,包括大量的車輛及軍需用品”。給蔣介石的武器、物資和借款,在馬歇爾“調處”期間已達40億美元。1946年6月,美國國務院向美國國會提出了《軍事援華法案》,它賦予美國總統以廣泛權力,為國民黨編練軍隊,供給武器和設備。

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在下達停戰令的同時,即密令他的軍隊迅速“搶占戰備要點”。

誰在誣誰,事實勝於雄辯!

“1月19日”

(一)

經國訪俄歸來,詳報斯大林之意見與態度,彼對餘所提門戶開放與中、美、蘇三國合作問題,口頭雖不能拒絕,而勉強應之,但其內心定不欲也。

斯大林邀請蔣經國特派員前往莫斯科訪問。斯大林在當時蓋深恐美國將會介入業已形成困難局麵的東北問題,是故中國方麵也料想得到:斯大林之邀蔣經國前往訪問,乃為意圖離間中、美關係的一種謀略;不過為了要和蘇聯的交涉能夠順利進行,蔣經國遂於12月25日以蔣介石私人代表身份奉派前往莫斯科,和斯大林直接交談。

關於訪蘇的情況,蔣經國特派員留有記述如下:

“當時斯大林曾經對我說:

“‘你們中國人要明白,美國人想要利用中國作為滿足他的利益的工具,他必要的時候,是會犧牲你們的!蘇聯願意把本國的生產機器、汽車、以及中國所沒有的東西供給中國;同時,也希望中國能把自己出產的礦物、農產品供給蘇聯;蘇聯又可以幫助中國在東北建立重工業,並發展新疆的經濟。但是,我再三聲明,也是我最大的一個要求:你們決不能讓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隻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

從蔣經國的報告中,顯示日益尖銳化的美、蘇對立,已在中國的東北投射下濃厚的陰影。

(二)

共匪自13日停戰令以後,反在華北發動攻勢,而馬歇爾尚不覺悟共黨之失信背約也。

1946年1月5日,國共雙方代表達成停止國內衝突的協議,並成立了國民黨代表張群(後為張治中)、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美國政府代表馬歇爾參加的三人小組(亦稱三人軍事小組)。經過多次談判,於1月10日,雙方正式達成《停戰協定》,規定在1月13日晚12時以前,一律停戰。

馬歇爾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任美軍參謀長而聲望甚高,這次來華又銜美國總統使命,蔣介石對馬歇爾相當殷勤。

蔣介石對馬歇爾的殷勤態度中更多的卻是小心謹慎,並參有疑惑。因為在蔣介石與史迪威的矛盾事件中,馬歇爾支持了史迪威。也曾罵過蔣介石無能和其政府腐敗。因此,馬歇爾在蔣介石的心目中,是屬於“受了中共宣傳之所蒙騙而對國民政府不無偏見”之類的美國人。馬歇爾又往往對蔣介石伉儷的微笑擺出一副嚴峻的麵孔,蔣介石怕這位美國調停人“親共”。可是,以後的事實證明蔣介石的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周恩來對馬歇爾的評語是:“馬歇爾在1945年12月開始來華時,我覺得他直率、樸素、冷靜,與史迪威相似。我們在三個月內相處得甚好。但在1946年3月東北問題起來之後,雙方意見常有距離。他對蘇聯有猜疑,往往把蘇聯牽涉到各種問題上去,加上美國政府的錯誤政策,使我們和馬歇爾無法取得協議。但是,我與馬歇爾個人關係很好,我認為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1月21日”

近日心神痛悔交集。乃知往日對共黨寬容之誤事也。

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在名義上達成了一項停火協定。蔣介石和毛澤東命令各自的武裝於13日停止一切軍事敵對活動。但蔣於14日午夜便派兵去東北、魯南、蘇北、豫南、豫北等解放區。

明眼人一看,這一項協議形同虛設。談判這裏還在進行,雙方的軍隊便在河北、山西、綏遠、蘇北及山東等地發生了戰鬥。

蔣介石大調兵,中共也不能幹等著挨打。

周恩來堅持內蒙古的赤峰和另外一個要塞在停火期間,應由共產黨控製。為表示誠意,蔣介石勉強答應了這一點,這樣共產黨便掌握了控製熱河的關鍵。隨後,共產黨加強了在東北的兵力。46000軍隊從山西調往東北,以加強林彪的部隊。2月份,又從河北和山東分別調來了10000和40000軍隊,另有80000軍隊從山東坐船,登上了蘇聯人控製的港口。

蔣介石聞聽,大吃一驚,後悔莫及。

“2月2日”

周恩來自延安返渝,態度大變,並高唱軍、黨分離與國、共長期合作之口號;且對馬歇爾表示――中共有親美疏俄之意。此中必另有陰謀也。唯馬歇爾與中共商談已有月餘,其對中共欺人之手法,或已逐漸了解乎?

1月31日晚,政治協商會議閉幕。政協決議公布後,全國人民,特別是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歡欣鼓舞,不少的人都以為從此即將走上和平民主的新階段。會上,蔣介石致辭,熱情洋溢,滿意大會成就,希望貫徹普遍。各代表亦均表示擁護。

作為中共代表周恩來當然在此時候,要與會議精神一致,這也是中共真誠的心願。當然,周恩來也清楚,其實蔣並不準備實施這些協議,隻不過是利用政協來進行和平欺騙,玩弄政治陰謀,以掩蓋他這時正在那裏進行的全國規模的內戰準備。

對於國民黨反動派,中共從來不抱任何幻想。但對於和平與民主、國共合作,有一分希望,也是要積極爭取的。周恩來沒有錯,而是蔣介石心虛了,如此而已。

“2月19日”

本周心情抑鬱。既受政協會中共黨及其外圍之壓迫,複受俄軍之威脅,而在東北延不撤兵,最足使人焦慮也。

日記所言“受政協會中共黨及其外圍之壓迫”一節,情況如是:1946年1月31日,政協會議通過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綱領》五項提案。

但各黨派的國府委員數目的分配,未能達成協議,蔣介石欲將各黨派委員壓在14名以下,從而使各黨派絕對控製於國民黨之下。對此中共不能同意,要求中共與民盟之名額共為14名,僅次於國民黨,據有三分之一以上名額,從而具有否決權,以製約國民黨一黨專政。對此,蔣介石絕對不予讓步,並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壓迫”。

至於所說“受俄軍之威脅”,是這樣:蘇聯本來約定在日寇投降後3星期後開始撤軍,至遲不得超過3個月。但因美國陸戰隊於9月下旬在青島、天津登陸,而延緩其撤軍日期,至12日仍未撤軍。後經中蘇雙方協議,延至1946年2月1日撤軍。1月22日,宋美齡赴東北宣慰。蔣和美國對蘇聯遲遲不撤軍是很憂慮的,故而蔣寫了今之日記。

“2月28日”

(一)

馬歇爾對餘之認識雖漸增加,然其受共黨之麻醉日甚;美國民族之易受人欺誑,其老練如馬氏尚且如此,其他更可知,不禁為世界前途憂也。

與中共商定統編其所部為18個師之方案,業已簽字,此為政府最大之損失。

2月25日,三人小組又通過整軍方案,共兩項:

“一、國民政府主席為中國陸海空軍最高統帥。最高統帥有任免所屬軍官之權,但在整編軍隊過程中,撤免中共軍隊之高級軍官,應由派在政府中之中共代表所提名之軍官替補。

“二、陸軍之編製,在一年之後,全國軍隊編為108個師,其中共軍占18個師;一年半之後,縮編為60個師,其中共軍占10個師。”

軍隊配置(一年後)東北6個軍,中央軍5個,中共軍1個,每軍轄3師;華北方麵11個軍,中央軍7個,中共軍4個;華東方麵10個軍,中央軍9個,中共軍1個;其他地區,西北5個軍,華南4個軍,均為中央軍。

對此種整軍方案,蔣介石意在應付馬歇爾和中共,實則口是心非,毫無誠意。他對馬歇爾就深有疑慮,認為他在幫中共的忙,受中共蒙騙。蔣在2月28日反省錄中寫道:“馬歇爾對餘之認識雖漸增加,然其受共黨之麻醉日甚。美國民族之易受人欺誑,甚老練如馬氏者尚且如此,其他更可知矣。不禁為世界前途憂也。”同篇中他又認為給中共統編其所屬部隊18個師,是他最大的損失。可見蔣是多麼不情願,隻是因為馬氏的影響才被迫簽字的。(二)

東北俄軍逾期未撤,並發表聲明藉詞與駐華美軍同時撤退,乃已不惜與美國公開為敵矣!

蘇聯對於2月1日的撤退期限,根本就沒有當作有這麼回事。它以“中、蘇經濟合作任務尚未完成”、“美國如自中國撤退,蘇聯也撤退”等等借口延宕下去。

其用意是:一是以“戰利品”為借口,搶運東北的工礦設備;二是見到美國日益加緊運送蔣介石的軍隊、物資支援,幫助蔣介石打內戰,於是也改變了過去不支持中共的方針,幫助林彪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為其撤軍創造方便條件。

“3月9日”

(一)

周末,俄軍在東北調動頻繁,頗向北撤,未知其作用何在?

戰後美國積極介入中國政治,采取扶蔣反共政策,企圖取代日本,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是美國的死對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卻促成了蘇聯對日宣戰和出兵我國東北,借蘇軍之手首先把日本關東軍打垮。然後又以雄厚的物力、財力支援蔣介石迅速搶占東北,以便把我國東北變成它的反蘇反共的橋頭堡,納入它的世界戰略。

東北淪亡14年,蔣介石不理不睬,東北的解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長期鬥爭和協助蘇軍作戰獲得的。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在東北省無一兵一卒,主力深藏大西南,向東北進軍,其全部兵力不得不依賴美國海軍支援,從關內向東北運兵。

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達成停戰協議,但蔣介石又宣稱,停戰範圍不包括東北,東北隻是從蘇軍手中收回主權的問題。這就完全暴露了他先在東北大打,然後再把戰火引向關內的內戰方針。

起初,蔣介石見蘇軍撤軍時日一拖再拖很是焦慮,1月19日日記傾吐了他對此的心情。可是,現在由原先怕蘇軍不撤,又改作關內大軍尚未全部開到東北,而要求蘇軍推遲至3月中旬。隻緣美國向世界公布了《雅爾塔密約》,引起中國嘩然,紛紛要求蘇軍立撤。這回蘇軍北撤,蔣軍未到齊,他慌了神。事實上不像他蔣介石所懷疑、擔心的那樣,蘇軍將所占城市移交給民主聯軍,而是蘇軍3月12日和13日相繼撤出沈陽、四平,國民黨軍於13日即進沈陽。此時的四平早已在國民黨接收大員劉翰東手裏。

(二)

馬歇爾等軍事三人小組視察華北歸來,尤其馬氏在延安與毛澤東會晤之後,彼對共黨之陰謀,似有略進一層之認識關。餘告其在今後18個月內,共軍未統編完成以前,如果萬一中、俄發生軍事衝突,或俄國對中、美作戰時,共軍必效忠蘇俄,聽從俄共之命而向我攻擊。馬氏對此亦不能加以否認也。

蔣介石很擔心馬歇爾被中共拉過去,影響美國對他的援助。對於內戰,原來美國認為中共會依照斯大林指令,放棄軍隊,但實際上中共堅持不讓;於是不認為中國的內戰,將是“帝國主義與民主主義之間”的會戰。蔣介石當然樂於美國人有這個錯覺。正因如此,美國政府才對蔣介石以租借法案名義進行大量軍援。

如果蘇聯援助中共,總會有些跡象表露,而這種跡象卻一點也沒有,美國人就認定中共與蘇聯有“勾結”也是一個疑問。如果蘇聯真與中共以援助,與蔣介石相抗衡,蔣介石反而不敢貿然發動內戰,美國也會背後援助而不敢直接出麵,以免與蘇聯發生直接衝突。恰恰相反,美國和蔣介石均知道蘇聯不援助中共,所以才敢肆無忌憚地對中共發動進攻。但也不敢對中共進行大規模的作戰,怕引起蘇聯的擔心和直接出兵幹預。因此,美國人所謂中共與蘇聯有“勾結”,隻不過是想以快速手段消滅中共的借口。以免中國將來變成共產主義國家,對美不利。因為以後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四分五裂,美國人當時是想不到的。

所說“中、俄發生軍事衝突,或俄國對中、美作戰時,共軍必效忠蘇俄”假設而已。或者說根本就不可能。

(三)

俄軍在東北之行動,假借演習為名,極盡其威脅之能事,尤以奪取前已交還我國之長春電氣總公司,停止我錦州附近各礦廠之發電,使我在經濟上受莫大之損失。

2月1日,馬林諾夫斯基再度發表關於“中蘇經濟合作”的聲明,要求共同經營,並表示不希望“第三者”參加。已是毫不隱諱其獨占東北的企圖。

對於這個聲明,美國的反應也頗為敏感――貝爾納斯國務卿認為:“蘇聯以東北企業為其戰利品,實為逾越國際公法範圍以外”,即於2月9日照會中、蘇兩國政府,表示:“(一)東北工業由中蘇共管,乃違反門戶開放原則。(二)日本在國外的財產,應由盟國組織日本賠償委員會作最後分配之決定。”藉以對蘇聯加以牽製,英國方麵也與美國同一步調。

2月26日,貝爾納斯又發表聲明:“並無承認蘇聯運走東北工業設備的規定。”可是蘇聯卻對於國際反應毫不顧忌,更於3月27日向中國提出《中蘇經濟合作建議草案》,仍然要求共同經營東北工業,但為外交部長王世傑所拒絕。

(四)

美記者被蘇方驅逐返回後,俄軍在東北之陰謀與暴行已完全揭露,美國輿論對俄之譴責,亦已日漸積極。

剛好在這個時期,發生了來到沈陽、長春一帶從事采訪活動的美國記者被蘇軍趕走的事件。

(五)

丘吉爾在美演說,主張美、英同盟,強調英語民族間合作力量,準備對俄作戰,幾使人有第三次大戰其將來臨之感矣。

蘇聯在東北把日本14年間建設的超過百億美元工、礦設施,完全掠為己有,說這是他們的戰利品。這當然是蔣介石主動放棄東北,以後又無能力反攻東北所導致的。而蘇聯即利用這個機會,奪走了日本人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物。總之治國者無力,必招外侮。1945年11月24日,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向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喜?表明日本所建立東北工、礦設備作為戰利品歸蘇聯所有,其餘154種企業,應由中蘇共管。12月7日,更嚴厲地表示“除非此一經濟合作問題獲得解決,否則蘇聯自東北撤軍日期將不能預測。”1946年2月1日,馬林諾夫斯基再度表示堅持中蘇經濟合作。並不許第三國參加。